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繞口令

(中國傳統相聲作品)

鎖定
繞口令就是很繞口的一種詞令。繞口令又稱急口令、吃口令等。是一種漢族傳統的語言遊戲。
中文名
繞口令
實    質
很繞口的一種詞令
出    自
中國傳統相聲作品
拼    音
rào kǒu lìng 

目錄

繞口令簡介

《繞口令》為中國傳統相聲作品。
繞口令(對口相聲
(郭榮起整理,《中國傳統相聲大全》收錄 [1] 

繞口令相聲劇本

甲:(方言)您這是做嗎的?
  乙:我們是説相聲的。
  甲:噢,説相書的,知道。説書的老先生,説個《三國》呀,《列國》呀;説個宋朝的《楊門女將》,佘太君,老令公,楊宗保,穆桂英;燒火的姑娘楊排風;《西遊記》,孫悟空,保着唐僧去取經,還有《三打白骨精》。説書的!
  乙:您沒聽明白,您説的那是説長篇書的,我們這是説相聲的。
  甲:噢,笙啊!吹笙的,好藝術,這我可懂得,吹個《送公糧》,吹個《新貨郎》,各種曲調。
  乙:您説得不對,您説的那是民間樂器,笙、管、笛、簫,我們不會那種藝術,我們説的是相聲,這是大家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哎,簡單説吧,就是逗樂的。
  甲:逗樂的。怎麼樂呀?是大樂是小樂?是文樂是武樂?是一點兒一點兒的樂呀,是一次全樂完呀?有個樂祥子麼,你拿出來我看看。
  乙:沒地方給你找樂樣子去。
  甲:你沒樂樣子,我怎麼就樂了呢?
  乙:我們説到可樂的地方,自然你就樂了。
  甲:噢,自然我就樂了。樂完了對我有嗎好處嗎?
  乙:當然有好處啦!
  甲:蝨子不叮,跳蚤不咬!有臭蟲蚊子往別的屋裏跑,不咬我了?
  乙:他拿我當蚊子香了。
  甲:哎,你不説有好處嗎?
  乙:有點兒小好處,比如説,您有點兒問得慌……
  甲:我怎麼悶得慌?
  乙:好比你心裏煩。
  甲:我怎麼煩了?
  乙:您不高興。
  甲:我為嗎不高興了?
  乙:你跟人家抬槓了。
  甲:我跟誰抬槓了?
  乙:你跟我抬槓了!怎麼説他也不明白,比如説,你吃完飯出來了……
  甲:我吃嗎了?
  乙:怨不得他這麼大火兒哪,敢情還沒吃飯哪。可沒吃您就得説吃了。
  甲:噢,沒吃我得説吃了。
  乙:還得説是吃好的,吃的包餃子,撈麪。
  甲:噢,沒吃我説吃了,還得説吃包餃子,撈麪。
  乙:哎,對了!
  甲:我對得起我肚子嗎?
  乙:這位還真實心眼兒。不管你吃嗎兒沒吃嗎兒吧……你呀,短人家二十元錢。
  甲:什麼?我短誰二十元錢?你要反了!我在這兒站了沒十分鐘就短了人家二十元錢。是你給借的?是你的保人?帳主子在哪兒啦?你找出來我問問他!
  乙:你先彆着急。實際上你不短人家錢,假裝短八家錢。
  甲:我吃飽了撐的,找個帳主子追着我玩兒?
  乙:沒人跟你要。
  甲:要我得給呀?
  乙:沒這麼回事!
  甲:那你説它做嗎呀?
  乙:你不是不明白嗎?
  甲:我明白了,錢就沒了。
  乙:你先別言語……
  甲:你這兒是法院?
  乙:你先聽我的。
  甲:你是原告呀?
  乙:你這兒打官司來了。你先聽我説這意思。你該人家錢,還不起人家……
  甲:還不了當初別借呀!
  乙:他比我還明白。你呀,不短人家錢,假裝短人家錢。人家老追着你要,你沒錢還給人家,你心裏就膩味,出來哪,上我這兒來了……
  甲:你給我還了。
  乙:我呀?沒聽説過,你聽我一段相聲,我還管還帳哪。我們這相聲是逗樂的,你聽我們一段相聲,哈哈這麼一樂,就把短人家錢這事給忘了……
  甲:噢,你這麼一説我明白了。
  乙:可明白了。
  甲:我不短人家錢,假裝着短人家錢,人家老找我要呀,我還不了人家,心裏膩味了沒地方去,上你這兒來了,聽你兩段相聲,逗得我哈哈一樂,把短人家錢這檔子事就忘了……
  乙:唉,對了!
  甲:我出了門,帳主子還等着我哪!
  乙:你還人家錢去吧。聽一段相聲還管你一輩子。
  甲:我知道您這是説相聲的,這不是跟您説笑話嘛。我這麼聰明的人,不知道您這是説相聲的?
  乙:你還聰明?
  甲:我還聰明?我就是聰明。
  乙:看不出來。
  甲:我打小兒就聰明。
  乙:由哪兒表現你聰明?
  甲:我五六歲的時候,玩小孩玩意兒,就是那一上弦就跑的小汽車,剛買來,我就把它拆了,一件一件擺在那裏,全看明白了。
  乙:再把它裝上?
  甲:裝是裝不上了。
  乙:你那叫聰明?你那叫拆。説句不好聽的你是敗家子兒。
  甲:這是怎麼説話?那不是小的時候嘛,長大了還是這麼聰明。不管嗎事,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懂。街坊鄰居誇俺。這個孩子真是個大聰呀!
  乙:沒叫你大蒜呀?
  甲:什麼叫大蒜?
  乙:你不説叫大葱嗎?
  甲:大了聰明。現在六十多了,老了……
  乙:你是老葱了。
  甲:那你是乾薑了。你這是怎麼説法,誰是老葱?
  乙:你着什麼急呀,這不是跟你説句笑話嘛!
  甲:噢,這是跟我説笑話?
  乙:就許你跟我説笑話,不許我跟你説笑話?我還告訴你,我們這個行業,講究説個笑話兒,説個大笑話兒,小笑話兒,字意兒,燈謎,反正話兒、俏皮話兒,告訴您,最拿手的是説繞口令。
  甲:繞口令?我懂得。
  乙:説什麼他懂什麼,他又懂得。
  甲:什麼叫又懂得?我就聽過嘛,繞口令嘛。“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第一層。”一張高桌準有腿……
  乙:多新鮮哪,沒腿兒那是面板。你説的那是西河大鼓唱的那個繞口令。
  甲:對呀,我聽過。
  乙:那是唱,我們這是説,説的比唱的難。
  甲:有嗎兒難的,沒嗎兒。
  乙:你老是沒什麼,看着容易做着難。我説一個你就學不上來。
  甲:你説一個我要是學不上來,我拜你為老師傅。
  乙:好,你聽着。
  甲:這難不住我。你別瞧不起人……(自己叨唸)
  乙:你聽我説這個:“打(音jie)南邊來個白鬍子老頭兒,手拉曾繃(beng)白的白枴棒棍兒。”
  甲:説!
  乙:説完了。
  甲:你説什麼了?
  乙:他沒聽見。我這兒説,你那兒嘮叨,那還聽得見。這回你可聽着啊:“打南邊來個白鬍子老頭兒,手拄個繃白的白枴棒棍兒。”
  甲:説呀!
  乙:説完了!
  甲:就這個,來個老頭兒拄枴棍兒,你説它做什麼呀!這有什麼新鮮的?到了年歲往個枴棍兒這有什麼呢?
  乙:我們説的這是繞口令,甭管他年歲,你説!
  甲:行,你聽着。打哪邊來的?
  乙:他還沒聽清楚。打南邊。
  甲:説打南邊來個白鬍子老頭兒,白鬍子老頭兒……白鬍子老頭兒有八十多歲了吧?
  乙:你管他多大歲數幹嗎?
  甲:我想它這個意思呀,白鬍子老頭兒八十多歲,他要是黑鬍子,不就五十多歲嗎?
  乙:你甭解釋了。
  甲:打南邊來個白鬍子枴棍兒,拄着個細白老頭兒。這有嗎兒。
  乙:啊?枴棍拄老頭兒,受得了嗎?
  甲:你不是這麼説的嗎?
  乙:我説的是老頭兒拄枴棍兒,你説的是枴棍兒拄老頭兒。
  甲:噢,我給反個兒了。再來,説打南邊來個白鬍子老頭兒,手拄着奶油冰棍兒。
  乙:什麼奶油冰棍兒,奶油的!還有水果兒的哪?
  甲:水果的三分,奶油的五分,你來個奶油的吧。
  乙:什麼的我也不吃。不對!手拄着崩白的白枴棒棍兒。
  甲:拄的是枴棍兒,不是冰棍兒。打南邊來個白鬍子老頭兒,白鬍子老頭兒的棍兒,白鬍子老頭兒拄着,手拄着繃……老頭兒蹦……蹦,老頭兒蹦三蹦。
  乙:老頭兒吃多了,消食哪!沒事他蹦什麼?
  甲:老頭兒練過太極拳呀。打南邊來個白鬍子老頭兒,白鬍子老頭兒拄着蹦……棍……蹦,老頭兒蹦,枴棍蹦,老頭兒蹦起來給你一棍兒。
  乙:我招他惹他了,給我一棍兒?
  甲:老頭地盡力蹦,還不着急!給你來一棍兒吧!
  乙:説你不行吧!聽着容易,説不上來。你要説上來,我可真拜你為師。
  甲:這可是你説的呀,聽着:“打南邊來個白鬍子老頭兒,手拄着繃白的白枴棒棍兒。”説上來了吧,收你這個小徒弟。
  乙:這算你蒙上來的,我再説一個你就説不上來了。你聽啊!“截着牆頭扔草帽,也不知草帽套老頭兒,也不知老頭兒套草帽。”你説這個。
  甲:他哪來這麼些老頭兒呀?你聽着:截着牆頭扔老頭兒……
  乙:什麼,扔老頭兒?那不把老頭兒摔死了。
  甲:扔什麼呀?
  乙:扔草帽。
  甲:還截着牆頭。截着牆頭扔牆頭。牆頭怎麼扔啊?截着牆頭扔磚頭……
  乙:好嘛!沒把老頭兒摔死,拿磚頭也把老頭兒開了。截着牆頭扔草帽。
  甲:截着牆頭扔草帽,草帽不戴老頭兒,老頭兒不戴草帽。
  乙:為什麼不戴哪?
  甲:穿皮襖戴草帽,像樣子嗎?這是什麼月份啦,怪冷的,戴個皮帽子得了。
  乙:他説不上來老有詞兒。説皮帽子就不繞嘴了。
  甲:非得草帽?你聽着;截着牆頭扔草帽,草帽扔過去,老頭兒一看草帽過來了,往後一退步,往前一探身.兩膀這麼一晃,脖子這麼一挺,本兒!草帽就戴上了。
  乙:您這不是戴草帽,這是練雜技。
  甲:對了,這是雜技團的老頭兒,要不他這麼大的功夫。得了,你再説個別的吧。
  乙:看事容易,做事難。説不上來了吧?再聽這個;“南門外有個面鋪面衝南,面鋪掛了個藍布棉門簾,摘了藍布棉門簾,瞧了瞧,面鋪還是面衝南,掛上藍布棉門簾,瞧了瞧,面鋪還是面衝南。”你再説説這個。
  甲:好,聽我的!南門外有個面鋪面衝南……南門外有個面鋪面衝南,你這個藝術不值錢了。
  乙:怎麼不值錢了?
  甲:我問問你,南門外大街是怎麼個方向?
  乙:南北大街呀!
  甲:對呀,南北大街,它這個面鋪怎麼衝南呀?蓋在馬路當中了?汽車怎麼過呀?拆了得了。
  乙:這倒乾脆,他説不上來胡挑毛病。南門外地方大了,就南門外大街呀?我説的是南門外往西拐過去菜橋子那兒的面鋪。
  甲:還是的,你説明白嘍。菜橋子是往西拐的,往西這麼一拐不是有個小百貨店嗎,百貨店旁邊就是豆腐坊,豆腐坊旁邊有個小酒館,酒館門口還有個擺鮮貨攤的,對過兒還有個修拉鎖的,修拉鎖的旁邊是那個面鋪了。
  乙:對,可找着了。
  甲:説南門外菜橋子的小百貨店,百貨店旁邊豆腐坊,豆腐坊旁邊的小酒館,酒館門口擺個鮮貨攤,對過兒修拉鎖,旁邊那個面鋪……
  乙:你聽,這亂不亂呀?
  甲:夠亂的,差點兒轉了向了,這該咋辦哪?
  乙:你甭添那麼多零碎兒,就南門外。
  甲:好,就南門外吧。南門外有個面鋪面衝南……單的?夾的?棉的門簾子?
  乙:棉的。
  甲:南門外有個面鋪面衝南,面鋪掛了個藍……棉……藍、簾、藍藍藍的棉,掛個藍的多難看,你掛個紅的吧!
  乙:哪個商店掛個大紅簾子?就要藍的。
  甲:前門外有個面鋪面衝南,掛個藍布棉門簾,摘了南門臉兒,你看難不難?
  乙:南門臉兒?那是夠難的。摘了棉門簾。
  甲:噢,摘門簾,不是門臉兒。南門外有個面鋪面衝南,而鋪掛了個藍布棉門簾,摘了個藍布棉門簾……掛了藍布棉門簾……摘了掛,掛了摘。你老摘它做嗎兒呢?沒掛壞全讓你搞壞了。
  乙:這不都是你説的嗎!
  甲:掛上藍布棉門簾,瞧了瞧,面鋪還是面向南,摘下面鋪……不是,摘下面鋪棉門簾,瞧了瞧,面鋪裏有三袋面,八元錢,掌櫃的唉聲嘆氣真為難,眼看這個買賣就算完。
  乙:他把這買賣給説黃了。得了。別費這勁了,你再聽我説一個,“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餅,盆平餅,餅平盆。”
  甲:烙餅多費事呀,蒸鍋饅頭不完了嗎。
  乙:你甭管吃什麼,你説!
  甲:説一盆皮面……
  乙:什麼叫一盆皮呀?一平盆。
  甲:説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餅……你這玩意兒不合乎情理了。
  乙:又來了。怎麼不合乎情理哪?
  甲:你想啊,一盆面和好了,連半盆也烙不出來,甭説烙一盆了,那怎麼會平盆了哪?
  乙:你甭管烙多少,叫你説繞口令。
  甲:行,多少甭管它了。説一平盆面烙一平的餅,餅、盆、餅、平、餅盆平、盆……盆的餅,烙餅……拿大頂。
  乙:烙餅拿大頂?得,練雜技的又來了。
  甲:你再説個別的吧。
  乙:再説別的你也説不上來。去年臘月,我買幾塊豆腐放在院子裏,我忘了,第二天一看,全凍上了。我就拿這凍豆腐説了個繞口令:“你會燉我的燉凍豆腐,來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我的燉凍豆腐劇假充會燉我的燉凍豆腐,胡燉,亂燉,燉壞了我的燉凍豆腐啊!”
  甲:鬧兩塊豆腐,瞧這個麻煩勁兒的。你會燉我的燉凍豆腐。來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你,你不會,你別動我的豆腐。
  乙:誰動你豆腐了。
  甲:你會燉我的燉凍豆腐來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我的燉凍豆腐,我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我燉,你燉,我燉,這兩塊豆腐全折騰碎了。
  乙:誰叫你折騰了?
  甲:你會燉我的燉凍豆腐來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我的燉凍豆腐……又到這兒啦,你不會燉我的豆腐,你別動我的豆腐,你假充會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我燉我的燉凍豆腐,你不會燉,我燉,我會燉,你不會燉、燉燉,頓頓燉豆腐,你非得燉,你不會熬着吃嗎?
  乙:又改了熬豆腐了。
  甲:你再説個別的吧。
  乙:又説不上來了,你再聽這個,有一個挑水的扁擔,有一條坐的二人凳。
  甲:就是兩人坐的二人凳。
  乙:對,長條的,用這兩樣東西説個繞口令:“扁擔長,板凳寬,扁擔沒有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綁在了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綁在了板凳上,扁擔偏要扁擔綁在了板凳上。”
  甲:你綁它做嗎兒呀?吃飽了撐的,一邊坐會兒去多好啊。扁擔是長的,不用你説,哪位全明白,板凳當然是寬的嘍!説扁的長……什麼叫扁的?還圓的哪。
  乙:不全是你自己説的?
  甲:扁擔,説扁擔長,板凳寬,扁擔沒有板凳寬,扁擔綁(音biang)綁,綁在了扁擔上,扁擔不讓扁擔綁在了扁擔上,扁擔偏要扁擔綁在了扁擔上。
  乙:怎麼淨是扁擔了,板凳哪?
  甲:板凳搬走開會去了。
  乙:搬回來。
  甲:板凳搬回來哪!
  乙:你就別嚷嚷了!
  甲:扁擔長,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綁在了……綁得了綁得了綁。閒言碎語不要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
  乙:好嘛,改山東快書了。你呀,別受罪了,我説一個好説的給你轉轉面子,你就走吧!
  甲:我怎麼了?我走不了,崩白的白枴棒棍兒,我沒説上來?
  乙:那是蒙的。你再來這個吧!“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
  甲:哎呀,俺娘啊,這叫繞口令呀?俺街坊鄰居小孩也會説這個。
  乙:你甭管你們街坊小孩,你説個試試。
  甲:你聽説:説吃平頭……
  乙:什麼吃平頭,還吃背頭哪!
  甲:説吃背頭……
  乙:什麼吃背頭?
  甲:不是你説的嗎?
  乙:吃葡萄。
  甲:吃葡萄?這個月份有葡萄嗎?
  乙:你管它有沒有哪。
  甲:葡萄可貴哪,蘋果賤,你來二斤蘋果吧!
  乙:蘋果乾嗎?葡萄。
  甲:噢,就葡萄,你再説説。
  乙:“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
  甲:噢,行了。説吃皮條……吃皮條咬得動嗎?説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來包仁果仁。
  乙:哪來的仁果仁呀?葡萄皮兒。
  甲:你再來來。
  乙:你仔細聽着啊,我説多少遍也是這麼利索:“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
  甲:這個意思我明白了,得琢磨這個意思,吃這個葡萄,葡萄皮別吐出去,在腮幫那地撂着。……
  乙:這是個猴兒呀,腮幫子有個嗉子。
  甲:吃下一個,呸!這個皮兒吐出去了,這是一個跟着一個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哪,説上來了。嘴皮子這麼一繃勁兒,就説上來了:“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對吧?“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
  乙:行了!
  甲:這好説:“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
  乙:好説就沒完了。我再説一個難説的,讓你下不了台!
  甲:把我嚇傻了?我是半身不遂了?把你那壓箱底的拿出來,你把我難住。
  乙:好,你聽這個:“打南邊來個喇嘛……”
  甲:喇嘛是什麼?
  乙:這是口外的出家人,喇嘛僧。
  甲:噢,出家人——喇嘛。
  乙:手裏提拉着五斤鰨目。
  甲:什麼是鰨目?
  乙:鰨目魚。
  甲:怎麼不説鰨目魚哪?
  乙:説鰨目魚就不繞嘴了。
  甲:鰨目魚好吃嗎?
  乙:你管好吃不好吃呢!
  甲:帶魚可好吃,來五斤帶魚吧。
  乙:甭帶魚,就鰨目魚。“打前邊來個喇嘛,手裏提拉着五斤鰨目,打北邊來個啞巴……”
  甲:啞巴?就是那不會説話的,啊……阿……
  乙:你就別學了。打北邊來個啞巴,腰裏彆着個喇叭。喇嘛、鰨目、啞巴、喇叭,要説個繞口令。
  甲:聽你的。
  乙:“打南邊來個喇嘛,手裏提拉着五斤鰨目。打北邊來個啞巴,腰裏彆着個喇叭。南邊提拉鰨目的喇嘛要拿鰨目換北邊別喇叭的啞巴的喇叭,啞巴不樂意拿喇叭換喇嘛的鰨目,喇嘛非要換別喇叭的啞巴的喇叭。喇嘛掄起鰨目抽了別喇叭啞巴一鰨目,啞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鰨目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提拉鰨目的喇嘛抽了別喇叭啞巴一鰨目,也不知別喇叭啞巴打了提拉鰨目的喇嘛一喇叭。喇嘛燉鰨目。啞巴嘀嘀噠噠吹喇叭。”
  甲:明兒見吧!
  乙:哎,別走啊!
  甲:怎麼這麼長啊?
  乙:全像“吃葡萄”那個敢情好説了。
  甲:沒什麼!這還嚇得住我呀?聽着,打……打哪邊來的?
  乙:嚇傻了,打哪邊來的全不知道了。打南邊來的。
  甲:打前邊來個喇嘛,提拉七八斤鰨目……
  乙:七八斤幹嗎呀?五斤!
  甲:五斤夠吃的嗎?
  乙:你管他夠吃不夠吃的!
  甲:你着什麼急呀,不多不少,就五斤。
  乙:就五斤。
  甲:行,依着你。打南邊來個喇嘛,提拉着五斤啞巴……
  乙:啊?
  甲:啞巴讓提拉着嗎?啞巴打北邊來的。打南邊來個喇嘛提拉五斤鰨目,清楚不?打北邊來個啞巴,腰裏彆着個喇——叭,南來提拉鰨目換啞巴……不,換啞巴的這個喇叭,啞巴不樂意換呀……
  乙:為什麼哪?
  甲:他那跟國不夠五斤哪。
  乙:噢,啞巴看出來了?
  甲:看出來了。啞巴不樂意換……啞巴不樂意換……你看忘了吧!
  乙:怎麼辦哪?
  甲:打頭兒來吧。打南邊來個喇嘛,手裏提拉着五斤鰨目,打北邊來個啞巴,腰裏彆着個喇叭。前來提拉鰨目的喇嘛要拿鰨目換啞巴的這個喇——叭。啞巴不樂意換,喇嘛掄起鰨目抽了別喇叭的這個啞巴這兒一鰨目,啞巴拿喇叭打了喇嘛一鰨目……一喇嘛……一喇叭。
  乙:好嘛,打起來了。
  甲:喇嘛這個性子大暴了,啞巴也死心眼兒,你換給他不就完了嘛。啞巴非不換,喇叭非要換,喇嘛這個意思你知道?
  乙:我哪兒知道啊!
  甲:喇嘛……喇嘛……你看又忘了吧。
  乙:嘿,瞧這勁費的!
  甲:你老搭碴兒做嗎兒呢?
  乙:他説不上來老怨我。得,我不言語。
  甲:打頭兒來吧。打南邊來個喇嘛,提拉五斤鰨目,打北邊來個啞巴,腰裏彆着個喇叭,南來提拉鰨目的喇嘛要拿鰨目換啞巴的喇叭。啞巴不樂意換,啞巴也死心眼,你換給他不就完了……
  乙:又來了。
  甲:啞巴不樂意換。喇嘛這個脾氣太暴咧,喇嘛掄起鰨目照啞巴“叭’這麼一鰨目。啞巴可就説了……
  乙:啊?啞巴説話了。
  甲:啞巴能説話嗎?啞巴那意思想要説沒説出來哪,心裏説,我不換你打我做嗎呀?啞巴,啞……哎,你看又忘了唄!
  乙:嚯——哦!
  甲:再打頭兒來吧。打南邊來個喇嘛,手裏提拉五斤鰨目,打北邊來個啞巴,腰裏彆着喇叭,南來提拉鰨目的喇嘛要拿鰨目換啞巴的喇叭,啞巴不樂意換,啞巴不樂意換,喇嘛可就急了。喇嘛這個脾氣太暴咧,喇嘛掄起鰨目照啞巴“叭”這麼一鰨目,啞巴可沒説,沒説心裏可不服呀,心裏説,我不換,你打我做嗎呀?啞巴站在那裏吹喇叭,喇叭在那燉鰨目吃……吃、吃、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
  乙:又來了!
參考資料
  • 1.    中國説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傳統相聲大全》編委會.中國傳統相聲大全(第一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61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