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紋裸胸鱔

鎖定
網紋裸胸鱔,Gymnothorax reticularis (Bloch, 1795),俗名網紋裸胸鱔,海鱔科裸胸鱔屬的一種魚類。體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孔不明顯。背鰭起點在鰓孔的前上方。臀鰭起點在肛門後方。背鰭、臀鰭和尾鰭較發達,相連續。無胸鰭。體淡白色,由頭部至尾端具15-22條綠褐色橫帶,有時呈斷續現象。體背側方橫帶之間和頭部均散佈不規則綠褐色斑點,腹面無斑點。
中文名
網紋裸胸鱔
拉丁學名
Gymnothorax reticularis (Bloch, 1795)
別    名
網紋裸胸鱔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鰻鱺目
海鱔科
裸胸鱔屬
網紋裸胸鱔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鯙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海鱔亞科

網紋裸胸鱔形態特徵

網紋裸胸鱔 網紋裸胸鱔
體延長,前部呈圓角狀,後部側扁。頭較小,吻短。眼小,口裂較大,兩頜齒強大。體光滑無鱗。 [1] 
眼小且圓,側上位,位於上頜中部上方,被1層半透明的皮膜,眼間隔略凸。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短管狀,位近吻端,後鼻孔圓孔狀,位於眼前上方。口大,端位,上下頜幾等長,口裂伸達眼後方,上頜前端略向下彎曲。上下頜齒各l行,側崩,向後方彎曲,鰓孔較小,裂縫狀,側下位。肛門位於體中部略前。體無鱗兀側線,側線孔不明顯。背鰭1個,不發達,與尾鰭相連,起點位於鰓孔前上方。尾鰭尖形。臀鰭不發達,與尾鰭相連,起點緊位於肛門後方。無腹鰭。無胸鰭。體黃灰色,軀幹部和尾部具15~22條褐色碎斑狀橫帶,頭部具大小不等的斑點,體側上部分橫帶間另具大小不等的斑點,體側下部分和尾部無斑點。 [2] 
體中長,較側扁,尾部長略大於頭與軀幹部長。頭中大,錐形。眼小而圓,被半透明的皮膜。眼間隔寬,隆起。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短管狀,近吻端;後鼻孔較大,無皮瓣或短管,位於眼前緣上方。口大,前位,口裂伸達眼的後方,口裂長几為頭長1/3。上下頜約等長,或上頜稍突出。牙尖鋭,側扁;上下頜牙一行,前方牙的前後緣具鋸齒,後方牙鋸齒不明顯;前頜骨齒一行,與上頜牙同形,中間具1~3個大犬牙,可以倒伏;犁骨牙一行,較小。舌附於口底。鰓孔窄小,裂縫狀。肛門位於體中部稍前方。
體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孔不明顯。背鰭起點在鰓孔的前上方。臀鰭起點在肛門後方。背鰭、臀鰭和尾鰭較發達,相連續。無胸鰭。體淡白色,由頭部至尾端具15-22條綠褐色橫帶,有時呈斷續現象。體背側方橫帶之間和頭部均散佈不規則綠褐色斑點,腹面無斑點。

網紋裸胸鱔產地及產期

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產之。

網紋裸胸鱔生長環境

兇猛性底層魚類,游泳迅速,通常棲息於水深50~80米、泥沙底海區。漁獲物一般體長350~450毫米,大者可達600毫米以上。 [1]  為我國沿海習見經濟種類。“海鰻鯗”亦為名貴食品。

網紋裸胸鱔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中國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產之。
參考資料
  • 1.    李林春.中國魚類圖鑑: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4:280
  • 2.    劉敏,陳驍,楊聖雲.中國福建南部海洋魚類圖鑑:海洋出版社,201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