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績溪草龍舞

鎖定
績溪草龍舞是一種傳統舞蹈,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中文名
績溪草龍舞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傳統舞蹈
非遺批次
第五批 [1] 

績溪草龍舞歷史淵源

舞草龍的習俗在績溪縣廣為流傳,尤以揚溪鎮大石門村最為特色,歷史傳承已數百載。相傳500年前,當地連年受災,鄉民收成大減,村南和尚山頻頻發火,達數年之久,百姓苦不堪言。當時大石門村周姓十三代高祖雄傑擇機發動百姓利用稻草製成草龍,組織隊伍日夜狂舞於村莊街巷,並伴草炮、擂鼓鳴鑼。為防止邪火復燃,後來定每年中秋為游龍日,目的一是鎮災除邪;二是慶祝豐收,渴望來年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1] 

績溪草龍舞工藝流程

大石門製作草龍的主要材料是稻草、竹、劍麻等。

績溪草龍舞工藝特徵

草龍主要包括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龍長十八米,形象酷肖,龍體插上香火,舞動時點燃的香火隨風飄動,流星般閃爍,十分漂亮,似活龍在天。故大石門"草龍"又稱為"火龍"。古時草龍起舞,以火藥裝三節鐵筒的"三門炮"為前導,鳴鑼開道,龍珠引導,十幾個青壯年用竹竿撐着草龍穿梭於村莊街巷,"搖頭、擺尾、騰躍、纏龍",舞姿多樣,妙趣橫生。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游龍隊伍前,兩名青壯年手拿稻草製成的"草辮",甩擊於地,噼啪作響,稱之為"草炮",意為“甩辮”。舞龍直至深夜,最後將“草龍”送到水口外,拋入河中,意為送龍回宮,禍去福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