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納斯帶

鎖定
維納斯帶(英文:Belt of Venus或Venus's Girdle,又稱金星帶)是日出前和日落後出現的一種大氣現象名稱。這種現象與反曙暮光弧緊密相關,出現在太陽的對面,呈粉紅色光輝。
維納斯帶多在日出前或日落後地平線上10°~20°天空中水平延伸開來。其本身的玫瑰紅(粉紅)色是地平線下正在下沉或上升的陽光被大氣反射散射造成的,其下方接近地平線較黯淡的是由地球的影子造成的。維納斯帶最容易看到的是在大氣晴朗無雲但有許多塵埃的日落之後,黃昏後暮光投射至東方的天空後,被大氣中的塵埃粒子反散射形成淡淡的粉紅色光弧。它是由後向散射造成的,另外在日全食中太陽光完全被掩蔽時,四周的地平附近亦可看到非常類似的現象。
中文名
維納斯帶
外文名
Belt of Venus
領    域
光學

目錄

維納斯帶簡介

維納斯帶(英文:Belt of Venus或Venus's Girdle,又稱金星帶)是日出前和日落後出現的一種大氣現象名稱。這種現象與反曙暮光弧緊密相關,出現在太陽的對面,呈粉紅色光輝。
維納斯帶多在日出前或日落後地平線上10°~20°天空中水平延伸開來。其本身的玫瑰紅(粉紅)色是地平線下正在下沉或上升的陽光被大氣反射和散射造成的,其下方接近地平線較黯淡的是由地球的影子造成的。維納斯帶最容易看到的是在大氣晴朗無雲但有許多塵埃的日落之後,黃昏後暮光投射至東方的天空後,被大氣中的塵埃粒子反散射形成淡淡的粉紅色光弧。它是由後向散射造成的,另外在日全食中太陽光完全被掩蔽時,四周的地平附近亦可看到非常類似的現象。維納斯帶稱呼源於維多利亞時代。
古希臘到公元前2世紀時,逐漸走向衰落,而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的統治。他們繼承了希臘神話的形象和內容,並給予拉丁化。愛神在古希臘時期的名字是阿芙蘿黛蒂(Aphrodite),古羅馬的名字則是維納斯(Venus)。只是在希臘神話傳説中,阿芙蘿黛蒂不只是愛神,同時也司管人間一切情誼,也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的一柱。相傳她是從海中的泡沫中誕生,出生後就驚為天人,繫上腰帶更加迷人,讓她成了眾神追求的對象。到了古羅馬時期的羅馬神話,愛神以維納斯(Venus)為名,並美化了神話傳説。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的人看到天空中粉紅色光弧景色,覺得這種現象很有詩意,就像是愛神阿芙蘿黛蒂(維那斯)的腰帶(Belt of Venus 或 Venus's Girdle),因此就把這個景象稱為‘維那斯帶’。其實與金星無關,只是金星的英文名是 Venus,所以此景象也稱為‘金星帶’。
補充説明:陰影中,呈現淡藍色或灰藍色的色帶那是地影,延伸超過180度的寬度,如果拍攝大範圍時,還可以證明地球是圓的。 [1] 

維納斯帶光學現象

光學現象是來自物質之間互動結果可以觀察到的事件。一般常見的光學現象通常是由來自太陽或月球的光與大氣、雲、水、灰塵和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在大氣層中表現出的光學特性。其它現象可以是人為的光學效果或我們的眼睛產生的內眼學現象(幻影已經被排除)。
有許多現象肇因於光是粒子或的本性。有些非常微妙,只有通過科學儀器的精密測量才能觀察到。一個著名的觀測是日食期間觀察到星光的偏折,這證明了相對論理論預測的空間彎曲。 [1] 
參考資料
  • 1.    Steel, Duncan (1999). Eclipse: The celestial phenomenon which has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London: Headline. ISBN 0-7472-7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