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經斯基

鎖定
維經斯基(1893年4月-1953年),原名格里格里·納烏莫維奇·札爾欣(沃伊琴斯基),中國名伍廷康,又吳廷康,魏廷康,俄羅斯人。曾參與建立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1953年病逝於莫斯科 [3] 
中文名
維經斯基
出生日期
1893年4月
逝世日期
1953年
出生地
俄國維切布斯克州涅韋爾市

維經斯基人物生平

1893年4月,出生於俄國維切布斯克州涅韋爾市一個木材場管理員的家裏。
1907年,14歲的維經斯基從市立四年制學校畢業,在維切布斯克印刷廠當了三年的排字工人,以後又在白斯托魯克當了三年的會計。排字和會計的工作,讓維經斯基日後行事嚴謹。以至於他來到中國後,與人交流,被以為其是“學經濟統計”出身的,因為他“對蘇俄國民經濟發展的有關數字記得很清楚,談話時列出數字説明革命勝利後工農業生產的增長”。
二十歲那年,維經斯基移居美國,1915年加入美國社會黨,開始從事政治活動。在美國的五年,維經斯基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
1918年春,維經斯基回到俄國,在海參崴加入俄國共產黨(布)。在俄國內戰爭期間,他到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從事工人蘇維埃工作。高爾察克叛亂期間,他參加了反對高爾察克鄂木斯克暴動。
1919年5月,被叛亂匪徒逮捕,判無期徒刑而下獄,後流放到庫頁島服勞役。在服勞役期間,他聯合島上的政治犯進行暴動,終於獲得自由。
1920年1月,他回到海參崴,開始從事共產國際的工作,負責遠東事務。“他不會漢語,被選拔為赴華使者,大概是因為在北美的生活使他掌握了英語,培養了他的政治感覺” [1]  。4月,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外國處,向中國派出了一個代表團,維經斯基是這個代表團的負責人。他由此“有幸成為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與中國共產主義者直接聯繫的第一個蘇聯黨員”。從1920年5月到1921年1月,維經斯基在華期間的主要活動有: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恢復及開辦《新青年》《勞動界》《共產黨》《上海夥友》等書刊;成立上海機器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外國語學社等。
1921年1月,維經斯基離開中國,《勞動界》從1921年1月16日起停刊;《共產黨》陷入停頓狀態;1921年1月16日《上海夥友》停刊;1921年4月1日《新青年》改在廣州出版。所以,維經斯基離開上海後,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工作出現停滯” [1] 
1921年4月,維經斯基再次來華,參加原定5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因準備工作沒有完成,大會沒有如期召開。5月,維經斯基返回莫斯科。其後,維經斯基與馬林就國共黨內合作形式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反對馬林力倡的導致共產黨失去獨立性的黨內合作方式。其間,維經斯基起草了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通過的對國民黨"一大"發生重大影響的《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的決議》。
1924年4月,維經斯基第三次來華。他先到海參崴,經中東路達北京。4月底5月初,到達上海,參加中共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會議。會上,維經斯基批評了退出國民黨的情緒,並提出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工作,糾正國共合作中一度存在的右傾傾向。會後,維經斯基赴廣州,由廖仲愷陪同會見了孫中山,並參加了太平洋運輸工人代表大會。1924年11月底,維經斯基再次來到中國,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四大”,並對陳獨秀和米哈伊爾·馬爾科維奇·鮑羅廷之間愈演愈烈的矛盾進行了調解。1925年2月,維經斯基返回莫斯科。
1925年7月,維經斯基來華指導五卅運動。五卅運動走入低潮後所採取的“剎車”計劃就是維經斯基和加拉罕共同制定、由維經斯基直接在上海推動中共中央實行的。五卅運動結束後,面對中共退出國民黨傾向的再次出現,維經斯基提出應對之策:“從聯盟轉向聯合”。針對國共之間的糾紛,年底,由維經斯基出面,邀集國民黨方面的孫科、葉楚傖、邵元衝與共產黨方面的陳獨秀、瞿秋白、張國燾晤面詳談。這次會談,對於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共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蔡和森視之為“向資產階級讓步的開始”。
1926年6月,維經斯基最後一次來華,在中國整整呆了一年時間。此次來華,維經斯基的身份是共產國際上海遠東局主席。遠東局開展工作後,立即面對兩件大事:中共內部退出國民黨的傾向和即將開始的北伐。維經斯基主張“從內部反對右派”,要求繼續留在國民黨內以“切實加強自己在羣眾中的影響”,同時大力加強國民黨左派。對於北伐,維經斯基協調了中共與莫斯科的不同立場,陳獨秀那篇著名的《論國民政府之北伐》是以維經斯基為首的遠東局意志的產物。其後,維經斯基和遠東局俄國代表團另兩名成員拉菲斯、福京一起去廣州進行為期近一月的實地考察。隨後,向莫斯科提交的兩份報告説明,此行的重點是圍繞“中山艦事件”的分析。報告分析了“中山艦事件”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後果以及面對此後果所應該採取的對策。從1926年底開始,作為上海遠東局主席維經斯基的在華工作陷入艱難處境。因此,維經斯基主動提出離華回國,要求莫斯科派出“一名有影響的代表到中國來指導整個政策”。這一請求得到莫斯科的批准。
1927年6月,維經斯基起程歸國。回國後的維經斯基,脱離了共產國際的政治事務,從事教學研究工作。
1953年,維經斯基病逝於莫斯科。

維經斯基主要成就

經李大釗介紹,維經斯基到上海結識了陳獨秀,兩人相見恨晚。維經斯基寫信向共產國際和俄國共產黨盛讚陳獨秀,稱他是“當地的一位享有很高聲望和有很大影響的教授”,“一位享有聲望的中國革命者”。經過他們出色的組織,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設出版部、宣傳報道部和組織部,並在學生和工人中進行了一系列活動。正是有了這些基礎,由陳獨秀領導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得以於1920年8月正式成立。維經斯基和陳獨秀、李漢俊等人通力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如建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開辦華俄通訊社等等。雖然維經斯基因回國彙報而未能參加中共一大,但他為中共上海發起組的各項工作付出了努力,間接為中共一大的召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且後來仍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多次來華,因而一些建黨親歷者稱他為協助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最初且最有貢獻的一個人” [2] 

維經斯基人物軼事

  • 化名
他的布爾什維克身份和革命生涯,讓他有過許多的化名;所以,在史料或教科書裏,會出現他的許多其他名字:魏經斯基、維京斯基、維經斯基、威金斯基、威經斯基、吳廷斯基、魏丁斯基、維丁斯基、烏金斯克、沃伊琴斯基、偉基斯克、符定斯克、費丁斯克、胡定斯基、胡定康、伍廷康、維經斯基等等。中國人一般稱他“維經斯基”,並確認其中國名字叫“吳廷康” [1] 

維經斯基人物評價

由俄共(布)遠東局派出的代表吳廷康(又稱維經斯基)是“在北京和上海與中國共產主義者直接聯繫的第一個蘇聯黨員” [2] 
維經斯基是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使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