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社交

鎖定
網絡社交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化,在網上表現為以各種社會化網絡軟件,例如Blog、WIKI、Tag、SNS、RSS等一系列Web2.0核心應用而構建的社交網絡服務平台(SNS)。互聯網導致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組織和生存模式悄然走進我們,構建了一個超越地球空間之上的、巨大的羣體——網絡羣體,21世紀的人類社會正在逐漸浮現出嶄新的形態與特質,網絡全球化時代的個人正在聚合為新的社會羣體。 [1] 
中文名
網絡社交
類    型
計算機
類    別
社交
特    點
網絡交流

目錄

網絡社交興起

在此新時代中,信息網絡將會是未來社會的神經系統,而其對整個社會與個人生活的衝擊,將遠高於傳統溝通設備所帶來的影響。不管你認為Internet聯結起來的是什麼具體事物——電腦、資源,還是説Internet作為一種媒體,我們都不能忽視主體——人的存在。可以説,Internet聯結起來的是電腦,其中流動的是信息,開發出來的是資源,但吸引的是電腦前面的人。在本質上它是一種“人”的網絡。如果説Internet是一種媒體,那麼,它的“人文”層面更是不可忽視——有離開人的媒體嗎?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交往,則有可能既是直接的(通過網絡技術直接地互動)又是全面地包括了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在交往。這意味着,網絡時代的人類交往衝破了工業社會交往的限度,一方面是人們通過網絡間的混合纖維、同軸線纜、蜂窩系統及通信衞星的信息傳播而及時地進行交往,這種形式無需商品的中介而由網絡媒介直接地連通起來;另一方面,這種交往形式又具有一種精神的內在化特質,過去那種“電腦一服務器”模式正在向“網絡一用户”模式轉切,網絡交往實質上是一種聯結不同網絡終端人腦思維的虛擬化、數字化的交流和互動。
可見,新生的網絡社會具有着不同以往任何社會形態的兩面性,它是由人類、民族國家、民族社會、個人這些眾多的“網”環環相扣、錯綜複雜地交織而成的。
隨着Friendster.corn、Orkut.corn、Ryze.com、Tribe.net、Linke—din.com等網絡社交網站的興起,網絡社交蓬勃發展,新的互聯網熱再次升温,有分析人士甚至説,網絡社交將締造人際交往的新模式。以Friendster.com為代表的網絡社交網站自2003年3月悄然問世後,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已風靡全美。前段時間,Friendster拒絕了Google的4000萬美元收購計劃,因為據估計Friendster的市值超過5000萬美元。對於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網站來説,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
據美國互聯網調研公司Com Score最新調查顯示,全球範圍內使用社交網絡的人數越來越多,從2007年的4.64億增長到2008年6月的5.8億,增長了25%。目前,在美國有250家網絡社交網站或公司。2008年一覺醒來,中國SNS網站(網絡社交網站)似乎遍地開花。成立於2005年12月的校內網無疑是國內最早的追隨者之一。海內網開心網天際網、51社區……中國瞬間冒出為數眾多的SNS網站、網絡社交聲勢極為浩大:700萬人擁有Friendster網站的賬號,另外,每週還有20萬的新用户加入;搜索引擎google公司旗下的Orkut網站的用户正以每週10%的速度增長着;MySpace網站的使用者達到了200萬;多達1600萬人在Tickle網站註冊。網絡真正形成一個社會,而不僅僅是一種新媒體、新商務和新的交流方式。最大的特徵就是個人成為互聯網的主體,具體地説,未來每一個人,除了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在網絡上都有一個自己的代表,在網絡上能夠體現你的個性、你的思想、你的各種信息,同時也可以隨時與你溝通交流,每一個人都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節點”。

網絡社交主要特點

從人類科技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互聯網推動着人類活動的科學化、技術化、知識化,改變着人類的價值體系,從而為道德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和科技基礎,而且還推動了人類道德進步的趨勢,給人們的生活方式以深刻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某些傳統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網絡社交”具有自身的特點: [2] 
(一)網絡社交具有虛擬特性
網絡社交是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間接交往為主,以符號化為其表現形式,現實社會中的諸多特徵,如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和社會關係等都被“淡”去了,人的行為也因此具有了“虛擬實在”的特徵。與真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導致了網絡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現象。廣東團省委謝宗寶的一份調查報告提到:有31.4%的青少年並不認為“網上聊天時撒謊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認為“偶爾在網上説説粗話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有24.9%的人認為“在網上做什麼都可以毫無顧忌”。青少年網絡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為網絡的高度隱蔽性。每個人在網絡上的存在都是虛擬的、數字化的、以符號形式出現的,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快樂原則”支配着個人慾望,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宣泄。這種網上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響和反作用於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
(二)網絡社交具有多元特性
網絡信息的全球交流與共享,使時間和空間失去了意義。人們可以不再受物理時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們之間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等的衝突與融合變得可能。這種價值取向的“多源”和“多歧”,給每一個網絡青少年創造了空前寬鬆的道德生活空間。而對於沒有主體意識、沒有獨立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和自信、沒有道德選擇的權利感和責任感的他們來説,此空間所給予的“自由”與其説是道德生活的福音,毋寧説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當一部分主體則會淹沒在這“陷阱”中迷失自我。而其人格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機,具體表現為“三失”,即傳統人格的“失效”、現實人格的“失範”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因此,建構主體性道德人格,是解決當前社會中道德問題的現實性要求。
(三)網絡社交具有創新特性
網絡是創新的產物,其創新的形式,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程。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容易滋生出更多元化的、甚至偏離社會正常行為規範約束的各種奇觀異念。中央電視台《社會經緯》播報了一個關於17歲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電腦網絡技術設計了一個黑客網站,使登錄這個網站的上萬台計算機陷入癱瘓,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的故事。而面對警察的詢問,這個少年竟然輕鬆地説,我只不過是在網絡世界展示自己的才華,證明一下自己的價值,這難道也犯法嗎?況且網絡世界是虛擬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損失呢?當前國際輿論對於網絡犯罪案件的宣傳,使不少人覺得網絡犯罪是個人智慧、能力與膽識的體現,它既不傷天害理,也不兇狠殘暴,只是一種“孤膽英雄”式的“壯舉”。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國家,許多人並不以其為可恥,反而羨慕和欽佩這種行為,這種善惡不分、是非顛倒的輿論導向對網絡犯罪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近年來,我國一些青少年利用信息技術盜竊金錢、獲取情報、傳播不健康內容、誹謗他人、侵犯他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德育工作者警覺的信號。
(四)網絡社交具有自由特性
網絡社會”分散式的網絡結構,使其沒有中心、沒有階層、沒有等級關係,與現實社會中人的交往相比,“網絡社會”具有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傳統的監督和控制方式已無法適應它的發展。一些學者在青少年網民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令人擔憂:承認自己“曾經”瀏覽過色情網站的佔34.6%,承認“經常”去看的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廢學業,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對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害。而在對接受調查的人的統計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為缺少外界的有力約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而頻繁地去訪問色情站點……武漢市公安部門調查顯示,進入網吧的以大中小學生為主,約佔70%,大專院校周邊可達90%,熱衷聊天室的佔76%,選擇玩遊戲的佔35%,只有不到20%的學生上網是搜索信息或下載軟件。因此,網絡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給傳統的道德法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五)網絡社交具有異化特性
網絡社會”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趨向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容易導致人性本身的喪失和異化。“網絡社會”開放的、自由的信息系統提供的是一種嶄新的,動態的和超文本式的傳播模式,這種人機系統高度自動化、精確化而缺少人情味,容易導致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他人和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容易使人產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問題,並失去現實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斷力,嚴重時會導致人性的喪失和異化,出現一些反人類的極端事件。據調查,大學裏有不少學生上網的大部分時間裏不是在學習而是在玩網絡遊戲,精於此道的人也不少。當前大部分網上游戲充斥着戰爭、暴力、兇殺等血腥內容,痴迷於此的學生容易養成冷漠、無情和自私的性格,既不關心集體,也不關心他人。德國聯邦憲法保衞局1998年7月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提醒人們對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新納粹等極右翼勢力利用因特網加強宣傳的事態予以關注。這份報告認為,儘管這種趨勢尚“不至於使新納粹勢力的行動能力得到增強”,但右翼勢力的宣傳材料在因特網上越來越多,產生的影響已引起人們的擔憂。

網絡社交類型

根據社交目的或交流話題領域的不同,目前的社會化網絡(社交網站)主要分為四種類型:
(1)娛樂交友型。國外知名的如Facebook、YouTube、Myspace,國內知名的有貓撲網優酷網、青娛樂等。
(2)物質消費型。涉及各類產品消費、休閒消費、生活百事等活動,比如前述的口碑網大眾點評網,均以餐飲、休閒娛樂、房地產交易、生活服務等為主要話題。
(3)文化消費型。涉及書籍、影視、音樂等,例如國內知名的豆瓣網,主要活動是書評、樂評等。
(4)綜合型。話題、活動都比較雜,廣泛涉獵個人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公共性較強。例如人民網的強國社區以國家話題的交流影響較大;天涯社區是以娛樂、交友和交流為主的綜合性社交網站;知名的百度貼吧話題更無所不有。總的來説,所有社交網站都以休閒娛樂和言論交流為主要特徵,最終產物都是幫助個人打造網絡關係圈,這個關係圈越來越疊合於網民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圈。藉助互聯網這個社交大平台,網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眾”的氛圍和集體的力量感。
網絡不僅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也提供了廣泛的人際交流機會,提供了一種拓寬社會關係新的交互性的空間。在多元價值觀念的激盪中,網友們通過學習、交往和借鑑,達到溝通、理解或共識。在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網絡社會中,在家辦公、網上學校、網上商城、網上醫院網上圖書館以及電子銀行等等已不再是夢想。總之,在網絡特殊的交往環境中,人們會隨着網絡信息的流動將自己融入到“無限”的網絡羣體中,社會接觸範圍成倍增大,有助於人們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拓展自己的社會化。網絡生活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社交已成為現代人類的新型交往方式。這種全新的交往方式正對人類社會傳統的交往產生了深刻影響,它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與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 1.    .孫翔雲,陳英,江奇豔.網絡大眾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10.
  • 2.    .孫翔雲,陳英,江奇豔著.網絡大眾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