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緱氏鎮

鎖定
緱氏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地處偃師區南部,東連府店鎮和鞏義市,南傍萬安山與府店鎮交界,西接大口鎮高龍鎮,北倚白雲嶺和顧縣鎮接壤, [2]  行政區域面積80.31平方千米。 [3] 
緱氏鎮古屬緱氏縣;1994年12月,緱氏鄉撤鄉建鎮。 [2]  截至2018年末,緱氏鎮户籍人口為69357人。 [3]  截至2020年6月,緱氏鎮轄24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緱氏村。 [2] 
2011年末,緱氏鎮財政總收入3499萬元,比上年增長7.3%;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7.4億元,增值税1376萬元,企業所得税674萬元。人均收入8461元,比上年增長18.6%。 [2]  2018年,緱氏鎮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規模以上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8個。 [3] 
中文名
緱氏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
地理位置
偃師區南部
面    積
80.31 km²
下轄地區
2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緱氏村
電話區號
0379
郵政編碼
471923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性氣候
車牌代碼
豫C
人    口
69357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緱氏鎮建置沿革

春秋,屬東周。戰國,歸屬於韓。秦相呂不韋滅東周時,已置有偃師縣、緱氏縣;
秦,置有緱氏縣,屬於三川川郡。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仍置有緱氏縣,屬河南郡。王莽建新政權(9)後,改緱氏為中亭縣。東漢,設有緱氏縣,歸司州。
西晉,單設緱氏縣,屬河南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廢緱氏入洛陽。東魏天平元年(534),復置緱氏縣,屬洛陽郡;
隋開皇十六年(539),廢緱氏縣併入偃師縣;大業初(605),又置緱氏縣。
唐初,設緱氏為次赤縣。
五代,仍依唐制。
宋熙寧五年(1072),降偃師為鎮,入緱氏縣。3年後,降緱氏為鎮,併入偃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緱氏成為偃師縣的16個鄉鎮之一。
1953年3月,全縣由原來的6個區改劃為8個區,五區設緱氏,七區設扒頭。
1958年,為緱氏人民公社。
1983年9月,撤社建鄉。
1994年,撤鄉建鎮。 [5] 

緱氏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緱氏鎮轄24個行政村:緱氏、化寨、盆窯、崔河、程子溝、夫子廟、鄭窯、南家村、雙泉、劉莊、孫坡、邢村、扒頭、官莊、李莊、布村、唐僧寺、馬河、柏谷塢、金屯、王灣、賈屯、馬屯、滹沱。 [2] 
截至2020年6月,緱氏鎮轄24個行政村:緱氏村、化寨村、盆窯村、程子溝村、崔河村、鄭窯村、夫子廟村、南家村、雙泉村、劉莊村、孫坡村、邢村、布村、扒頭村、官莊村、李莊村、唐僧寺村、馬河村、柏谷塢村、金屯村、王灣村、馬屯村、賈屯村、滹沱村, [4]  鎮人民政府駐緱氏村。 [2] 

緱氏鎮地理環境

緱氏鎮位置境域

緱氏鎮地處偃師區南部,東連府店鎮和鞏義市,南傍萬安山與府店鎮交界,西接大口鎮高龍鎮,北倚白雲嶺和顧縣鎮接壤, [2]  行政區域面積80.31平方千米。 [3] 

緱氏鎮地形地貌

緱氏鎮地處豫西丘陵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49—200米。 [2] 

緱氏鎮氣候

緱氏鎮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5—10月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氣候乾燥、多風,偶伴沙塵天氣;夏季炎熱雨量集中,每年8—9月多遭水患;秋季涼爽;冬季則寒冷少雪。 [2] 

緱氏鎮水文

緱氏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東有馬澗河,西有瀏澗河,2條河交匯於桃花店水庫後向西北流進伊河。 [2] 

緱氏鎮自然災害

緱氏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風災、低温、霜凍、雷擊等。雹災平均十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5年夏季,降雹時間長達40餘分鐘,涉及境內盆窯、化寨、金屯、唐僧寺、程子溝等村,受災面積近4.5萬畝,大量莊稼絕收。2010年春季霜凍、低温,鎮區2000多畝早熟葡萄被凍死,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600多萬元;同年11月11日,遭遇50年未遇的雪災,降雪接近35釐米,鄭窯、程子溝等村蔬菜大棚幾乎全部倒塌,絕大多數絕產。 [2] 

緱氏鎮自然資源

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鋁磯土,儲量566萬噸;大理石,品種為“石墨玉”“虎皮黃”,主要儲藏在邢村南,長寬各1千米,儲量3.3萬立方米;白雲石,含鎂37%左右,儲量4.5萬立方米。耕地6.8萬畝。 [2] 

緱氏鎮人口

2011年末,緱氏鎮總人口6.31萬人,城鎮常住人口1.2萬人,城鎮化率19%。另有流動人口0.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3.24萬人,佔51.3%;女性3.07萬人,佔48.7%;14歲以下0.82萬人,佔13%;15—64歲4.91萬人,佔77.81%;65歲以上0.58萬人,佔9.1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80萬人,佔91.9%;有回族0.51萬餘人,佔8.1%。2011年,人口出生率9.79‰,人口死亡率10.04‰,人口自然增長率-0.2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8.49人。 [2] 
2017年末,緱氏鎮常住人口為68345人。 [1] 
截至2018年末,緱氏鎮户籍人口為69357人。 [3] 

緱氏鎮經濟

緱氏鎮綜述

2011年末,緱氏鎮財政總收入3499萬元,比上年增長7.3%;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7.4億元,增值税1376萬元,企業所得税674萬元。人均收入8461元,比上年增長18.6%。 [2] 
2018年,緱氏鎮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規模以上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8個。 [3] 

緱氏鎮農業

緱氏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小麥2.9萬噸,玉米2.2萬噸。還有穀子、大豆、紅薯等,其中谷子、大豆、紅薯等雜糧種植面積0.48萬畝。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葡萄。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0.35萬畝,葡萄種植面積1.5萬畝。 [2] 
緱氏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其中生豬飼養量2.3萬頭,年末存欄1.0萬頭;奶牛及肉牛飼養量1.2萬頭;家禽年飼養量137萬羽。 [2] 

緱氏鎮工業

緱氏鎮形成了耐火材料、特種潤滑油、機車配件、電子、食品加工和鼓樂器製作等支柱產業。
2011年,緱氏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3783人,工業總產值達到7.9億元,上繳税金2214萬元。 [2] 

緱氏鎮商業

2011年末,緱氏鎮大型超市及集貿市場6家,各類連鎖店、專營店200餘家。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8%。 [2] 

緱氏鎮金融業

2011年末,緱氏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1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各項貸款餘額1.7億元,比上年增長20.2%。 [2] 

緱氏鎮社會事業

緱氏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緱氏鎮有幼兒園8所;小學24所,在校生4600人;中學2所,在校生2300人,其中高級職稱186人。 [2] 

緱氏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緱氏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4個;各類圖書室27個,藏書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業餘創作人員60人。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户7000户。 [2] 
2011年末,緱氏鎮有學校體育場地26處,有省級田徑中長跑訓練基地1個。24個村均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有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0.3%。 [2] 

緱氏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緱氏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7個,其中鎮級衞生院1個、衞生室26個,病牀110張。專業衞生人員90餘名,外聘專家2人,主任醫師2人。2011年,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參合人數6.16萬人,參合率達97.7%。社會保障2011年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811户,人數3185人,支出276萬餘元,比上年增長10.7%。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98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13萬元。 [2] 

緱氏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緱氏鎮有郵政局1個,代辦處24個。通訊基站20餘座,固定電話用户6500户,移動電話用户2.2萬户,寬帶接入用户2700户。 [2] 

緱氏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緱氏鎮有自來水廠1座,深水井1眼、成套淨化設備,總計鋪設11釐米供水管網2.1萬米,供1.2萬常住人口使用。共鋪設排水管道長度4千米。 [2] 
  • 水利
2011年,緱氏鎮有擂鼓台、馬澗河、夏後寺、瀏河一庫、瀏河二庫等5座小型水庫,汛期蓄水總量60萬立方米。陸渾水庫灌區東一干灌渠穿境而過。 [2] 
  • 供電
2011年末,緱氏鎮有11萬伏變電站1座。22萬伏高壓線路1條。 [2]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緱氏鎮有大小花壇90餘個,綠化面積0.7萬平方米。 [2] 

緱氏鎮交通

緱氏鎮境內有207國道經過。

緱氏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緱氏鎮因鎮人民政府駐緱氏村得名。 [2] 
  • 文物古蹟
2011年,緱氏鎮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2] 

緱氏鎮風景名勝

  • 玄奘故居
玄奘故居坐落在陳河村中部,坐北朝南,佔地25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分前後兩院,前院建築為東、西廂房和廳堂,西廂房主要展示玄奘隻身奮鬥17載赴印度取經的動人經歷和19年嘔心瀝血翻譯的全部經卷。後院東廂房為玄奘母親宋氏的居室,後堂為玄奘祖父、母居室。佛光寺位於玄奘故居後院,始建於唐神龍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顯(即佛光王)紀念法師玄奘御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
  • 恭陵
恭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東北2.5千米的滹沱嶺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灰嘴遺址
灰嘴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南緱氏鎮灰嘴村東,南依嵩山餘脈青羅山,東靠自東南向西北蜿蜒流過的瀏澗河。該遺址分東西兩部,兩者之間被巨大的沖溝分開。東址長西寬各約30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西址長寬各約200米,面積近4萬平方米。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為商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仰韶文化層。三層總厚度約5米。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296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張克強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河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3月: 0761-0762.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 304.
  • 4.    緱氏鎮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4-03]
  • 5.    洛陽鄉鎮概覽·偃師卷  .洛陽黨史方誌網——洛陽史志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