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空間安全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網絡空間安全(Cyberspace Securit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計算機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掌握網絡空間安全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熟悉相關領域發展動態,具有強的工程實踐和系統開發能力,具有獨立從事網絡與信息系統的安全分析、設計、集成、開發、測試、維護等的能力,能夠獨立的解決工程應用領域的技術難題,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具有強的工程項目的組織與管理能力、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具備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服務工作能力的行業骨幹和領軍人才。 [9] 
中文名
網絡空間安全
外文名
Cyberspace Security
專業代碼
080911TK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計算機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網絡空間安全發展歷程

2001年,武漢大學設置中國第一個信息安全本科專業,這標誌着中國進入了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起步階段。
2003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見》出台,該意見針對中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網絡與信息系統的保護水平不高、信息安全管理和技術人才缺乏、全社會的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等問題,提出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必須有一批高素質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術人才,要加強信息安全學科、專業建設,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養。在這個背景下,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等43所院校,分別掛靠在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科學與技術、數學等一級學科,自主設立了信息安全相關二級學科,其中設置信息安全二級學科的18個,設置網絡信息安全二級學科的6個,設置信息對抗二級學科的5個,其他14個。
2005年,教育部對中國信息安全學科、專業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高校據此文件,在不同學科下設置信息安全研究方向,開展了博士、碩士和本科生的培養。
2007年,教育部批准成立高等學校信息安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對中國高等學校信息安全類專業建設進行指導。同年底,教育部批准了15所學校的信息安全類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2012年,教育部進一步明確,要大力支持信息安全學科師資隊伍、專業院系、學科體系、重點實驗室建設,為高校信息安全學科專業建設給予政策支持,為信息安全學科發展創造新的契機。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93所高校設置了103個信息安全類本科專業,其中信息安全專業86個,信息對抗技術專業17個。
2015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決定在“工學”門類下增設“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學科代碼為“0839”,授予“工學”學位。四川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0多所高校整合資源新設立網絡安全學院,加大經費投入,擴大招生規模。
2016年4月,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建設網絡強國,沒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造力迸發、活力湧流,是難以成功的。”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實現網絡強國建設、應對網絡空間複雜形勢的迫切需要,經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同意,2016年6月,中央網信辦、發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網絡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意見》,提出加快網絡安全學科專業和院系建設,創新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機制,強化網絡安全師資隊伍建設,推動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完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配套措施。截至2017年7月,全國有146所高校設立網絡安全相關專業165個。 [8] 
2020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911TK,屬計算機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2] 

網絡空間安全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掌握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與計算系統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包括計算思維在內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設計計算解決方案、實現基於計算原理的系統的能力,能清晰表達,在團隊中有效發揮作用,綜合素質良好,能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能力,瞭解和緊跟學科專業發展,在計算系統研究、開發、部署與應用等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 [7] 

網絡空間安全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建議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二、業務方面
(1)掌握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特別是離散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歷系統的專業實踐,理解計算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典型方法,建立數字化、算法、模塊化與層次化等核心專業意識。
(3)掌握計算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強烈的工程意識或研究探索意識,並具備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複雜的實際問題及對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5)瞭解計算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有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初步能力。
(6)瞭解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理解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基本要求,在系統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7)具有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閲讀該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三、體育方面: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7] 

網絡空間安全課程體系

網絡空間安全總體框架

該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性教學等。課程體系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進而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約佔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15%,實踐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0%。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方法,為學生表述工程問題、選擇恰當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能夠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有企業或行業專家有效參與。 [7] 

網絡空間安全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通識類知識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兩部分。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高等工程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結構、力學、電磁學、光學與現代物理的基本內容。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程序設計與實現、算法分析與設計、系統能力等專業基本能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建議教學內容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並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歷史和現狀。
  • 專業知識
課程須覆蓋相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並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複雜系統的能力,能夠設計、實現、部署、運行或者維護基於計算原理的系統。 [7] 

網絡空間安全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4年總的實驗當量不少於2萬行代碼。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到各類工程單位實習或工作,取得工程經驗,基本瞭解本行業狀況。
實驗課程:包括軟、硬件及系統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和複雜度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
畢業設計(論文):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題目和內容不應重複;教師與學生每週進行交流,對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進行控制;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與論文答辯應有相應的文檔。
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7] 

網絡空間安全教學條件

網絡空間安全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中青年教師所佔比例較高,各專業的專任教師不少於12人,專業生師比不高於24:1。教師須將足夠的精力投入學生培養工作。
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2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4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其中中青年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來自企業或行業的兼職教師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專業背景
大部分授課教師的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計算機類專業或計算學科學歷,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學科、專業學習的經歷。專業負責人學術造詣較高,熟悉並承擔專業教學工作。
2、工程背景與研究背景
授課教師應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學生講授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研究背景。
3、教學基本能力
全職教師必須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與承擔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能力,掌握所授課程的內容及其在畢業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與培養目標實現的關聯,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參與學生的指導,結合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
  • 教師發展
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重視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具有良好的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學生指導、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網絡空間安全設備資源

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生均教學行政用房不小於16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少於5000元;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良好,方便教師、學生使用。
(2)保證學生以學習為目的的上機、上網、實驗需求。
(3)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4)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或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 信息資源要求
注重制度建設,管理規範,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配備數量充足的紙質和電子介質的專業圖書資料,生均圖書不少於80冊,師生能夠方便使用,閲讀環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 [7] 

網絡空間安全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包含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人員經費、實驗室維護更新費、專業實踐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等。新建專業還應保證固定資產投資以外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要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7] 

網絡空間安全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對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以及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培養的人才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7] 

網絡空間安全培養模式

  • “3+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踐行產教深度融合的“3+1”模式,全程貫徹校企“雙導師”制
學生前三年主要由學校導師指導,學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最後一年進入校企共建的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實驗室,主要由企業導師指導,掌握網絡空間安全實踐的方法和技能,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網絡空間安全問題的能力。此外,雙方導師全程配合,指導學生的競賽訓練、畢業設計以及就業規劃。
產教深度融合的“3+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產教深度融合的“3+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二)面向產業需求,實施“以場景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方案
依託奇安信集團的企業資源和校企共建的實驗室,本專業緊跟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前沿技術趨勢,改革課程體系(自大二開始,由企業開設的實踐類課程每學年不少於6 學分,實踐學時比例超過37%)。課程教學方案以典型企業網絡信息系統的規劃、部署、運維、管理為目標,基於奇安信產品如防火牆、入侵檢測、日誌審計、漏洞掃描、代碼檢測、無線安全等設備和實驗平台,針對企業實際應用場景,模擬企事業單位日常網絡安全工作遇到的典型問題,依託企業的實際案例完成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三)貫徹“三全育人”思想,實施本科新生導師制,培養德才兼修的創新型人才
1.強化“課程思政”
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將通識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使價值塑造、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學習輔導及生活指導,本專業除了配備輔導員之外,還選派素質高、業務好、責任心強的專業教師(要求具備博士學歷或高級職稱)作為大一新生導師(每位導師對接8-10 名學生),協助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為未來的求學之路奠定良好基礎,讓學生成長為思想政治過硬、具備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良好道德人才。
2.堅持“以賽促學”
積極參加網絡空間安全競賽是選拔和培養網絡空間安全人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專業樹立了專項經費,引導學生參與各類競賽(含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強網杯”“網鼎杯”等網絡安全類專業競賽,ACM、數學建模等計算機及數學類學科競賽,“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綜合學科競賽等)。
3.引入“名師名家”
為貫徹“寬口徑、厚基礎、重視能力與素質”的教育指導思想,專業定期邀請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院士學者(如沈昌祥院士團隊、方濱興院士團隊)、企業家為本科生開展前沿技術講座,拓展學生視野,同時為有研究興趣的學生提供近距離學術交流和探討的機會。
(四)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相結合
為了培養真正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立足“引領職教、特色發展”的辦學定位,本專業將最能體現行業標準的相關認證培訓內容(如網絡攻防專業領域人才資格認證CISP-PTE/CISP-PTS、教育系統網絡安全保障專業人員認證ECSP 等)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為具備條件的同學本科階段通過相關資格認證考試提供保障。學生畢業不僅具備本科學歷,若順利通過相關認證考試還可取得相應的行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培養的目的是為了結合企業的安全技術能力和企業安全產品實踐經驗,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素質養成和技能提升貫穿於教育全過程,保障學生就業,提高畢業生薪酬。 [5] 
  • “校企政行”多元育人培養模式
校企雙方通過前期項目合作的瞭解,以校方為主體完成合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校方制定委派型掛職鍛鍊的獎勵和補貼機制,構建企業方零成本、零負擔的掛職進修模式,共指派專業主任和專業骨幹教師3人次完成累計18個月的企業掛職鍛鍊和實踐進修,分別參與實踐平台開發部門和企業內訓部門的工作,通過對企業產品線、運營過程、企業文化、技術路線的瞭解,確定共建網絡安全學院、共建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共建實踐訓練基地的合作模式;同時,結合自身辦學定位,設計如圖2所示切實可行的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1)校內基礎能力養成階段,包括基本素質教育和專業基礎能力養成,分別對應1次質量評估過程,為後續的教學實施提供改進依據。教學團隊採用課程導入、學分置換等方式保障這一階段的人才培養實施順利開展,實施主體為專業專任教師。
(2)專業技能訓練階段,主要在校企共建的專業實訓基地完成,實施主體為專業專任教師與企業工程訓練導師,課外學習採用SPOC模式的教學實踐平台完成。
(3)專業實習階段,主要在實習基地完成實習基地採用學校和部分用人單位簽訂的雲實習基地模式,實習基地可採用分佈式管理(按崗位職能劃分,自主開展業務)的方式組織。 [6] 
圖2 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簡圖 圖2 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簡圖
“校企政行”多元協同架構 “校企政行”多元協同架構
合作過程框圖 合作過程框圖

網絡空間安全發展前景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需求

據《2019網絡安全人才現狀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等逐步設立網絡安全專崗人員,使得其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特別是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和新一線等省市,人才需求數量佔全國需求總量60%以上;再從用人單位規模來看,隨着2019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2.0標準正式發佈,對中小型機構的安全等級要求更高,中小型機構對網絡安全人才的需求量普遍較高;技術服務人員的需求量居於最高位,達53.02%;研發人員和項目管理人員的需求量佔比分別為 28.84%和15.81%,網絡安全人才處於短缺狀態。 [10] 

網絡空間安全考研方向

本科畢業後可攻讀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或相關專業和交叉學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4] 

網絡空間安全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可從事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運維、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就業方向有政府部分的安全規範和安全管理,包括法律的制定;安全企業的安全產品的研發;一般企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護;國與國之間的空間安全的協調。 [3] 

網絡空間安全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中國科學院大學
國際關係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天津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上海
上海大學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河北
華北科技學院
山東
山東師範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山東政法學院
山東大學
安徽
安徽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江西
南昌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江蘇
東南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浙江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萬里學院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東湖學院
湖南
湘潭大學
廣東
暨南大學
廣州大學
中山大學
惠州學院
廣西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雲南
雲南大學
雲南警官學院
貴州
貴州理工學院
四川
四川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華師範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東軟學院
陝西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11]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大學
吉林
長春大學
遼寧
瀋陽工程學院
新疆
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
內蒙
內蒙古科技大學
福建
廈門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工程學院
甘肅
蘭州理工大學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2年2月19日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