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層

(互聯網中的網絡層)

鎖定
網絡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第三層,介於傳輸層數據鏈路層之間,它在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兩個相鄰端點之間的數據幀的傳送功能上,進一步管理網絡中的數據通信,將數據設法從源端經過若干個中間節點傳送到目的端,從而向傳輸層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數據傳送服務。主要內容有:虛電路分組交換數據報分組交換、路由選擇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協議綜合業務數據網(ISDN)、異步傳輸模式(ATM)及網際互連原理與實現。 [1] 
中文名
網絡層
外文名
Network Layer
層    數
OSI參考模型中的第三層
領    域
計算機網絡
功    能
定義端到端的包傳輸
體    系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網絡層簡介

網絡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具體功能包括尋址和路由選擇、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它提供的服務使傳輸層不需要了解網絡中的數據傳輸交換技術 [1] 
網絡層主要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為了向傳輸層提供服務,則網絡層必須要使用數據鏈路層提供的服務。而數據鏈路層的主要作用是負責解決兩個直接相鄰節點之間的通信,但並不負責解決數據經過通信子網中多個轉接節點時的通信問題,因此,為了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讓源端的數據能夠以最佳路徑透明地通過通信子網中的多個轉接節點到達目的端,使得傳輸層不必關心網絡的拓撲構型以及所使用的通信介質和交換技術,網絡層必須具有以下功能: [2] 
  1. 分組與分組交換:把從傳輸層接收到的數據報文封裝成分組(Packet,也稱為“包”)再向下傳送到數據鏈路層。 [2] 
  2. 路由:通過路由選擇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 [2] 
  3. 網絡連接複用:為分組在通信子網中節點之間的傳輸創建邏輯鏈路,在一條數據鏈路上覆用多條網絡連接(多采取時分複用技術)。 [2] 
  4. 差錯檢測與恢復:一般用分組中的頭部校驗和進行差錯校驗,使用確認和重傳機制來進行差錯恢復。 [2] 
  5. 服務選擇:網絡層可為傳輸層提供數據報虛電路兩種服務,但 Internet的網絡層僅為傳輸層提供數據報一種服務。 [2] 
  6. 網絡管理:管理網絡中的數據通信過程,將數據設法從源端經過若干個中間節點傳送到目的端,為傳輸層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數據傳送服務。 [2] 
  7. 流量控制:通過流量整形技術來實現流量控制,以防止通信量過大造成通信子網的性能下降。 [2] 
  8. 擁塞控制:當網絡的數據流量超過額定容量時,將會引發網絡擁塞,致使網絡的吞吐能力急劇下降。因此需要採用適當的控制措施來進行疏導。 [2] 
  9. 網絡互連:把一個網絡與另一個網絡互相連接起來,在用户之間實現跨網絡的通信。 [2] 
  10. 分片與重組:如果要發送的分組超過了協議數據單元允許的長度,則源節點的網絡層就要對該分組進行分片分片到達目的主機之後,有目的節點的網絡層再重新組裝成原分組 [2] 

網絡層ISO/OSI七層協議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簡稱OSI)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1984年提出的一種標準參考模型。OSI包括了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和協議規範三級抽象。需要強調的是, OSI/RM並非具體實現的描述,它只是一個為制定標準而提供的概念性框架。OSI參考模型將網絡分為七層,自下而上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3] 
參考模型如下: [4] 
參考模型 參考模型 [4]
  1. 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層。物理層的任務是透明地傳送比特流。現有計算機網絡中的物理設備和傳輸媒體種類繁多,通信手段也有多種,物理層的作用正是要儘可能地屏蔽這些差異,使物理層上面的數據鏈路層感覺不到這些差異。該層的典型規範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3] 
  2.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層。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輸以為單位的數據,即將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實際鏈路轉變成讓網絡層向下看去好像是一條不出差錯的鏈路。數據鏈路層將數據分解成幀,然後按順序傳輸幀,每一幀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包括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錯控制信息和流量控制信息等)。該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3] 
  3. 網絡層(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層。它是OSI參考模型中最複雜的一層,也是通信子網的最高層,它在下兩層的基礎上向資源子網提供服務。網絡層的主要任務是為網絡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它通過路由選擇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以實現網絡的互連功能。具體地説,數據鏈路層的數據在這一層被轉換為數據包,然後通過路徑選擇、分段組合、流量控制擁塞控制等將信息從一台網絡設備傳送到另一台網絡設備。網絡層負責在網絡中傳送的數據單元是分組或包。該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3] 
  4. 運輸層(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四層。一般來説,OSI下三層的主要任務是數據通信,上三層的任務是數據處理。因此,該層是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接口和橋樑,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該層提供會話層和網絡層之間的傳輸服務,這種服務從會話層獲得數據,並在必要時對數據進行分割然後將數據傳遞到網絡層,並確保數據能正確無誤地傳送到網絡層。因此,運輸層負責提供主機中兩個進程之間數據的可靠傳送。運輸層的目的是向用户透明地傳送報文,它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運輸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報文段(segment),簡稱報文。該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3] 
  5. 會話層(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五層。這一層又稱會晤層或對話層,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維護兩個實體之間的會話連接確保點到點的傳輸不被中斷,並進行會話管理和數據交換管理,即組織和協調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並對數據交換進行管理。 [3] 
  6.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層。它的主要功能是協商和建立數據交換的格式,解決各應用程序之間在數據格式表示上的差異,,以使一個主機應用層的數據可以被另一個主機的應用層理解,如數據的加密、解密、編碼、格式轉換等。 [3] 
  7.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最高層,它是用户應用程序和網絡之間的接口,完成用户希望在網絡上完成的各種工作。它在其他六層工作的基礎上,負責完成網絡應用程序與網絡操作系統之間的聯繫。應用層為用户提供的常見服務有文件服務、目錄服務、文件傳輸服務(FTP)、遠程登錄服務(Telnet)、電子郵件服務(E-Mail)、打印服務、安全服務、網絡管理服務、數據庫服務等。 [3] 

網絡層TCP/IP模型

TCP/IP是一組實現通信協議的代名詞,它是一系列相關網絡通信協議組成協議簇,是實現Internet/Intranet/ Extranet各項功能的基礎,其中最重要的協議是TCP和IP協議。TCP/IP協議的主要特點是開放性,標準化,免費,跨平台,統一編制。TCP/IP定義了四個層次的網絡通信體系,分別是:應用層,傳輸層,互連層,主機——網絡層。TCP/IP協議互連層實現的功能基本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網絡層一致,但它在主機——網絡層實現的物理網絡功能的基礎上定義了一種無連接的不可靠的數據包投遞服務,把來自傳輸層的服務數據組織數據分組,在一定路由算法的作用下,為每個分組選擇一條適合的路由。 [5] 
從協議分層模型方面來講,TCP/IP由四個層次組成:網絡接口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如圖1)。 [5] 
圖1 圖1
各層功能: [5] 
  1. 網絡接口層:網絡接口層嚴格來説不是一個獨立的層次,只是一個接口,TCP/IP並沒有對他定義什麼具體的協議。網絡接口層負責將網絡層的數據發送出去,或從網絡層收數據幀,抽出IP數據報上交網際層。網絡接口層可以使用各種網絡,如LANMANWAN,甚至點對點鏈路。網絡接口層使得上層的TCP/IP和底層的實際網絡無關。 [5] 
  2. 網絡層:一、負責相鄰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處理來自傳輸層的分組發送請求,收到請求後,將分組裝入IP數據報,填充報頭,選擇去往信宿機的路徑,然後將數據報發往適當的網絡接口。二、處理輸入數據報:首先檢查其合法性,然後進行尋徑——假如該數據報已到達信宿機,則去掉報頭,將剩下部分交給適當的傳輸協議;假如該數據報尚未到達信宿,則轉發該數據報。三、處理路徑、流控、擁塞等問題。網絡層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IP是網絡層的核心,通過路由選擇將下一跳IP封裝後交給接口層。IP數據報是無連接服務。ICMP是網絡層的補充,可以回送報文。用來檢測網絡是否通暢。Ping命令就是發送ICMP的echo包,通過回送的echo relay進行網絡測試。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協議,通過已知的IP,尋找對應主機的MAC地址。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協議,通過MAC地址確定IP地址。比如無盤工作站和DHCP服務。 [5] 
  3. 傳輸層:提供應用程序間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一、格式化信息流;二、提供可靠傳輸。為實現後者,傳輸層協議規定接收端必須發回確認,並且假如分組丟失,必須重新發送。傳輸層協議主要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5] 
  4. 應用層:應用層是向用户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程序,比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訪問、遠程登錄等。遠程登錄TELNET使用TELNET協議提供在網絡其它主機上註冊的接口。 TELNET會話提供了基於字符的虛擬終端。文件傳輸訪問FTP使用FTP協議來提供網絡內機器間的文件拷貝功能。應用層一般是面向用户的服務。如FTP、TELNET、DNSSMTPPOP3。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文件傳輸協議,一般上傳下載用FTP服務,數據端口是20H,控制端口是21H。Telnet服務是用户遠程登錄服務,使用23H端口,使用明碼傳送,保密性差、簡單方便。DNS(Domain name service)是域名解析服務,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間的轉換。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簡單郵件傳輸協議,用來控制信件的發送、中轉。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是郵局協議第3版本,用於接收郵件。 [5] 

網絡層網絡層協議

TCP/IP網絡層的核心是IP協議,它是TCP/IP協議族中最主要的協議之一。在TCP/IP協議族中,網絡層協議包括IP協議(網際協議),ICMP協議(Internet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以及IGMP協議(Internet組管理協議)。 [6] 
IP是一種網絡層協議,提供的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它只是儘可能快地把分組從源結點送到目的結點,但是並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證。它同時被TCPUDP使用,TCP和UDP的每組數據都通過端系統和每個中間路由器中的IP層在互聯網中進行傳輸。ICMP是IP協議的附屬協議。IP層用它來與其他主機或路由器交換錯誤報文和其他重要信息。IGMP是Internet組管理協議。它用來把一個UDP數據報多播到多個主機。 [6] 

網絡層IP協議

IP協議是網絡互聯協議(Internet protocol)的簡稱,是TCP/IP協議簇中兩個重要的協議之一,是TCP/IP協議簇的運作核心,如圖2所示: [7] 
圖2 圖2 [7]
IP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它的靈活性,它只要求物理網絡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即物理網絡可以傳輸包―IP數據報,數據報有合理大小,並且不要求完全可靠地傳遞。IP提供的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送服務使得各種各樣的物理網絡只要能夠提供數據報傳輸就能夠互聯,這成為Internet在數年間就風靡全球的主要原因。由於IP在TCP/IP協議中是如此的重要,它成為TCP/IP互聯網設計中最基本的部分,有時都稱TCP/IP互聯網為基於IP技術的網絡。 [6] 
IP是怎樣實現網絡互聯的?各個廠家生產的網絡系統和設備,如以太網分組交換網等,它們相互之間不能互通,不能互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們所傳送數據的基本單元(技術上稱之為“幀”)的格式不同。IP協議實際上是一套由軟件程序組成的協議軟件,它把各種不同“幀”統一轉換成“IP數據報”格式,這種轉換是因特網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使所有各種計算機都能在因特網上實現互通,即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1] 
數據報分組交換的一種形式,就是把所傳送的數據分段打成“包”,再傳送出去。但是,與傳統的“連接型”分組交換不同,它屬於“無連接型”,是把打成的每個“包”(分組)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報文”傳送出去,所以叫做“數據報”。這樣,在開始通信之前就不需要先連接好一條電路,各個數據報不一定都通過同一條路徑傳輸,所以叫做“無連接型”。這特點非常重要,它大大提高了網絡的堅固性和安全性。 [1] 
每個數據報都有報頭和報文這兩個部分,報頭中有目的地址等必要內容,使每個數據報不經過同樣的路徑都能準確地到達目的地。在目的地重新組合還原成原來發送的數據。這就要求IP具有分組打包和集合組裝的功能。 [1] 
IP協議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給因特網上的每台計算機和其他設備都規定了一個唯一的地址,叫做“IP地址”。由於有這種唯一的地址,才保證了用户在聯網的計算機上操作時,能夠高效而且方便地從千千萬萬台計算機中選出自己所需的對象來。 [1] 
TCP/IP網絡使用32位長度的地址以標識一台計算機和同它相連的網絡,它的格式為:IP地址=網絡地址+主機地址。IP地址是通過它的格式分類的,它有四種格式:A類、B類、C類、D類。每一類地址範圍如下:A類:1.0.0.0~126.255.255.255。B類:128.0.0.0~191.255.255.255。C類:192.0.0.0~223.255.255.255。D類:224.0.0.0~239.255.255.255。 [1] 
地址範圍 地址範圍
特殊的IP地址:網絡號為全0是指本網絡地址,不能用於正常的IP地址規劃中;網絡號和主機號均為1是對本網絡進行廣播(路由器不轉發);A類網絡地址127是一個保留地址,用於本地軟件環回測試之用;主機號為全1是指對本網絡號的所有主機進行廣播。具體見下表: [1] 
特殊的IP地址 特殊的IP地址

網絡層地址解析協議

地址解析協議,即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據IP地址獲取物理地址的一個TCP/IP協議。主機發送信息時將包含目標IP地址的ARP請求廣播到網絡上的所有主機,並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確定目標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後將該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機ARP緩存中並保留一定時間,下次請求時直接查詢ARP緩存以節約資源。地址解析協議是建立在網絡中各個主機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網絡上的主機可以自主發送ARP應答消息,其他主機收到應答報文時不會檢測該報文的真實性就會將其記入本機ARP緩存;由此攻擊者就可以向某一主機發送偽ARP應答報文,使其發送的信息無法到達預期的主機或到達錯誤的主機,這就構成了一個ARP欺騙。ARP命令可用於查詢本機ARP緩存中IP地址和MAC地址的對應關係、添加或刪除靜態對應關係等。相關協議有RARP、代理ARPNDP用於在IPv6中代替地址解析協議。 [1] 

網絡層ICMP協議

ICMP全稱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中文名為因特網控制報文協議。它工作在網絡層,向數據通信中的源主機報告錯誤。ICMP可以實現故障隔離故障恢復。網絡本身是不可靠的,在網絡傳輸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許多突發事件並導致數據傳輸失敗。網絡層的IP協議是一個無連接的協議,它不會處理網絡層傳輸中的故障,而位於網絡層的ICMP協議卻恰好彌補了IP的缺陷,它使用IP協議進行信息傳遞,向數據包中的源端節點提供發生在網絡層的錯誤信息反饋,允許主機或路由器報告差錯情況和提供有關異常情況的報告。 [6] 
一般來説,ICMP報文提供針對網絡層的錯誤診斷擁塞控制路徑控制和查詢服務四項大的功能。一個典型的例子如圖3所示,設備A在向設備B發送數據時,路由器2檢測到路由器4不可達,於是路由器2發送一個ICMP報文給源設備,告知問題所在。 [6] 
圖3 圖3 [6]
ICMP提供了一種機制,任何一個IP設備都可以使用該機制發送控制報文給另一設備。根據報文的不同,這些設備可以是主機或路由器。類型:標識生成的錯誤報文,是ICMP報文中的第一個字段;代碼:進一步地限定生成ICMP報文——該字段用來查找產生錯誤的原因;校驗和存:儲了ICMP所使用的校驗和值;未使用:保留字段,供將來使用,起始值設為0;數據:包含了所有接受到的數據報的PP報頭,還包含PP數據報中前8個字節的數據。 [6] 
我們可把ICMP報文分成兩類:差錯和查詢。查詢報文是用一對請求和回答定義的。ICMP差錯報文通常包含了引起錯誤的IP數據報的第一個分片的PP首部(和選項),加上該分片數據部分的前8個字節。 [6] 
差錯和查詢 差錯和查詢 [1]

網絡層IGMP協議

IP組播之所以能正常工作,其中組播路由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組播路由器必須要知道網絡中有哪些組播組,以及每個組播組內都包括哪些主機。 [8] 
因特網組管理協議(Internet Group Manage Protocol,IGMP)被設計用來在主機和本地的組播路由器之間交換組播信息。主機通過IGMP協議通知組播路由器所要加入的組播組信息;組播路由器通過IGMP協議週期性地查詢本地網絡中組播組的成員是否處於活動狀態。IGMP協議共有3個版本,IGMPy1(RFC1112), IGMPy2(RFC2236)和 IGMPy3(RFC3376)。組播路由器之間也需要交換組播信息,這時它們使用的不是IGMP協議,IGMP協議只限於主機和本地組播路由器之間。組播路由器之間使用多播路由協議交換組播信息,如距離向量多播路由選擇協議(Distance Vector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DVMRP)、核心基幹樹(Core Base tree,CBT)和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多播擴展(Multicast extention to ospf,MOSPF)。 [8] 
IGMP報文需要被封裝在IP數據報中發送,在IP數據報的首部中,協議(protocol)字段的值要置為2,TTL值要置為1,所以IGMP報文只能在本地網絡中傳遞,不會到達外部網絡。IGMPv2報文格式如圖4所示: [8] 
圖4 圖4
IGMP的工作過程如下:
  1. 當主機加入一個新的工作組時,它發送一個 igmp host membership report的報文給全部主機組,宣佈此成員關係。本地多點廣播路由器接收到這個報文後,向 Internet上的其他多路廣播路由器傳播這個關係信息,建立必要的路由。與此同時,在主機的網絡接口上將IP主機組地址映射為MAC地址,並重新設置地址過濾器 [1] 
  2. 為了處理動態的成員關係,本地多路廣播路由器週期性地輪詢本地網絡上的主機以便確定在各個主機組有哪些主機,這個輪詢過程是通過發送 igmp host membership query報文來實現的,這個報文發送給全部主機組,且報文的TTL域設為1,以確保報文不會傳送到LAN以外。收到報文的主機組成員會發送響應報文。如果所有的主機組成員同時響應的話,就可能造成網絡阻塞。IGMP協議採用了隨機延時的方法來避免這個情況。這樣就保證了在同一時刻每個主機組中只有一個成員在發送響應報文。 [1] 

網絡層路由選擇

通信子網為網絡源節點和目的節點提供了多條傳輸路徑的可能性。網絡節點在收到一個分組後,要確定向下一節點傳送的路徑,這就是路由選擇。在數據報方式中,網絡節點要為每個分組路由做出選擇;而在虛電路方式中,只需在連接建立時確定路由。確定路由選擇的策略稱路由算法 [9] 
設計路由算法時要考慮諸多技術要素。第一,要考慮選擇最短路由還是選擇最佳路由;第二,要考慮通信子網是採用虛電路的還是採用數據報的操作方式;第三,是採用分佈式路由算法,即每節點均為到達的分組選擇下一步的路由,還是採用集中式路由算法,即由中央節點或始發節點來決定整個路由;第四,要考慮關於網絡拓撲,流量和延遲等網絡信息的來源;第五,確定是採用靜態路由選擇策略,還是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9] 

網絡層靜態路由選擇策略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不用測量也無需利用網絡信息,這種策略按某種固定規則進行路由選擇,其中還可分為泛射路由選擇、固定路由選擇和隨機路由選擇三種算法。 [9] 
  1. 泛射路由選擇:這是一種最簡單的路由算法。一個網絡節點從某條線路收到一個分組後,再向除該線路外的所有線路重複發送收到的分組。結果,最先到達目的的節點的一個或若干個分組肯定經過了最短的路徑,而且所有可能的路徑都被嘗試過。這種方法用於如軍事網絡等強壯性要求很高的場合。即使有的網絡節點遭到破壞,只要源地址與目的地址之間有一條信道存在,則泛射路由選擇仍能保證數據的可靠傳送。另外,這種方法也可用於將一個分組數據源傳送到所有其他節點的廣播式數據交換中。它還可被用來進行網絡的最短路徑及最短傳輸延遲的測試。 [9] 
  2. 固定路由選擇:這是一種使用較多的簡單算法。每個網絡節點存儲一張表格,表格中的每一項都記錄着對應某個目的節點的下一節點或鏈路。當一個分組到達某節點時,該節點只要根據分組上的地址信息,便可從固定的路由表中查出對應的目的節點及所應選擇的下一節點。一般地,網絡中都有一個網絡控制中心,由它按照最佳路由算法求出每對源節點和目節點的最佳路由,然後為每一節點構造一個固定路由表並分發給各個節點。固定路由選擇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在負載穩定,在拓撲結構變化不大的網絡中運行效果很好。它的缺點是靈活性差,無法應付網絡中發生的阻塞和故障。 [9] 
  3. 隨機路由選擇:在這種方法中,收到分組的節點,在所有與之相鄰的節點中為分組隨機選擇出一個節點。方法雖然簡單,但實際路由不是最佳路由,這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而且分組傳輸延遲也不可預測,故此法應用不廣。 [9] 

網絡層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節點的路由選擇要依靠網絡當前的狀態信息來決定的策略,稱動態路選擇策略。這種策略能較好地適應網絡流量拓撲結構的變化,有利於改網絡的性能。但由於算法複雜,會增加網絡的負擔。獨立路由選擇、集中由選擇和分佈路由選擇是三種動態路由選擇策略的具體算法。 [9] 
  1. 獨立路由選擇:在這類路由算法中,節點不僅根據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信息做出路由選擇的決定,還與其他節點不交換路由選擇信息。這種算法雖然不能正確確定距離本節點較遠的路由選擇,但還是能較好地適應網絡流量和拓撲結構的變化。一種簡單的獨立路由選擇算法是Baran在1964年提出的熱土豆(Hot potato)算法:當一個分組到來時,節點必須儘快脱手,將其放入輸出隊列最短的方向上排隊,而不管該方向通向何方。 [9] 
  2. 集中路由選擇:集中路由選擇也像固定路由選擇一樣,在每個節點上存儲一張路由表。不同的是,固定路由選擇算法中的節點路由表由人工製作,而在集中路由選擇算法中的節點路由表由路由控制中心(Routing Control Center,RCC)定時根據網絡狀態計算、生成並分送到各相應節點。由於RCC利用了整個網絡的信息,所以得到的路由選擇是完美的,同時也減輕了各節點計算路由選擇的負擔。 [9] 
  3. 分佈路由選擇:在採用分佈路由選擇算法的網絡中,所有節點定期的與其每個相鄰節點交換路由選擇信息。每個節點均存儲一張以網絡中其他節點為索引路由選擇表,網絡中每個節點佔用表中一項。每一項又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所希望使用的到目的節點的輸出線,另一部分是估計到目的節點所需要的延時或距離。度量單位可以是毫秒或鏈路段數、等待的分組數、剩餘的線路和容量等。 [9] 
參考資料
  • 1.    陳彥彬.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08:49-62
  • 2.    王雷,魏煥新,聶清彬.計算機網絡原理基礎教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2:79-80
  • 3.    佟曉筠.電子商務安全及案例: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01:144-146
  • 4.    李彪,陳勳.局域網組網技術: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0.05:10
  • 5.    方斌.計算機網絡與移動互聯: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03:82-90
  • 6.    李芳,唐磊,張智.計算機網絡安全: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2:20-24
  • 7.    李浪,謝新華,劉先鋒.計算機網絡(第2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09:141
  • 8.    楊英鵬,楊瑞良,鄒瑞源.計算機網絡:東軟電子出版社,2013.04:170-172
  • 9.    趙興濤.數據通信與網絡技術: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09: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