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緩兵之計

鎖定
緩兵之計是一則成語,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1] 
緩兵之計的意思是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1] 
中文名
緩兵之計
拼    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近義詞
權宜之計
反義詞
速戰速決兵貴神速
出    處
三國演義
語法功能
作主語、賓語
語法結構
偏正式
注音字母
ㄏㄨㄢˇ ㄅㄧㄥ ㄓㄧ ㄐㄧˋ

緩兵之計成語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1] 
後據此總結出成語“緩兵之計”。 [1] 

緩兵之計成語故事

蜀漢建興七年夏四月,諸葛亮率軍出祁山進行第三次北伐。魏將司馬懿不出戰,諸葛亮心生一計,令蜀軍各營拔寨而起。魏兵以為是蜀軍退兵了,司馬懿卻説,孔明必有大謀,不可輕動。左將軍張郃卻認為是蜀軍糧盡而退,為何不追?司馬懿説,我料孔明去年大豐收,眼下又麥熟,糧草豐足,儘管糧草運轉艱難,但最少也能堅持半年。他見我連日不戰,故以此計誘我上當。後來,軍士報告,蜀軍後退三十里下寨,又過了幾日,蜀軍再退三十里下寨,張郃想追,司馬懿不肯。不幾日,蜀軍又退三十里下寨,張郃急了,向司馬懿説:“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郃願往決一戰。”後來,張郃與魏軍先鋒戴凌帶兵追趕,果中孔明之計,大敗而回。 [6] 

緩兵之計成語寓意

緩兵之計,一般是在不利的形勢下,沒有把握取勝時所採用的,是為了爭取一段時間休整,養精蓄鋭,做到有備無患、保存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要妙用緩兵之計拒絕別人。如果有些要求無法做到又不便直接拒絕,就採取緩一緩,拖一拖的方式來處理。有很多時候出於各種原因,人們不能過於直接地拒絕他人的要求。除了婉轉地讓拒絕容易接受外,不妨先答應下來,然後再用反悔的方式給他一個交代。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緩兵之計的用處有很多。比如説遇到有人向自己提出一些要求,但是沒法辦到,又因為礙於面子,或對方來頭不小,不能過於直接地拒絕,這時就需要使用緩兵之計先答應下來,然後再做打算。在面臨緊急情況時,緩兵之計不失為一種理智而聰明的做法。但是,這種方法不易常用,只能偶爾作為應急之法。倘若經常為之,便會露出破綻,遭人指責。 [2-3] 

緩兵之計成文運用

緩兵之計的意思是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1] 

緩兵之計運用示例

·劉鶚《老殘遊記》:“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緩兵之計。” [4] 
現代·邙山野人《説不盡的南北朝》下:“王偉更獻策説,至少應該做出求和的樣子以為緩兵之計,再利用和談的機會將東府存糧運入石頭城,然後休士息馬,養精蓄鋭,待守軍懈怠之時便可一舉攻克!” [5] 
現代·李慶山《正面戰場抗戰真相》:“然而,此協議只是口頭的,日方不願在書面協議上簽字。實際上日方並不打算履行協議,只是緩兵之計。”
現代·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黑妮最後才採用了一個緩兵之計,拖到第二天再決定。” [1] 
參考資料
  • 1.    緩兵之計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9]
  • 2.    劉斌.高效溝通 有技巧地説服他人[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10:159-160
  • 3.    鄒世猛,徐立恆.中華經典悦讀叢書 08 戰爭藝術 悦讀《孫子兵法》[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08:108-109
  • 4.    倪寶元.成語範例大詞典[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01:第638頁
  • 5.    邙山野人.説不盡的南北朝 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20:第1146頁
  • 6.    郭清華,侯素柏.三國成語典故 上[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05: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