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緣生法

鎖定
佛學術語,梵語prati^tyasamut=panna-dharma,巴利語pat!ccasamuppanna-dhamma 。指由緣而生者,或謂其理法。雜阿含經卷十二(大二·八四中):‘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説,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中文名
緣生法
外文名
prati^tyasamut=panna-dharma
性    質
佛學術語
意    義
由緣而生者

目錄

緣生法涵義

緣起系梵語prati^tyasamutpa^da 之意譯,舊譯為因緣;緣生則為梵語prati^tyasamutpanna 之意譯。緣生、緣起、因緣等三詞互為通用之例極多。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説,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蓋依緣而生之緣起支或其理法,稱為緣生法。

緣生法引申

俱舍論卷九將雜阿含經之因緣法譯為緣起法,緣生之法譯為緣已生法,將十二緣起諸支之因分解釋為緣起,果分解釋為緣已生。瑜伽師地論卷十亦云(大三○·三二五下):‘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起,即彼生已,説名緣生。’中論卷一因緣品第十三、十四頌,則從諸法無自性之立場,説明果與緣之關係,謂(大三○·三中):‘若果從緣生,是緣無自性;從無自性生,何得從緣生?果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以果無有故,緣、非緣亦無。’

緣生法發展歷史

唐朝玄奘所譯攝大乘論釋卷二中説分別自性及分別愛非愛二緣起,然梁代真諦所譯攝大乘論釋卷二則於該處譯為分別自性與分別愛非愛二種緣生,即為此類譯例。此外,隋代達磨笈多譯之緣生論一卷,為唐代不空所譯大乘緣生論一卷之同本異譯,其內容則為解説十二緣起。[大生義經、毗婆尸佛經卷上、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七、信佛功德經、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舍利弗阿毗曇論卷十二、品類足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俱舍論卷五、卷七、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十四、順正理論卷二十八、阿毗曇心論卷一行品、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因緣心論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