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縫合帶

鎖定
縫合帶是兩個碰撞大陸銜接的地方。縫合帶通常表現為寬度不大的高應變帶,由含有殘餘洋殼的蛇綠岩混雜堆積和共生的深海相放射蟲硅質岩、沉積岩等組成,疊加了藍片岩相高度變質作用和強烈的構造變形。縫合帶把兩側具有不同性質和演化歷史的大陸邊緣分開,它們往往位於不同的生物地理區,並具有不同的古地磁要素。因此,縫合帶作為化石板塊界線在恢復不同地史時期的板塊構造格局中有重要意義。由於大陸碰撞縫合帶常與弧-陸縫合帶及消減帶增生雜巖等在空間上共生,後期的構造變動又使它們彼此錯位。
中文名
縫合帶
定    義
兩個碰撞大陸銜接的地方
特    點
寬度不大的高應變帶
組    成
深海相放射蟲硅質岩、沉積岩等成
屬    性
蛇綠岩斷片和大洋巖相構造堆積帶
分    佈
位於不同的生物地理區

目錄

縫合帶釋義

縫合帶是由於地殼的碰撞而使陸塊縫接在一起的地帶。縫合帶上具有大洋盆地、張裂大陸邊緣沉積稜柱體和弧一溝系統有關的沉積層序的各種變形的實例。通常是蛇綠岩斷片和大洋巖相構造上雜亂堆積的混雜堆積帶。此外,在地殼進行碰撞時,大陸斷塊的邊緣由於部分俯衝而沉陷,在部分消減的板塊上,於縫合帶周圍形成一個邊緣盆地。邊緣盆地最特徵的沉積物是一些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的地層,碎屑來自大陸邊緣,但是當盆地很深時,則在這些沉積之前可產生濁流沉積和深水沉積。 [1] 

縫合帶特點

縫合帶通常表現為寬度不大的高應變帶,由含有殘餘洋殼的蛇綠岩混雜堆積和共生的深海相放射蟲硅質岩、沉積岩等組成,疊加了藍片岩相高度變質作用和強烈的構造變形。縫合帶把兩側具有不同性質和演化歷史的大陸邊緣分開,它們往往位於不同的生物地理區,並具有不同的古地磁要素。
參考資料
  • 1.    於炳松,趙志丹.《岩石學 第2版》.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