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繭綢

鎖定
是由柞蠶絲織成的,也稱土綢或府綢,可追溯到夏朝檿絲柞蠶,古人一般稱之為野蠶山蠶。用野生的柞蠶絲為原料織造的繭綢有着“輕薄如紙,柔輕如綿,不褶不皺,活顫拂揚,離皮離汗,堅固耐穿”的特點。 [1]  繭綢的主要生產基地自古集中於今山東煙台一帶,近代以昌邑柳瞳鎮最為發達。2006年底,昌邑柳疃絲綢工藝已成功申報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中文名
繭綢
外文名
tussah silk;pongee
別    名
柞絲綢
山繭綢
產    地
山東昌邑柳瞳鎮

繭綢簡介

日本結城繭綢製作的和服 日本結城繭綢製作的和服
柞蠶原產中國,柞蠶之名始見於晉郭義恭所著的《廣志》“柞蠶食柞葉,民以作綿”。因放養在山野,又稱山蠶或野蠶 [4]  柞蠶,體綠色,以麻櫟葉為飼料,結褐色繭,其絲用以織綢。柞蠶作的繭,也叫做山繭。 [5]  山繭是由野蠶食山中椒、椿、等樹葉所成之繭的總稱。紬亦因野蠶食葉樹名而定名,總名繭綢、山綢或綿紬。明萬曆年間《藥溪談記》按∶《爾雅由樗繭,即今萊陽之山繭紬。柞蠶出柞樹上,其紬為大繭紬。 [6]  山桑,又稱酓桑,即柞樹。莫有芝《樗繭譜書後》,説地處偏遠、窮山惡水的遵義,本來居民“各餬口之不給”,而“自有槲繭以來,寡者日以眾,貧者日以富,數十萬户罔不含哺鼓腹,怡然於槲陰絲灶之間,而其秀者,亦得所憑藉,以優遊乎文林義府,爭閒雅都麗,以與吳越齊秦人士相軒輊”。此外,清代廣東有程鄉繭綢、文昌繭綢。文昌繭,其蠶惟食山慄葉,故吐絲堅韌。飼某葉,則為某繭綢。 [7] 
繭綢在日本稱為山繭綢,也是日本傳統工藝品信州紬的一種。

繭綢歷史傳承

慄繭綢和服帶 慄繭綢和服帶
尚書·禹貢》中記載,青州萊夷作牧。厥篚檿絲。” [8]  這説明青州的檿絲早在三千年前的夏朝就已經有了。 [9]  清代王鉞《署窗臆説》則雲∶山繭,即《尚書·禹貢》之檿絲。顧頡剛考證亦認為柞蠶絲即禹貢之檿絲。 [10]  據史料記載,檿絲的產地很明確,也很集中,出自東萊,其地在今山東煙台威海一帶。崔豹引東漢伏無忌撰《伏侯古今注》曾記載:東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 40 年) ,東萊郡(今山東省掖縣)東牟山有野蠶為繭,繭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萬餘石,民以為蠶絮。《晉書》記載:“太康七年(公元286年),東萊山蠶遍野,成繭可四十里,土人繅絲織之,名曰山綢。”明代《長物志》稱“山東繭紬最耐久”。山東的手工繭綢業,集中於煙台附近的棲霞昌邑、寧海等地。
按《鹽鐵論》載,“繭綢縑練者,婚姻之嘉飾也”。繭綢因其名貴在漢代限作婚禮禮服嘉飾。中國晉代已掌握了柞蠶繭的繅絲技術。明代中期以後,柞蠶放養技術迅速傳佈,成為山區農民的重要副業。綢製衣,在明朝風行全國。據《閲世編》記載,明代晚期士大夫“俱戴四角方巾,服各色花素綢紗綾羅道袍。其華而雅重者,冬用大絨繭綢,夏用細葛,庶民不敢效也。”

繭綢柳疃繭綢

紅色繭綢洋服外套 紅色繭綢洋服外套
繭綢織綢業以山東昌邑縣柳瞳最為發達。傳統的柳疃絲綢,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蠶絲為原料織造的繭綢。 [11]  據明朝萬曆年間《萊陽府志》“物產篇”記載,“該地產絲、棉、麻、絹、布、山繭綢、蠟、、紅花”等。清順治十八年的《昌邑縣誌》和乾隆五年的《萊州府志》等也提及該地盛產絲、絹、山繭綢等。由此來看,柳瞳絲綢業至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柳瞳一帶不產柞繭,原料需從膠東各縣和魯中南柞蠶區運來,再經人工縹絲、織綢。 [12]  最初是用豬胰把繭製成挽手,再用陶輪捻線就織,後改為手搖縹絲,到19世紀末又改為腳踏縹絲,絲的質量、產量均有顯著提高。從此在柳瞳一帶,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柞絲綢手工業生產體系。據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母之兄在康熙年間任江南織造時,把當地先進的織綢技術引回故鄉,促進了柳瞳絲綢業的發展。早在道光年間,這裏的柞絲綢業已初具規模,商號有復盛店、廣盛店、雙盛合等數十家。所織之綢多為捻線綢。19 世紀末,柳疃的柞絲綢業進一步發展。清朝末年,昌邑絲綢外銷數量成倍增長,昌邑絲織業開始由柳疃向外輻射,以柳疃為核心的昌邑上百個村莊幾乎“村村紡機響,户户織綢忙”。清朝後期,東北成了中國最大的山繭生產基地,並使山蠶放養技術由此傳到了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
科林·費爾斯妻子所穿繭綢長裙 科林·費爾斯妻子所穿繭綢長裙
1902年,王元綖在《野蠶錄》中寫到: “今之繭綢,以萊(萊州府)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薈萃之區,機户如林,商賈駢陛,繭綢之名,溢於四遠。”民國時期,柳疃鎮就已經成為山東山繭綢的主要生產基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阮湘著《中國年鑑》稱:“中國之繭綢業,以山東為第一”“山東產地以昌邑為第一”。 [13]  民國二十三年實業部國際貿易局編輯的《中國實業志》中記載:“繭綢為膠東昌邑特產。” [14]  隨着昌邑繭綢佔有國內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昌邑綢商通過資本與技術輸出,將昌邑繭綢的原料基地及生產基地由最初的膠東地區、魯中南地區,擴展到遼東半島南部,開創了中國柞蠶史的黃金時代。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柞蠶繭產量逐年增加,1980年比1950年增加7.3倍,佔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柞蠶繭繅絲一向用簡單木製繅絲機,1949年以後,才研究引用桑蠶繭的機械繅絲技術,逐步發展為今天的水繅機繅絲法.2005年,柳疃絲綢工藝列入濰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6-17]  2006年底,昌邑柳疃絲綢工藝已成功申報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