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藝術

鎖定
人類信息科技在20世紀末以來的信息革命中獲得了迅猛的發展,這一發展帶給人類文化的推動與變革力量是難以估計的。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中,基於分佈式數字計算平台的計算機網絡體系已經成為人類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平台,這一信息技術體系已經向人類的人文生活大大延伸,成為一個文化傳播層面的支撐平台體系。特別是在藝術領域,計算機網絡體系正在造就着被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網絡藝術”。 [1] 
中文名
網絡藝術
外文名
Internet art
Online art
外文名
Web art
別    名
互聯網藝術
線上藝術
萬維網藝術

網絡藝術概念與定義

所謂網絡藝術,指的是一切能與網絡發生關係的藝術形式,包括能在網絡上傳送的用數字技術處理的聲音、圖片、網絡動畫、視頻錄像,以及所有以網絡為載體的文學藝術等。網絡藝術是產生於數字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環境發展到一定程度下的產物,它融合了數字處理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網絡傳輸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學科知識.具有明顯的跨學科“雜交”的形態,它的交流方式主要是通過數字圖形和聲音信號在國際互聯網來傳播。 [2] 

網絡藝術網絡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網絡藝術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被稱為“超文本之父”的泰得·納爾遜(Theodor Holm Nelson)在20世紀60年代初所提出的“文學機器”體系的概念。納爾遜所指的“文學機器”是一個海量信息資源存儲系統,它主要面向人類既有藝術信息資源的數字化與集成。納爾遜提出的“超文本”和“超媒體”概念是網絡領域的重要基石,這兩個概念奠定了網絡信息傳播體系高度交互性的本質特徵。
網絡藝術的發展歷史是與計算機科技和網絡技術體系的發展歷史同步進行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影像呈現、材質仿真以及互動性等發展階段。在數字科技理論逐漸應用於硬件發展時,許多科學家也對數字科技能否具有“藝術性圖像呈現”感興趣,並試圖以藝術創作的觀點探討計算機藝術發展的可行性。在發展初期,從事計算機藝術研究的人並不是藝術家,而是一些從事計算機科技研究的科學家。在計算機仿真藝術創作研究的這個階段裏,計算機受到數字的處理和呈現能力的限制,雖然也還是着重在數字的運算當中,但是已經發展到具備一些簡單圖形處理的功能。
如果説網絡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還僅僅是納爾遜腦海中思想火花的話,那麼,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因特網光纖的延伸,90年代的網絡藝術已顯得絢麗多彩。網絡藝術的迅速發展並且得以成為信息時代藝術創作和傳播的新媒體,主要歸功於個人計算機的問世。微處理芯片的研發,促成了1983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對推動信息化社會具有重大的影響,再加上多媒體觀念實現於個人計算機和因特網的迅速延伸,才使得“網絡藝術”這一新興藝術樣式真正誕生。
由於計算機藝術對數字空間的巨大表現力,現代主義藝術家流派正試圖以最新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開創網絡藝術表現形式的先河。藉助數字成像技術及漫遊世界的因特網,現代派藝術家利用計算機將圖像、文本和聲音混合在一起,他們的作品可以調動聽覺、視覺和思維,並通過萬維網立即展現給數以百萬計的欣賞者。
在當前的網絡技術發展背景下,網絡藝術主要是指利用網絡化的計算機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體系協助數據傳送以創作或展示或傳播藝術作品的藝術形態。隨着下一代寬帶多媒體綜合信息網絡在全世界範圍內的逐漸成型,更多基於網絡的應用模式將成為可能,進而,網絡藝術將迎來其真正意義上的內涵擴展和本質屬性的確立。未來高度發展的網絡藝術應當被定義為:構建於全球寬帶信息網絡基礎上的,具備高度交互性和大眾參與性的,以計算機及其網絡為創作工具、展示平台、傳播環境和存儲介質的藝術形態。未來的網絡藝術作品將不僅侷限於視音頻多媒體,它所帶給鑑賞者的感官享受和審美體驗將擴展到人類的各個認知系統,特別是其交互性這一內在特徵,使得網絡藝術作品將突破性地成為鑑賞者自身可高度參與其中,並通過此種參與過程而獲得審美體驗的藝術作品類型。 [1] 

網絡藝術經典作品

網絡藝術代表作品
藝術家
作品名稱
作品圖片
作品意涵
MARK NAPIER
等候室
(Waiting Room)
Waiting Room 2002 Waiting Room 2002
這是 [3]  一個基於平台的影像作品。作品構建在互聯網上由幾十個用户共享的虛擬空間,任何時候都可以進入網上空間,並可以隨意參與作品修改。訪問者的每一次點擊都會產生不同的形和色等視覺元素,很類似塗鴉,但最終的畫面效果是無法由某一個人獨自掌控。 [3] 
MARK NAPIER
撕碎機1.0
(Shredder 1.0)
通過編碼轉化為圖像的方法而完成的創作。 [3] 
®TMARK
(藝術團體)
®TMARK推廣圖像
®TMARK是一個藝術家集體,他們創建精緻和幽默的角色、web項目、媒體事件和其他政治基礎工作,直接針對着他們所看到的全球資本主義的缺點。在那裏,他們邀請網站的參與者進行項目投資,相信由此可以導致積極的社會變革。 [4] 
Jake Tilson
《廚房》網站的
各種界面,1994―1999
蒂爾森使用了在他過去的作品裏構建過的形形色色的題材,並把這種敏感性應用到了計算機裏,在那裏他把在世界各地旅遊的圖片集成起來,與網站的訪客進行互動體驗。例如,他們可以坐在電腦前“定購”遍及全球的一些餐館的早餐,甚至還能親耳聽到那家餐館的現場聲音。 [4] 
參考資料
  • 1.    高鑫, 廖祥忠. 網絡藝術及其發展態勢[J].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2002(5):5.
  • 2.    唐濟川.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 藝術概論 第2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
  • 3.    林迅.新媒體藝術: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 4.    拉什.新媒體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