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綿穗蘇

鎖定
綿穗蘇(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為唇形科綿穗蘇屬下的一個種。葉較小,卵圓形,長7—10釐米,寬3.5—4釐米,老葉僅在上面沿脈上被星狀毛或硬毛,幼葉 毛被不明顯,僅上面疏生星狀毛;穗狀花序短.小,長10釐米,其間輪傘花序密集幾無間斷 [1] 
中文名
綿穗蘇
別    名
半邊蘇
野魚香
野蘇(貴州興義),火胡麻(貴州綏陽)
拉丁學名
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 [5-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綿穗蘇屬
綿穗蘇

綿穗蘇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直立,具密生鬚根的木質根莖。
莖高60-100釐米,基部圓柱形,上部鈍四稜形,微具槽,除莖頂花序被白色星狀絨毛外,餘部近無毛,干時黃褐色,近莖頂紫褐色,節間短於葉片。葉卵圓狀長圓形,闊橢圓形或橢圓形,長7-13(20)釐米,寬4-8(9.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漸狹,邊緣在基部以上具胼胝尖的鋸齒,紙質,老葉兩面近於無毛,幼葉上面多少被小剛毛,下面疏被星狀毛,側脈6-9對,弧狀,與中脈上面微顯著下面明顯隆起,網脈兩面明顯;葉柄極短,長0.5-1釐米,腹凹背凸,無毛。
綿穗蘇
綿穗蘇(2張)
穗狀花序於主莖及側枝上頂生,在莖頂常呈三叉狀,中央者長12-18(40)釐米,在側枝上的不發達,長8-11釐米,穗狀花序圓柱形,開花時徑約1.5釐米,各部被星狀絨毛,常由於下部間斷而稍遠離、上部密集、具6-10花的多數輪傘花序所組成;苞片早落,明顯從葉狀過渡到鱗片狀,下部輪傘花序的苞片葉狀,綠色,闊卵圓狀披針形,通常長1.5釐米,無柄,先端鋭尖,基部近心形,邊緣疏生數齒,上面疏被小剛毛,下面被星狀絨毛,上部苞片卵圓狀菱形,先端鋭尖,帶綠色,基部黃褐色,兩面均被白色星狀絨毛;小苞片早落,微小,線形至鑽形,長1-1.5毫米,黃褐色,外被白色星狀絨毛,內面無毛;花梗長1-3毫米,與序軸密被白色星狀絨毛。 [7] 
花萼管狀鐘形或鐘形,連齒長鬥毫米,外面密被白色星狀絨毛,內面無毛,10脈,不顯著,萼筒長3毫米,萼齒5,短三角形,微尖,前2齒略寬,花冠淡紅至紫色,長7毫米,外面在伸出部分密被白色星狀絨毛,內面近冠筒中部有一不規則寬大而密集的毛環,冠筒長3毫米,向上漸擴大,冠檐開張,二唇形,上唇長1毫米,寬2毫米,先端2淺裂或偶有全緣,直伸,下唇3裂,中裂片卵圓形,徑約2毫米,較大,開張,內凹,側裂片長約1毫米,直伸。雄蕊4,前對略長,均伸出花冠很多,幾達花冠1倍,直伸,花絲絲狀,無毛,花葯卵珠形,1室。花柱絲狀,稍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平頂。子房褐色,無毛,具腺點。
成熟小堅果未見。花期8-10月。 [2] 

綿穗蘇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叢及溪旁,海拔約1220米。 [3] 

綿穗蘇分佈範圍

產浙江,江西,湖南,貴州。

綿穗蘇主要價值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綿穗蘇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manthosphace 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 [C.sublanceolata auct.non (Miq.)S.Moore]
綿穗蘇 綿穗蘇
【採收和儲藏】:夏、悉季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化學成份】全草含揮發油,主成分為香薷酮,還有白蘇酮,α-蒎烯、桉葉素、對聚傘花素、異纈草酸、異纈草酸異丁酯、乙酸、α-,β-白蘇烯、辛醇-3、辛烯-1-醇-3、芳樟醇、樟腦、牻牛兒醇、己酸、異己酸等。種子含脂肪油38%,其中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
【功能主治】祛風發表;止血調經;消腫解毒。主感冒;頭痛;癱瘓;勞傷吐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綿穗蘇 綿穗蘇 [3]
【各家論述】《貴州民間藥物》:驅風發汗。治癱瘓,癆傷吐血,感冒,月家病,瘡毒。
【附方】
①治癱瘓:半邊蘇搗爛包關節處。
③治感冒畏寒、頭痛:半邊蘇四錢,白芷、川芎各三錢。煎水服。
③治癆傷吐血:半邊蘇一兩。煎水服。
④治瘡毒:半邊蘇搗絨包患處。
⑤治月家病:半邊蘇、牛舌片、益母草、辣子草各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4] 

綿穗蘇主要品類

天人草Comanthosphace japonica (Miq.) S. Moore
南川綿穗蘇Comanthosphace nanchuanensis C. Y. Wu & H. W. Li
綿穗蘇(原變種)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 var. ningpoensis
絨毛變種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 var. stellipiloides C. Y. Wu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