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績溪撻粿製作技藝

鎖定
績溪撻粿製作技藝是一種傳統技藝,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中文名
績溪撻粿製作技藝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傳統技藝
非遺批次
第五批

績溪撻粿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績溪撻粿主要集中在嶺北一帶,以長安鎮最為突出。光緒十六年(1890),鎮頭吳永達在鎮頭開設麪點館,因茶亭下是出外經商、辦事必經之地。吳永達做的撻粿質量好、香美可口,來往行人爭相購買,由此名聲遠揚。民國初年,吳永達胞弟吳正太繼承,他做的撻粿皮薄、餡多、不跑氣,且香味緣風飄至千里。後經幾代弟子將這門手藝傳承發揚現在長安鎮具有代表性的撻粿師傅有四位,其中常年做撻粿的僅有位於長安鎮鎮頭村車站旁邊的春德撻粿,這裏的撻粿料足、香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績溪撻粿"。

績溪撻粿製作技藝文化軼事

撻粿(音譯方言:ta guo),是"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績溪縣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傳統食品之一,因使用場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則統稱"撻粿"。如是農人上山下田勞作所帶的方便吃食則稱"冷飯果"。徽商出門做生意帶的食品又稱"盤纏果"。徽商出門前留下的吃食則叫"記家果"。

績溪撻粿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撻粿製作很講究技巧,首先和麪就十分講究,面不能和過了,過了則韌性太大,做起來不容易做大,而且口感太硬,和的時間不夠面太軟也不行,和好面將餡料包至面中,然後用特製擀麪棒來回壓平,放置鐵鍋中烤制2-3分鐘即可。撻粿味道隨餡而來,各種口味都有,香椿、豆黃、槐花香氣撲鼻;豇豆、韭菜、蘿蔔口味豐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