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緣起説

鎖定
緣起説,“緣起”,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意譯,亦譯“緣生”,印度佛教基本理論。
中文名
緣起説
外文名
Pratityasamutpada
釋迦牟尼針對當時流行的轉變説、積集説、斷滅論等理論而提出,用以解釋宇宙、社會、人生乃至種種精神、物質現象產生、變化和消亡的原因,成為佛教世界觀與宗教實踐的理論基礎,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哲學派別的重要標誌之一。其基本要點謂:世界萬事萬物均由因緣而生,亦由因緣而滅。因(梵文Hetu),指產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緣(梵文Pratyaya),指產生事物的間接原因。緣起説認為,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着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其典型的表述形式為:“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中阿含經》卷四七)初期佛教認為,緣起法是一種客觀理法,無論諸佛是否出世,“緣起法”都自存常在。相反,正因為覺悟了“緣起法”,才得以成佛。故後世有見緣起即見佛法身的説法,並把前述緣起偈改造為“法身舍利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説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説。”(《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小乘各部派基本承襲了初期佛教的緣起觀。如一切有部強調“業感緣起”,用業報輪迴、十二因緣來解釋社會、人生的種種現象。大乘中觀派提出“緣起性空説”(即“八不緣起”),主張“眾因緣生法,我説即是無”(《中論·觀四諦品》)。認為一切事物從因緣生滅,本無自性,即為“空”。瑜伽行派主張“阿賴耶緣起”,認為阿賴耶識之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習種子,三世因果因此而輾轉相續,由此説明唯識無境的理論。《勝鬘經》主張“如來藏緣起”,認為如來藏因染淨之不同而產生種種事物、其染分產生六道輪迴;其淨分產生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華嚴經》主張“法界緣起”,用真如法界圓融萬物,一法生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圓融無礙。緣起論形式與內容的變化反映了佛教在各不同時代的不同理論傾向。 [1] 
參考資料
  • 1.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