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機制

鎖定
企業創新的網絡機制是歷史和邏輯的統一,也是科技、社會、企業諸要素動態交互的結果。自動化與信息化、智能化相結合,研發 - 生產 - 商業 - 服務一體化,自主創新與民主創新相結合,組織利益與員工利益、客户利益、社會利益相統一。
中文名
網絡機制
外文名
networkmechanism
拼    音
wǎng luò jī zhì
領    域
計算機,通訊
應    用
服務,信息
作    用
獲取信息、服務

目錄

網絡機制前言

在信息和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信息科技成果被運用到社會各行各業,網絡監督作為我國反腐監督工作一個新的重要手段,為腐敗監督和治理提供便捷的途徑和強有力的工具。網絡反腐不僅包括利用網絡平台聽取網民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還包括接受、處理和反饋網民的信訪舉報及有關投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將“網絡監督、網絡反腐”收入黨建辭典,是黨在制度反腐上推出的新舉,也是網絡監督在反腐敗中的作用得到執政者認可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性事件。
一、網絡監督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及優越性隨着互聯網的應用,腐敗現象呈現新的特點和趨勢。首先,腐敗手段智能化、隱蔽化。腐敗分子無需和人打交道,直接利用電腦和網絡就可以達到行賄或受賄的目的,而且還可以運用技術手段輕鬆快捷地毀滅罪證,導致查證困難和打擊腐敗的難度加大。其次,腐敗現象寬泛化。腐敗的發生不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而且涉及社會的每一個行業和領域,諸如被稱為“清水衙門”的教育和衞生部門也無一倖免。此外腐敗主體的高層化、集團化也日趨嚴重。與此相適應,我們治理腐敗的措施也不能停滯不前,應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平台,而網絡作為反腐工具,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越性:
(一)及時快捷和廣泛便利的優勢作為一種現代傳媒工具和手段,網絡能夠全天候傳播並實時發佈信息,為反腐倡廉提供便利的服務。網民的普遍性和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使得公眾人物一旦被鎖定為搜索目標,就會長期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公眾有一個認可的説法。現在各級政府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並在網站上設立有關舉報欄,人們一旦發現腐敗現象,就可以通過這些途徑,採用“跟貼”等方式直接參與舉報,操作簡單、快捷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舉報,有利於官民平等對話、信息及時反饋,有助於民眾舉報腐敗事件的舒暢性。
(二)匿名性和透明性強的優勢與傳統監督方式相比,網絡監督的一個好處就是對舉報人的信息保密好。在互聯網上,舉報人只需通過簡單操作的“發送”,就可以輕鬆地把舉報材料傳到有關部門。互聯網的虛擬的特點,有利於舉報人隱去自己的相關信息,有效避免了因信息暴露而遭受腐敗分子打擊報復的危險。傳統的反腐手段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隻有相關部門掌握相關信息,處理的形式和進度只有當事人清楚,查處過程中一旦遇到干擾和阻力,最後往往不了了之。而互聯網則不受限制,一旦事件被曝光,網民會出於某種目的而不斷進行轉載,短時間內便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鑑於巨大的輿論壓力,會提高對事件的查處力度和速度,增加了事件查處的透明度。 [1] 

網絡機制完善

網絡監督是把“雙刃劍”,在推動反腐倡廉工作的同時,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和不足。首先,網絡僅是反腐敗的一種工具和載體,在提供真實、有效信息的同時,還會摻雜許多無效、虛假、甚至惡意的信息,網民很容易被大量虛假信息誤導。其次,在網絡反腐的過程中,部分網民往往缺乏自律意識,不負責任地發佈不實信息,煽動社會不滿情緒。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可能會藉助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在網上捏造事實,散佈謠言,侵犯公民權利。三是網絡監督的相關法規不健全。例如在如何界定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等方面,沒有明確的法規。因此,政府應對網絡監督這種新型反腐模式認真研究,積極面對,採取各種措施實現對網絡反腐的有效治理,實現網絡、網民、治理腐敗職能部門之間的良性互動。
科學定位網絡反腐問題,高度重視網絡反腐建設只有在思想上得到認可,網絡反腐才能在更順利地在實踐中得以運用。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加強對幹部的培訓,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跟上信息時代的潮流,要敢於和善於利用好網絡這個便利、快捷的溝通平台接近羣眾,傾聽羣眾的聲音,吸取羣眾的智慧;必須以一種寬容、平等、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網民的“牢騷”和“宣泄”,以一種理性精神去分析羣眾的意見和建議。 [2] 

網絡機制發展

科技創新的網絡機制能夠實現科學求真與求善價值的有機整合。創新只有被納入到開放的系統中才能激發創新活力,並能及時實現科技成果的現實轉化,促進產業升級,開拓新的市場,找到新的產業生長點。創新網絡機制強調創新與生產的無縫銜接,重視信息技術和智能生產在創新與生產轉化和商品化中的作用;強調在各種縫隙中尋找新的科技創新點和產業生長點,形成規模經濟和價值鏈體系。創新網絡機制更便於獲得及時的情報諮詢、先進的技術,降低成本、規避風險,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技術水準,推動國家創新體系的形成。企業必須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新技術吸納能力,科研院所和大學要加強與生產的聯繫,同時要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公民的消費檔次,尊重其知情權,推動綠色創新發展。關於關鍵技術在我國產業鏈中的生命週期與經濟效益的實證性研究以及創新型企業與下游企業及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配比、如何解決技術升級與機器排擠工人現象,如何在新技術環境下提高就業率,保證員工的生活質量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