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繡江河

鎖定
繡江河,亦稱濛河,金盤以上原稱玉帶河。小清河支流。是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境內最大的一條河。 [1]  因芹藻浮動,水紋如繡得名。屬常流河。發源於章丘區明水東麻灣龍眼泉,經明水、繡惠、水寨,從水寨辛豐莊北注入小清河。主要支流有:百脈泉、金鏡泉、清水泉、西麻灣、眼明泉、西巴漏河。全長32.8公里。流域內建有繡惠灌區,沿河灌溉、種稻荷、養殖、置水磨等,頗受其利。 [2] 
中文名
繡江河
外文名
Xiujiang River
別    名
濛河
玉帶河
所屬水系
小清河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章丘區
流經地區
山東省章丘區
發源地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東麻灣龍眼泉
主要支流
百脈河
河    長
32.8 km [10] 
流域面積
667.9 km²
河    口
濟南市章丘區辛豐村北

繡江河幹流概況

繡江河位置及流向 繡江河位置及流向
繡江河,金盤以上原稱玉帶河。屬常流河。繡江河上游稱西巴漏河,發源於濟南市章丘區垛莊鎮南長城嶺明水東麻灣龍眼泉。經明水東門錦江橋,北流至章丘繡惠金盤村西北,與百脈河合,以下始稱繡江河。繡江河又北流,於濟南市章丘區辛豐村北由右岸注入小清河。繡江河河長87.7公里,流域面積667.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1000。 [2-4] 
繡江河源頭泉眼 繡江河源頭泉眼
繡江河大溝崖分洪閘段 繡江河大溝崖分洪閘段

繡江河水文特徵

繡江河,屬常流河。 [2-4]  大氣降水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的重要來源。 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00.8毫米,比濟南地區年均降水量685毫米(1950至1980年) 少84.2毫米;山東省年均降水量在550至950毫米之間, 章丘縣年均降水量居全省中下等水平, 比魯南、魯東一般少170或270毫米左右; 比魯西北和黃河三角洲多30毫米左右。 歷年最大降水量達1121.6毫米,最小降水量為313.4毫米。 近24年中降水量在505至740毫米之間的有14年,屬中水年;大於740毫米的有4年,屬多水年;小於505毫米的有6年,屬枯水年。年最大降水量約為年最小降水量的4倍。 [9] 

繡江河主要支流

百脈河,主要水流來自明水泉羣,北流由右岸注入繡江河,河長12.5公里,流域面積80.1平方公里。 [2-4] 
西巴漏河,屬季節河。發源於垛莊鎮西南四角城北坡,匯垛莊、文祖、長城嶺北麓洪水,流經埠村、 棗園鎮,至繡惠鎮金盤村北入繡江河,全長68.8公里。安全泄洪能力為360秒立方米。 上游有橫河、大寨河、大冶河等支流。中上游已建成中小型水庫17座、塘壩123座,總庫容4915萬立方米。 [6] 
百脈泉, 位於市區東北部原龍泉寺院內,“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百脈沸騰,狀若貫珠,歷落可數”,故名。宋代大文學家曾鞏稱:“岱陰諸泉,皆伏地而出。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 [7] 
大龍眼泉、小龍眼泉:大龍眼泉,水自巖洞流出,匯為自然式水坑;小龍眼泉,在溝西岩石下。 [8] 

繡江河治理開發

繡江河引水灌溉

繡江河的水利資源,很早即已開發利用,但直到解放,僅在沿河地帶用以澆灌田園及以水為動力榨油、磨面。建國後經多年治理,建成乾渠6條、長55.47公里,支渠98條、長71.95公里,干支排水渠道22條、長35.82公里,橋、閘、渡槽等建築物1131座的繡惠灌區,澆灌着沿江的6萬多畝(4000萬平方米)耕地,造福於兩岸人民。 [1] 
繡惠渠引泉灌區,引繡江河之源明水百脈泉諸泉水,灌溉濟南市章丘區明水、相公等7個鎮街90個村的大部分土地。設計灌溉面積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明水泉多年平均流量4.2立方米每秒。從周代開始,開發利用明水泉種植水稻,所產稻米品質優良,封建時代為貢米。
1939年,日本侵略軍為把明水至章丘城北一帶旱田改種水稻,以充軍糧,開挖一條長15公里的渠道,引繡江河水灌溉旱田4000多畝。1947年,國民黨山東省建設廳計劃整修和擴大繡惠渠灌區,未能實施。1948年秋濟南解放,省人民政府便選定繡惠渠為試辦灌溉工程的重點。1949年3月27日,省實業廳水利局派員查勘後,決定在民辦公助的原則下,舉辦繡惠渠工程。1949年4月動工,分三期施工。1951年4月竣工開灌,實灌面積2.3萬畝。30多年來灌區工程不斷整修完善,現有乾渠6條,長55.5公里,已襯砌44.2公里,支渠98條,長72公里,鬥農渠610條,共長135公里。排水乾溝3條,長13.6公里,支排19條,長20.22公里,控制排水面積13平方公里。干支渠溝建築物302座。灌區內配套機井272眼,提水站39座,裝機2175千瓦。到1985年,灌區共完成土石方406萬立方米,總工日420萬個,總投資83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40萬元。灌區糧食畝產由1950年115公斤,1985年增長到794公斤,同時為濟南市章丘區化肥廠、造紙廠等廠礦、機關、事業單位和城鎮居民提供用水,對促進濟南市章丘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4] 

繡江河堤防建設

1934年、1936年對繡江河進行疏浚、復堤,但標準低,常決口成災。1946年繡江河發生456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舊章丘城東關洪水由城牆溢入,東太平莊以下河堤多處決口成災。
建國後對繡江河進行了綜合治理。自1952年起,堵複決口,對堤防進行整修,加高培厚,使堤身高度達2.0~3.5米,頂寬1.0-2.0米,堤距40-60米,對河道險工段進行了11次治理,完成61段護險工程。
自1957年以來,在西巴漏河中上游建成垛莊、大站等中、小型水庫17座,塘壩123處,蓄水4915萬立方米。
1958年在河道下游建成白雲湖滯洪區,滯洪能力8000萬立方米。1967年在閻家莊南繡江河上建成溢流分洪壩1座,當繡江河上游洪水超過360立方米每秒時,開始溢洪,保證繡江河中下游行洪安全。 [5] 

繡江河社會文化

繡江之源明水,古謂“小齊州”,今稱“小泉城”,系濟南市章丘區政府駐地,為繡江風物之最,也是北宋文學家李格非、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故里;繡江中游右岸的西皋村,是元代散曲家劉敏中的家鄉:下游舊軍村,是聞名遐邇的商業資本家孟洛川的故鄉。繡江河是章丘的命脈、章丘的文脈,繡江流域實乃物華天寶之域,英才輩出、鍾靈毓秀之地。
“繡江春漲水流聲”為章丘八景之一。説的是春日漸暖、積雪融化、河水上漲、拍岸起浪,發出聲響的情景。特別是沿河而置的水磨被水衝擊後發出的轟鳴聲,在萬籟俱寂的春江月夜中聲聞數里不絕。因此,清康熙年間章丘知縣鍾運泰的《繡江春漲》詩中曾有:“一天春捲千堆雪,三月晴轟兩岸雷”的真實描寫。
美麗的繡江曾使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光遊覽,即景賦詩,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金代大詩人元好問曾有詩云: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