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繁榮與蕭條

(戈特弗裏德·馮·哈伯勒編著的經濟學著作)

鎖定
《繁榮與蕭條》是美國經濟學家戈特弗裏德·馮·哈伯勒編著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37年。 [1] 
《繁榮與蕭條》在歐美資產階級學者有關資本主義經濟週期問題的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在該書中,廣泛收集了當時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學家有關理論,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然後對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發生和發展作出綜合説明,以便在保持資本主義條件下,為了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找到應採取的經濟政策的理論依倨。 [1] 
作品名稱
繁榮與蕭條
外文名
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
作    者
戈特弗裏德·馮·哈伯勒
類    別
經濟學
首版時間
1937年
字    數
447000

繁榮與蕭條內容簡介

全書除序言及緒論外,分三篇十三章進行論述。第一篇共八章,對各種經濟週期理論如純貨幣理論、消費不足論、心理理論、農業與經濟週期——收穫論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第二篇共四章,對經濟週期的性質和原因進行綜合説明,包括經濟週期的意義與測定,擴張過程與收縮過程,兩種轉折點——危機與復甦等;第三篇共一章及兩個附錄,對當時經濟理論某些傾向作出評論,包括對影響經濟穩定的貨幣因素與實際因素的分析,簡談經濟週期理論的發展形態,對庇古等理論的再評價等。 [1] 

繁榮與蕭條作品目錄

第1篇經濟週期理論的有系統的分析
第2篇關於經濟週期性質和原因的綜合説明
第3篇 影響經濟穩定的貨幣因素與實際因素——對現代經濟理論某些傾向的評論
附錄
第1章 前言
第9章 經濟週期的意義與測定
第13章 影響經濟穩定的貨幣因素與實際因素
附錄一 略談經濟週期理論的當前發展形態
第2章 純貨幣理論
第10章 擴張過程與收縮過程

附錄二 再談庇古論點
第3章 投資過度論
第11章 兩種轉折點——危機與復甦

譯名對照表
第4章 危機與蕭條的原因――成本變動、橫的失調與負憒過度
第12章 經濟週期的國際方面


第5章 消費不足論



第6章 “心理理論”



第7章 農業與經濟週期――收穫論



第8章 關於新近發展的經濟週期理論研究



參考資料 [2] 

繁榮與蕭條創作背景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大危機還只是剛剛結束,資產階級對於這次危機給資本主義制度的打擊仍記憶猶新,正在迫不及待地尋求避免經濟危機的良方妙藥,《繁榮與蕭條》出版於1937月,其寫作目的就是試圖找出蕭條的原因及挽救辦法,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穩定和經濟繁榮尋找道路。 [3] 

繁榮與蕭條作品思想

經濟週期理論的有系統的分析
在這一部分中,哈伯勒主要是分析現存的經濟週期理論。他首先指出,各種理論的分歧往往只是由於側重點不同所致,所以他的努力是要揭示其共同之處。他把要研究的問題歸納成幾個要點:一般特徵;高漲的解釋;高漲轉折點的解釋;低落的解釋;低潮轉折點的解釋;反覆性、週期性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國際複雜關係。然後便以此開始對各種週期理論進行分析。 [4] 
首先是純貨幣理論。哈伯勒選擇霍特里的學説作為代表,該理論認為經濟週期乃是“一種純貨幣現象”,即貨幣流動是產生繁榮與蕭條的唯一具有充分理由的原因,經濟週期的高漲是由累積的信用擴張引起的,而信用擴張中止以後,繁榮也就到了盡頭。然後是累積性的收縮過程,使經濟陷於漫長而痛苦的蕭條之中,直至信用的再一次擴張帶來經濟的復甦。哈伯勒指出,霍特里先生關於經濟週期的貨幣理論,其間格外有意味的一個特點是,對擴張過程與收縮過程的累積性這一點的論證和分析。在這一點上,各派理論家之間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至於霍特里理論的另外一些特點,是比較有疑問的。 [4] 
其次是投資過度論。哈伯勒指出,這是許多理論家所提出的相互間密切關聯理論的概括,他們的中心論點是,生產生產資料或資本品工業,跟生產消費品工業對照下,有了過度的發展。即資本品工業受到經濟週期的影響,遠比那些生產日常消費晶的工業更為嚴重。持這一論點的理論家們還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貨幣投資過度論。他們認為,生產所以會發生在繁榮與蕭條之間的不平衡,是由於在某種信用機構———銀行體系——形式下活動的貨幣力量。在這一點上,他們可以被列入經濟週期貨幣解釋的範圍,所不同的是,對這類作家説來,經濟週期還不只是一個純貨幣現象。通過貨幣因素造成了實際上的生產結構失調,結果使繁榮趨於崩潰。這一派的代表是哈耶克、馬克路普、米塞斯、羅賓斯、羅布凱和斯特里爾。第二派,哈伯勒稱之為非貨幣投資過度論。斯庇索夫和卡斯耳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與前一派不同,他們把對經濟週期研究的重點放在生產範圍內的那些因素,如新發明、新發現、新市場開闢,等等,也就是為新投資提供機會的那些環境。在他們的論斷中,蕭條往往是資本品生產的過剩與消費品不足所致。第三派,由製成品需求變動引起的投資過度——派生需求加速與擴大原則。這一派的理論家認為,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消費品生產的變動,會引起一般生產品生產,尤其是固定資本設備的生產,發生更為猛烈的波動,這就是所謂“派生需求加速與擴大”的原則,它為阿夫坦利翁、比克達克、庇古等人加以闡述,併為克拉克和哈羅德用來解釋經濟週期。 [4] 
在分析了成本變動,橫的失調與負債過度等危機與蕭條的原因之後,哈伯勒又探討了“消費不足論”“心理理論”和農業與經濟週期——“收穫論”。最後,哈伯勒在“關於新近發展的經濟週期理論研究”一章中,系統闡發了凱恩斯的理論:隨經濟的高漲,收入將增加,消費也隨之增加,但是由於邊際消費及儲蓄傾向的作用,使得消費的增大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又由於資本邊際效率的崩潰,投資小於儲蓄,這就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至此,哈伯勒對於現存的經濟週期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併為以下的關於經濟週期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4] 
關於經濟週期性質和原因的綜合説明
這一部分是哈伯勒對前面所分析的各種經濟週期理論的一種綜合表述,他並不認為這裏所提供的是一種完全新的理論,而只不過是就現有的種種理論加以綜合和引伸而已。 [4] 
哈伯勒重新明確了經濟週期的意義,他從就業、消費、生產三個方面來定義蕭條與繁榮,並且把一般意義下的經濟週期與學術意義下的經濟週期相區別。哈伯勒認為經濟週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高漲、低落、危機和復甦,並指出週期具有兩個經常性特徵:生產和貨幣需求的平行動向,生產品格外猛烈的波動。在上述基礎上哈伯勒對擴張過程與收縮過程進行了分析。他從擴張的起點開始分析在存有未運用生產資源條件下擴張的演進,他認為,此時勞動力的供應具有充分的彈性,投資與消費相互促進,價格、成本與利潤都有提高,固定資本投資受到刺激增長尤為顯著;在這一過程中,貨幣流通額的擴張是一個必要條件,由於新投資機會的出現,使所吸收的資金超過了儲蓄,不足部分,便不得不求助於通貨膨脹來源;資金供應方面的變動,往往會使擴張力量進一步加強,因為經濟的擴張,足以使貨出者提高信心,願意以較低的利率貸出資金,在擴張過程中,由於對製成品需求韻反應,預期的作用,資本與勞動的比率,特別是加速原則的作用,使生產品與耐久品的生產比非耐久消費品的生產增長得更快。擴張過程中不同時期儲蓄的變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劇了擴張本身。 [4] 
在對收縮過程的分析中,哈伯勒指出,收縮過程跟擴張過程一樣,也是累積性的,自行加強的。而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把通貨收縮理解為以貨幣計量的商品總需求的逐漸減退,那麼它就會起主導作用。因為通貨收縮的蔓延被各種因素加強,便會造成累積性的經濟收縮。這一過程在貨幣上的表現是總需求的減退,投資的累積性下降,資金供應枯竭。其原因在於中央銀行直接發動的通貨收縮,個人貯藏黃金與紙幣,商業銀行收縮信用,企業機構進行貯藏,非銀行債務的清償,債務人被迫出售資產。與擴張過程相反,生產品與耐久品的生產比消費品與非耐久品的生產要減退得品快,這裏加速原則又起了主要作用。 [4] 
對於收縮(即危機)的原因,哈伯勒認為有以下幾種:局部干擾引起總需求減退,政府與銀行實行收縮通貨,成本提高引起的局部衰退等。哈伯勒認為,當經濟體系擴張演進超過了某一點以後,就越來越經不起通貨收縮的衝擊,這是因為擴張得以順利進展需要兩個最主要的條件:彈性的貨幣供應和彈性的生產資料供應。而一旦擴張超過了某一點後,貨幣供應和生產資料供應就變得缺乏彈性勞動力資源日趨枯竭,障礙便逐漸發生。此時由擴張過程自身也釀成干擾。生產結構的失調,加速原則的作用,信用收縮與生產因素不足對派生需求的影響,無可避免的生產變更,工人效率的降低,由於需求不足的投資減退,等等,最終導致危機的發生。 [4] 
哈伯勒認為,走向復甦的近因,主要有生產者支出,可投資金供應增長,可投資金需求增長,對投資的某些刺激和消費支出增長。當經濟體系收縮演進超過了某一點以後,對擴張刺激會越來越敏感,這是由於生產要素供應和信用供應隨着收縮的演進逐漸恢復了彈性,從而使收縮喪失了動力,而收縮過程也多半會發生擴張傾向,如信心的恢復,投資的復活,重置的需求,工資的降低等,都會使經濟出現新的轉機,並走向復甦和高漲。 [4] 
最後,哈伯勒闡述了經濟週期的國際方面。在這一部分,哈伯勒着重分析了以下三個分化因素對國際間經濟週期的影響。第一個是運輸成本,也就是商品與勞務的不完全可動性。它可能控制繁榮與蕭條從一個區域蔓延到另一個區域,也可能在同一時期使不同的區域繁榮與蕭條共存。第二個是投資、信用與銀行業務地方化,即資本的不完全可動性。它們對週期動向所發生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對當地繁榮與蕭條會發生挫抑作用,而有時則相反。第三個是國家的通貨自主。這裏,哈伯勒主要探討了金本位、匯兑本位和自由匯兑三種條件下的資金國際間流動以及經濟週期對不同國家的影響。 [4] 
影響經濟穩定的貨幣因素與實際因素
該書的第3篇和兩個附錄,是哈伯勒對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某些傾向的評論和對經濟週期最近一些演變的概括和評價。在這一部分中,哈伯勒的論斷是:時下的經濟理論有很大部分對實際因素過於着重,而對貨幣因素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制度的價格剛性與工資剛性的現象,則略而不論,或者是對於它們的重要意義在大體上沒有加以重視。他指出,廣泛定義下的貨幣因素,對於短期的經濟不穩定,也就是通常的經濟週期以及支付平衡不穩定和長期失調之所以會形成,是負有重大責任的。因為,反應作用比猛烈的外在衝擊更加值得重視,而在反應作用中,貨幣因素是佔有首要地位的。 [4] 

繁榮與蕭條作品影響

《繁榮與蕭條》較為系統和全面地介紹了西方的主要經濟週期理論的基本觀點,比較了它們之間的異同,是研究西方經濟週期理論的一部重要讀物。該書出版後,受到了資產階級和西方經濟學界的高度重視,並且將當時學術界掀起的關於經濟週期的討論推向了高潮。 [3] 

繁榮與蕭條出版信息

《繁榮與蕭條》初版於1937年,由國際聯盟印行,該書中譯本系根據1958年由倫敦喬治·艾倫和歐雲公司出版的新版本譯出,由朱應庚、王錕、袁績藩翻譯,196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 

繁榮與蕭條作者簡介

戈特弗裏德·馮·哈伯勒,190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23年獲維也納大學政治學博士,192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曾任倫敦大學、哈佛大學洛克菲勒基金會研究員,維也納大學經濟統計學講師、教授,哈佛大學客座講師、經濟學教授,日內瓦國際同盟金融處專家,華盛頓聯邦儲備系統董事會專家,華盛頓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學者,其主要著作有:《指數的意義》(1927年)、《國際貿易》(1933年)、《國際貿易理論及其在商業政策上的應用》(1936年)、《經濟增長與穩定》(1974年)。 [1] 
參考資料
  • 1.    李殿富主編. 經濟學科經典著作導讀[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9.01.第175-176頁
  • 2.    (美)哈伯勒著;朱應庚,王錕等譯. 繁榮與蕭條 對週期運動的理論分析[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3.07.目錄頁
  • 3.    朱彤書著. 西方經濟學名著介紹[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06.第305-322頁
  • 4.    楊建文主編. 20世紀外國經濟學名著概覽[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05.第321-3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