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續英烈傳

鎖定
《續英烈傳》是明代佚名(一説紀振倫)創作的長篇小説,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
故事從明太祖確立皇太孫朱允炊為繼承人開始,至燕王朱棣奪取政權,登皇帝位,改元永樂,建文帝流亡為止。 [1]  該小説揭露了封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人物形象鮮明。小説所鋪敍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史實,但也吸收了一些民間傳説,這主要表現在“建文遜國”後的內容上。它的引入,在某種程度上給作品帶來了幾分浪漫情調,使得該部講史小説虛實結合,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2] 
作品名稱
續英烈傳
作    者
佚名(一説紀振倫)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140000

續英烈傳內容簡介

小説敍述明太祖即位後,立長子標為皇太子。不期於洪武二十五年,太子病逝,又立標之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一日太祖出對面試皇太孫,四子燕王棣亦對之。太祖閲後,雖喜皇太孫風雅,然氣象不如燕王之博大,自此太祖對傳位之事,孤疑不決,遂召誠意伯劉基問之。劉基認為,皇太孫“純仁至孝,繼世之令主”,又謂燕王棣“智勇兼全,英雄之主”,“天既生之,自有次第”。並與太祖密語半晌。隨之太祖令人取度牒三張,剃刀一把,僧衣鞋帽,密密絨封,又令太監王鉞牢固收藏,至期獻出。於是,太祖便以太孫為嗣,分遣諸王各就藩封。
燕王自恃跟從太祖東征西戰,多立奇功,深受太祖寵愛,每自比小秦王,就封燕國後,胸懷大志,廣集英豪,只候太祖晏駕。南直隸長州姚廣孝者,自幼因家貧祝髮為僧,法名道衍。道衍雖佛門弟子,卻常嘆“出身遲了”,以未能輔助太祖取天下為恨。此後他隱姓埋名,常作瘋顛,雲遊四方,尋訪異人,求教異術。得道後於北平莊壽寺任主持,不久入侍燕王,屢屢進言,深合燕王之意燕王密令心腹張玉、朱能,招兵買馬,積草屯糧,以待時機。
明太祖三十一年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號建文。忽聞諸王前來會喪,允炊恐有不測,太常卿黃子澄獻計草遺詔一道以阻之。時燕王喪奔已至淮安,接遺詔不肯開讀,暫留淮安。不日朝廷又敕書勒令燕王回國,燕王憤憤北返。後從道衍之計,待葬期一過,悄然入京,當殿而立,不行君臣之禮,以藐視帝皇。户部侍郎卓敬、齊泰、黃子澄具奏:早除燕玉以絕後患。建文帝素以仁柔為旨,不忍下手。
建文帝覽表,見四川嶽池教諭程濟一本,言明年七月,北方有變,侵犯京師,乞陛下先事撲滅,建文帝甚怒,傳旨將程濟下獄,候至期定奪。齊泰、黃子澄舉張咼為北平左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以察燕王舉動。不上一年又將周玉、齊王、湘王、岷王、代王,盡皆廢削。又遣耿讞、景清、宋忠事北平。五人上書告變。建文帝降詔切責燕王,燕王佯狂以避詔書。張咼復密上表章告之。燕王得知,與道街計,令張玉、朱能,智擒張崗、謝貴等,並殺奪省城九門,復以誅殺齊泰、黃子澄,以清君側為由起兵,並奇襲居庸、懷耒,擒殺宋忠,軍威大振,京城震驚。建文令耿炳文帥兵三十萬北伐,首戰敗北,傷亡甚重,耿炳文龜縮真定城。建文帝聞訊,釋程濟出獄,充李景隆軍師,率五十萬大軍,再度北征。燕王得悉李景隆大軍至德州;反襲大寧。李景隆大軍直迫北平,瞿能父子率先入城,李忌功令其退出。時燕王乘勝回師,重創李景隆,解北平之圍,李逃回德州。李出征敗績,齊、黃為其掩飾,建文帝不察。道衍獻言燕王佯攻大同,誘李景隆往救,以北方寒冷挫李師。李景隆密告齊、黃此伐艱難。朝廷遣郭英等北援,時南軍六十餘萬,與北軍會戰於白溝河,燕王幾為瞿能所擒,忽狂風大作,燕王反敗為勝,瞿能父子皆戰死。山東參政鐵鉉,頗有計謀,死守濟南,燕王圍城三月不下。朝廷又遣盛庸為北伐大將軍。燕軍回師。盛軍收復德州,軍威一振,燕王聲東擊西暗襲滄州。盛庸移營示弱,以誘燕軍東昌一戰,燕軍大敗,主將張玉陳亡,燕王得其子高煦之援而脱。建文帝聞訊降詔:燕王叛逆,然為朕叔,只可生擒,不可暗傷。從此盛庸受制,鋭氣大損。建文帝又依方孝儒之計,明裏降詔赦燕王之罪,暗下集將調兵。燕王當即識破,遂遣輕,騎斷南軍之糧。方孝儒一計未成,又生一計:離間燕王父子(次子高熾),不遂,燕王即發兵南伐,攻佔東平、汶上、沛縣。時翰林程濟在徐州監軍,以伏兵挫燕軍,但孤城兵單無以阻敵。後小河之戰,燕連損三將,燕軍被迫北還,何福報捷朝廷。建文帝又降詔召還援軍,南軍失勢,以致靈壁大敗,燕兵直指長江北岸。齊泰、黃子澄見大勢已去,皆棄建文帝而去。程濟勸建文帝出亡。此時老太監王鉞奏:太祖有密藏大篋,大難將至,方可奏知。啓示,見度牒三張,袈裟三套,僧帽三頂,僧鞋三雙,剃刀一把。建文帝剃度後,由鬼門關出,從者二十二人,皆去神樂觀為僧。世人都以為建文帝已死。
燕王入京稱帝,改元永樂。以天子禮葬建文帝,誅齊泰、黃子澄、鐵鉉等。方孝儒死不草詔,被碎磔於市,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建文帝東避西躲二十餘年,待永樂、洪熙晏駕,直到正統五年時,才東歸入京,正統皇帝令老太監辨認,遞迎入大內厚奉,壽終後,葬於北京西城外黑龍潭北,碑題:“天下大師之墓”。 [3] 

續英烈傳作品目錄

第一回 幸城南面試皇孫 承聖諭沮止傳賢
第二回 劉基就人論興衰 太祖順天傳大位
第三回 姚廣孝生逢殺運 袁柳莊認出奇相
第四回 席道士傳授秘術 宗和尚引見英君
第五回 姚道衍借卜訪主 黃子澄畫策勸君
第六回 建文帝仁義治世 程教諭術數談兵
第七回 葛誠還燕復王命 齊黃共謀削諸藩
第八回 徐輝祖請留三子 袁忠徹密相五臣
第九回 避詔書假裝病體 湊天時暗接龍鬚
第十回 北平城燕王起義 奪九門守將降燕
第十一回 攻王城馬俞敗走 奪居庸二將成功
第十二回 設奇計先散士卒 逞英雄殺入懷來
第十三回 燕王定計取兩城 炳文戰敗回真定
第十四回 李元帥奉詔北征 康御史上疏直言
第十五回 燕王智襲大寧城 劉貞誤墜反間計
第十六回 李元帥屯師北地 瞿都督保帥南奔
第十七回 掩敗跡齊黃徵將 爭戰功南北交兵
第十八回 燕王乘風破諸將 景隆星夜奔濟南
第十九回 鐵鉉盡力守孤城 盛庸恢復諸郡縣
第二十回 燕王託言徵遼東 張玉暗襲滄州城
第二十一回 假示弱燕王欺敵 恃英勇張玉陣亡
第二十二回 聞捷報滿朝稱賀 重起義北平誓師
第二十三回 明降詔暗調兵馬 設毒謀縱火焚糧
第二十四回 間計不行於父子 埋伏竟困彼將士
第二十五回 梅駙馬淮上傳言 何將軍小河大捷
第二十六回 魏國公奉旨助戰 李都督恃勇身亡
第二十七回 燕大王料敵如神 何將軍單騎逃脱
第二十八回 燕王耀兵大江上 建文計窮思出亡
第三十回 夢先帝駕船伺候 即君位殺戮朝臣
第三十一回 一時失國東入吳 萬里無家西至楚
第三十二回 士卒奉命嚴盤詰 君臣熟視竟相忘
第三十三回 耶水難留再至蜀 西平多故遁入山
第三十四回 忠心從亡惜身亡 立志遜國終歸國 [4] 

續英烈傳創作背景

《續英烈傳》是《英烈傳》的續書。《續英烈傳》是以明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即“燕王靖難”為題材。小説中所寫基本上合乎史實,唯有第五卷(即28回以後)建文帝削髮為僧,雲遊各地過流亡生活,以及後來又“歸國”的故事,是根據傳説加以附會的。 [1]  該書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 [5] 

續英烈傳人物介紹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標之長子,朱標早死,遂被立為皇太孫,以繼帝位。性純孝仁柔。太祖崩,允炊繼位,是為建文帝,歷史上稱為明惠帝。因知以燕王朱棣為首的滿王多有不軌之意,遂用齊泰、黃子澄計以削藩,先後遷周王於雲南,廢齊王為庶人,逼湘王投火自焚,削岷王之護衞,遷代王於蜀中。又派大臣監視燕王舉動。建文二年七月,下密賴捉拿燕王,燕王聞知,遂起兵反叛。建文帝先後派耿炳文等大將帶兵往剿,終因用人不當,指揮失誤而失敗。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南京城被燕王攻破,建文帝遵太祖遺意和翰林院編修程濟的建議,縱火焚宮,假作殉難,暗中卻祝髮為僧,由地道潛出京師,自號應文,同幾位舊臣流浪各地以避難。直到正統五年,朱允炆年六十四,見危險已過,才決意歸京。乃在五華山寺中宣佈自己真實姓名身份。正統帝命其入京,驗明確是建文帝,知其並無他意,不過欲埋骨故鄉,乃將其迎入大內,造庵以居,稱為老佛。以壽終。 [6] 
朱棣:即明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作品寫他生得龍姿天表,英武異常,舉止皆有帝王器度。自幼便從太祖征戰,多立奇功,封為燕王,鎮守北平。他自負才能、功勞,以唐朝小秦王李世民自比,對立侄兒允炆為皇太孫心甚不服,便陰懷異志,招兵買馬,聚草屯糧,結納天下英豪,預備日後奪位。建文二年七月,朝廷在連續削藩之,後,又下密勃捉拿燕王。他得信之後,迅即誘殺了朝廷所派北平左布政使張咼等人,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在北平起兵。燕王兵精將勇,其本人又善於用兵,英勇敢戰,每戰必衝鋒在前。 [6] 
姚廣孝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明成祖朝宰相,是作者在小説中着墨較多的一個人物。書中從第三回到第五回,用較大篇幅敍述了他的身世和發跡史。對於姚廣孝的塑造,作者是基於“大凡天生一英武之君以取世,必生一異能之臣以輔佐之”這一觀點來寫的,故作者把他塑造成有點類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英烈傳》中的劉基,處處可見到他的才智。 [2] 

續英烈傳作品鑑賞

續英烈傳主題思想

《續英烈傳》將史學家關注的“削奪諸藩”“燕王靖難”“壬午殉難”“建文遜國”等明初重大歷史、軍事事件藝術地再現,從而讓人們看到明皇朝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乃至整個封建社會內部爭鬥的殘酷、複雜、尖鋭性。這樣一幅展示封建社會上層爭權奪利的殘酷無情的畫面,在客觀上起着揭露封建社會固有的腐朽性、虛偽性的作用。在這場殊死的鬥爭中,什麼“綱常”“仁孝”,都撕得精光。為了皇位,燕王朱棣早就暗懷異志,蓄意奪權,他明爭暗鬥在先,火併鯨吞在後,直到屠戮建文帝舊臣,無一不是充滿血腥味;建文帝一向以“仁柔”姿態稱世,但在其皇位時,就不惜置諸叔於死地,他的“削藩”之舉,除了陰險的廢置,無情的謀殺以外,更沒有一點“仁柔”可言。小説以具體可感的形式,描繪這一場叔侄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為後來人提供了透視封建社會形象而又生動的“課本”。 [7] 

續英烈傳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續英烈傳》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摒棄了《英烈傳》人物描寫的空泛和缺乏鮮明性格之處,比較生動地塑造了燕王朱棣、建文帝朱允炆、姚廣孝、景清、方孝孺、鐵鉉、徐輝祖等人物形象。
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是這部小説中敵對雙方的代表人物。作者通過叔侄倆為了爭奪皇位這個萬鈞之座的險惡鬥爭,把這兩個人物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在作者筆下,燕王是一位精通權術,深懂機謀的雄傑,而建文帝則是一位具有文人氣質,柔弱、温厚的賢主。書中第一回,作者用對比映襯的手法,描寫了兩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太祖為了測試皇太孫(建文帝)的學問,出了“風吹馬尾千條線”的上聯,建文以“雨灑羊毛一片氈”以對,而燕王則以“日照龍鱗萬點金”相對。通過簡單的屬對描寫,人們不難覺察到建文帝的柔弱和燕王的博大。再如第六回,太祖駕崩第二年,燕王單騎入京師,借弔喪之名,窺探建文帝的虛實。燕王深知建文帝的稟性,竟視朝中文武如偶人,故“進入朝門,徑馳丹陛,步步龍行虎躍,走將上去。到了殿前又不山呼萬歲,不行君臣之禮,竟自當殿而立,候旨宣詔。”當有御史彈劾他時,連忙跪奏假辯説:“臣棣既已來朝,焉敢不拜。但於路傷足,不能成禮,故鵠立候旨。”而建文帝則説:“皇叔至親,可勿問説了。”及待又有人蔘劾燕王無禮時,建文帝再次委曲求全。侍郎卓敬向建文帝“曉明大義”後,建文帝聽了默然良久,説道:“卿且退,容朕細思。”而燕王在宮中朝見後匆忙回北平去了。這裏,作者採用強烈對比的手法,把燕王睥睨不可一世的性格和建文帝柔弱寡斷的性格描寫得判然有別,相映成趣。小説描寫燕王和建文帝正面衝突的文字僅此兩處,雖落筆不多,人物的個性且生動鮮明,可捫可觸。
小説還通過燕王假裝瘋癲逃避朝廷削藩的詔書,以及在“靖難”過程中足智多謀、詭詐多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和在得意後屠殺建文帝舊臣等場面的描寫,深刻地揭示出這個在政治上明爭暗鬥,軍事上火併鯨吞,集機謀和膽氣於一身的雄傑形象。相比之下,建文帝則處處被描寫得懦弱柔順,當斷不斷,最後落得個祝髮逃亡結局的哀君形象。 [2] 
情節設置
《續英烈傳》的情節設置,一掃《英烈傳》模仿前人(主要是《三國演義》)的弊端,在矛盾衝突處理上頗具匠心。無論是建文帝的“削奪諸藩”,還是寫“燕王靖難”“建文逃亡”等,均詳略有致,跌宕有姿。讀者可以從小説情節的發展和矛盾衝突的激化中,充分領悟到這場鬥爭的殘酷性。《續英烈傳》在構結情節的“釦子”上也較《英烈傳》巧妙得多,回回都有釦子,再層層解開來以引起讀者的興趣。 [2] 

續英烈傳後世影響

《續英烈傳》雖然鮮為人知,小説史也很少提及。但據陶君起的《京劇劇目·初探》,以及一些地方戲劇目可知,《續英烈傳》其中的故事,在民間仍有流傳:如《千忠戮》,又名《搜山打車》,漢劇、高腔名為《打車》;《方孝儒》,又名《碧血十旗恨》,崑曲名為《奏朝草詔》;《無瑕璧》,又名《鐵鉉撲油鍋》。這些戲劇都與《續英烈傳》的內容有關。由此可見,《續英烈傳》的影響和價值還是有跡可尋的。 [3] 

續英烈傳版本信息

該書的版本不多,僅有數種。“舊刊大字本,五卷三十四回,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中國通俗小説書目》)又有“集古齋梓刻、經國堂刊印的本子,頁九行,行二十一字,共五卷三十四回,前有署名‘秦淮墨客’的序。”(田藻;《續英烈傳校點説明》)今藏於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光緒八年(1882年)盛德堂亦刊五卷本,三十四回,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今藏於南京圖書館。另有道光二十年(1840年)雙桂堂刊、二十四回本的《續英烈傳》,則當另系一路。
1986年,北京寶文堂書店出版了田藻校點的《續英烈傳》,是根據集古齋本為底本,刪去原本卷首的序,調整了第三十三回的錯版,卷目、回目依舊。文字上也未作增刪,只是參考一些有關的史料,改正書中一些顯系錯訛的地方。該書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風貌,又訂正了錯舛之處。 [2] 
參考資料
  • 1.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説演變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07:第268頁
  • 2.    侯忠義主編.歷史小説 下: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01:27-37
  • 3.    周鈞韜等主編.中國通俗小説鑑賞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05:第175頁
  • 4.    (清)秦淮墨客編輯;井玉貴校注.續英烈傳:書海出版社,1999.10:第165頁
  • 5.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07:第254頁
  • 6.    苗壯主編.中國古代小説人物辭典:齊魯書社,1991.05:第312頁
  • 7.    段春旭著.中國古代長篇小説續書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01: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