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繆家村

(山東省海陽市盤石店鎮繆家村)

鎖定
繆家村位於盤石店鎮西部,地處東經121°10′,北緯36°52′。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東鄰井家溝村,西接裏口村,南連牟家村,北與朱吳接壤。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一説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繆姓由城裏(今鳳城)來此建村定居,以姓命名為繆家村。後孫姓由大薛家村遷入。
全村轄區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板栗、櫻桃等。
2002年,全村總户數87户,203人。有繆、孫2姓,均為漢族,其中孫姓人口居多。
中文名
繆家村
行政區類別
山東省海陽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面    積
6 km²
人口數量
203人(2002年)
常種農作物
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板栗、櫻桃
户    數
87户

繆家村經濟發展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8萬元,第一、二、三產業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92.6%、4.7%、2.7%,人均純收入2995元。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8.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50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550公斤,總產12.1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706公斤,總產15.8萬公斤。
1990年,村黨支部發動羣眾栽植蘋果。1997年進行果樹改枝換頭,嫁接新品種,主要品種是紅富士。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23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00萬元,畜牧養殖業收入29萬元,林業收入1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從業人員4人,常年產值0.1萬元。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了條編、紅爐、木工、花網、麪粉廠等,常年從業人員20餘人。2000年,工業總產值5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人,收入12萬元,其中工業收入6萬元,建築業收入6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起商店、維修組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人,收入7萬元 [1] 

繆家村社會進步

1962年,建起村小學,有教師1人,學生16人。1987年,建幼兒園,教師1人,入園兒童10人。2000年,全村適齡兒童入園、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者7人。 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萬元,人均存款3000元。2002年,全村有摩托車40輛、電話47部、電視機45台、電冰箱15台、電風扇7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自建國至2002年,村莊建設逐步得到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1-1982年,村投資12萬元,用上電網供電,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村集體出資11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投資3.5萬元,修建大口井1座。

繆家村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成立黨支部,繆松武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後有孫同起、孫同信、繆軍武、孫澤、繆京有、繆新芳、孫軍、孫守民、孫宗民、孫守莊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19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有繆京仁、孫海、繆京坤、孫澤、繆新芳、孫光、孫守莊。1999年,孫守莊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參考資料
  • 1.    http://www.hyps.gov.cn/E_ReadNews.asp?NewsID=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