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綿竹故城遺址

鎖定
綿竹故城遺址,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江林村、新龍村,東、北方緊鄰綿遠河,地處綿遠河西岸二級台地上,分佈面積約60萬平方米,是漢晉時期遺址。 [3] 
綿竹城遺址自1997年以來發現數件“綿竹城”磚,確認該遺址即為漢晉綿竹城。通過調查勘探,發現了遺址的南北城牆,弄清楚了遺址的分佈範圍。“綿竹城”在古代是成都平原北大門,構成了防禦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漢末至三國曆史上發生的很多重要政治和軍事事件都與“綿竹城”有關。綿竹故城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漢晉縣一級建置沿革、佈局、規模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3-4] 
2019年10月7日,綿竹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綿竹故城遺址
地理位置
四川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江林村、新龍村
所處時代
漢晉
佔地面積
約 6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130-1-13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綿竹故城遺址歷史沿革

綿竹故城遺址位置圖 綿竹故城遺址位置圖
西漢初期,綿竹縣所轄區域為德陽市旌陽區、綿竹市的大部分地方和安縣、羅江縣的西部地區,漢晉時期在這裏設縣680餘年,長達近七個世紀的時間。漢晉時期,綿竹縣地處秦(今陝西)、蜀(今四川)交通要道,物產豐富,人文鼎盛,人民生活較為富庶,且離漢晉時期的中心益州(長期治所在今成都市)較近,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自西漢末年以來,這裏幾乎爭伐不斷,硝煙不息。炎興元年(263年)冬,綿竹城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2]  [5] 
1958年,在黃許鎮南街高氏祠旁發掘出一塊墓碑,上刻“漢行都護衞諸葛瞻之墓”。從一個側面透出了漢晉綿竹城很有可能就在這片土地。 [2] 
綿竹故城遺址 綿竹故城遺址
1986年,文物普查時,在德陽市市中區袁家鎮“土將台”(小地名)一帶,發現一個厚約50釐米的文化層,在文化層內夾雜着大量的漢代磚、瓦、陶片,這一文化層被命名為“土將台遺址”。此後,袁家、黃許兩鎮人民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磚廠取土、採沙等過程中陸續發現石提線魚傭、石武土傭、石虎、石獅礎、板瓦、銅朱雀等漢代遺物。特別是龍安磚廠工人在取土時挖出了一塊有“綿竹城”三個字的銘文磚。 [2]  [5] 
1997年以後,陸續發現了數件“綿竹城”磚。這些磚不僅來自燒磚瓦取土,而且散落在河道水下,有人不識文物甚至用銘文磚來墊豬圈。可以初步認定“土將台”遺址就是漢晉綿竹城遺址。 [2-3] 
2004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旌陽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綿竹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10月25日~11月20日又對遺址進行了試掘。發現了遺址的南北城牆,弄清了遺址的分佈範圍。 [2]  [4]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將委託專業勘探機構對金土村陽泉故城再次勘探,希望能夠有重大發現,為“綿竹城”變遷解秘。 [3] 

綿竹故城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綿竹故城遺址暴露出的墓磚 綿竹故城遺址暴露出的墓磚
綿竹故城遺址主要分佈範圍北至土將台,南至龍安磚廠和上店子樑子,東至綿遠河,西至黃略公路西邊台地邊緣,形狀大致呈不規則三角形,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約長1000米,分佈面積約60萬平米。 [3-4] 
北城牆
綿竹故城遺址北城牆挖出的磚 綿竹故城遺址北城牆挖出的磚
綿竹故城遺址北城牆大致呈東西走向,現存高度為1.5~1.7米,發掘的城牆寬約20.7米。所謂“土將台”應為“綿竹城”遺址北城牆的殘垣“土將台”,東西殘長約60米,南北寬約65米,土台現為農耕地和住宅地。根據勘探結果,夯土牆寬約30米以上。調查發現的“綿竹城”磚地,多數發現於土將台周圍,部分位於土將台上。在勘探過程中,土將台上的大部分區域勘探到磚及夯築痕跡。 [3-4] 
南城牆
綿竹故城遺址南城牆 綿竹故城遺址南城牆
南城牆位於龍安磚廠和上店子樑子一線上。上店子樑子勘探中發現有夯土遺蹟,根據勘探結果,夯土寬約30米左右。在龍安磚廠取土地發現1件“綿竹城”磚。磚廠長期在周圍取土,對遺址的文化堆積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磚廠南部原來也為一樑子,與上店子樑子和西邊的尹家樑子呈東西一線走向的地勢十分清楚。 [3-4] 
陶排水管
綿竹故城遺址陶排水管 綿竹故城遺址陶排水管
陶排水管發現於龍安磚廠取土斷面,暴露部分完整,延伸入斷面內未作清理。排水管呈圓筒形,長約30釐米,外徑約15、內徑約13釐米。 [4] 

綿竹故城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綿竹故城遺址陶器 綿竹故城遺址陶器
綿竹故城遺址出土有繩紋陶片、花邊磚、銅器、陶俑、古錢、獸骨等。 [3] 
陶器
綿竹故城遺址“綿竹城”牆磚 綿竹故城遺址“綿竹城”牆磚
“綿竹城”磚,其中較完整的5件,磚一側模印隸書“綿竹城”,“綿”字筆畫略有差異,五種各不相同。 [4] 
石製品
綿竹故城遺址石俑石虎 綿竹故城遺址石俑石虎
石提錢、魚俑1件。女俑面部豐滿,面帶微笑。梳高髻,着兩重衣,褻衣圓,外為交領右衽,短窄袖,束腰,乳峯微顯。左手提一串錢置於胸前,右手提一串三尾魚。高73釐米、肩寬22.5釐米、底部寬28釐米。
石武士俑1件,俑頭部殘缺。左手腕挎盾,右手握環柄刀於身前。高60釐米、肩寬24釐米、底部寬26釐米。
石虎1件,蹲坐於長方形底座上,昂首,立耳,張嘴露齒,作咆哮狀。高53釐米,底座長35.5釐米、寬20釐米、厚5釐米。
石獅礎1件,獅呈俯卧狀,昂首,雙眼圓鼓,張嘴露齒,口內含一石丸。下部為一長方形座,背部有一平台。高31.5釐米,底座長35.5釐米、寬20釐米、厚3釐米,背部平台長15釐米、寬13釐米。
綿竹故城遺址遺物 綿竹故城遺址遺物
石蛙礎1件,整體呈長方形,蛙俯卧於長方形底座上,蛙背部中央有一方孔。底座長33釐米、寬29.5釐米、厚3釐米,背部孔長5.5釐米、寬5釐米、深7.5釐米。 [4] 
銅器
銅朱雀1件,器表鏽蝕嚴重,尾部殘缺。朱雀昂首,長曲頸,頸下左側有一圓孔。底部為朱雀站立在圓座上。高12.5釐米、寬10.4釐米。 [4] 

綿竹故城遺址研究價值

“綿竹城”在古代是成都平原北大門,構成了防禦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漢末至三國曆史上發生的很多重要政治和軍事事件都與“綿竹城”有關。綿竹故城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漢晉縣一級建置沿革、佈局、規模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3-4] 

綿竹故城遺址保護措施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綿竹故城遺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9年10月7日,綿竹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綿竹故城遺址旅遊信息

綿竹故城遺址地理位置

綿竹故城遺址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江林村、新龍村。

綿竹故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綿竹故城遺址,路程約21千米,用時約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