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生素缺乏

鎖定
維生素是我們每個人的健康要素。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相應的代謝反應就會出現問題,從而產生維生素缺乏。缺乏維生素會讓我們的肌體代謝失去平衡,免疫力下降,各種疾病、病毒就會趁虛而入。
中文名
維生素缺乏
就診科室
內科
性    質
內科術語

維生素缺乏病理概述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維生素在體內的含量很少,但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卻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各種維生素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雖然不同,但它們卻有着以下共同點:
維生素均以維生素原(維生素前體)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
維生素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它也不會產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
大多數的維生素,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經常通過食物中獲得。
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ug)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缺乏,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維生素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3大物質不同,在天然食物中僅佔極少比例,但又為人體所必需。維生素大多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本身不提供熱能。有些維生素如B6、K等能由動物腸道內的細菌合成,合成量可滿足動物的需要。動物細胞可將色氨酸轉變成煙酸(一種B族維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維生素C除靈長類(包括人類)及豚鼠以外,其他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數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維生素,不必由體外供給。許多維生素是輔基或輔酶的組成部分

維生素缺乏表現及治療

維生素A缺乏
維生素A缺乏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全身性疾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多見於嬰幼兒。以眼部及皮膚症狀,如夜盲、結膜乾燥、角膜軟化、毛囊角化等為主症。
臨牀表現
主要症狀為夜盲、角膜變厚和混濁的乾眼病,皮膚乾燥,被毛蓬亂,共濟失調,運動機能障礙。還可出現貧血,體力衰竭。眼部症狀首先表現為暗適應障礙,出現夜盲症。其次是結膜乾燥,眼淚不能濕潤結膜,患兒常眨眼、畏光,甚則結膜增厚、起皺及色素沉着,有時可在結膜顳側角膜處見到角化形成的三角形灰白色泡沫樣斑塊,稱為“畢脱斑”,最後發展成角膜乾燥,表面失去光澤,角膜混濁、軟化和潰瘍,並易繼發感染,可導致前房積膿,治癒後可遺留白翳。嚴重者可發生角膜穿孔,甚至完全失明。但由於兩眼損害程度不一,經及時治療,有時還可保存一部分視力。皮膚黏膜症狀表現為全身皮膚乾燥、脱屑,四肢伸側及肩部明顯,因角化物充滿毛囊而呈雞皮疙瘩樣,毛髮乾脆易脱落,指甲多紋而少光澤。由於黏膜病變,易反覆發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尿路結石
預防與治療
1、供給小兒足量的維生素Ao剿乙每日約需維生素A1500-2000國際單位;兒童則需2000-4500國際單位。
2、孕婦、乳母應食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使每日維生素A攝人量達到供給量標準,提高母乳餵養串。
3、牛乳餵養兒每日應服維生素滴劑,日供維生京A1500國際單位,按時加動物肝、蛋黃等富含胡蘿蔔素的輔食。
治療:可口服魚肝油或維生素A,每日400國際單位/千克體重。在孕犬、哺乳母犬和幼犬的日糧中要保證足夠的維生素A,可皮下或肌肉注射三聯維生素(含維生素A,D3,E)0.5—1毫升,或在犬飼料中加l滴三聯維生素,連用3-4周。
維生素B族缺乏
臨牀表現
第一,鹽酸硫胺(維生素B1)缺乏時,病人可發生不可修復的神經症狀。患者消瘦、厭食,全身無力、視力減退或喪失,有時步態不穩,顫抖,隨後輕癱、抽搐。
第二,核黃素(維生素B2)缺乏時,患犬出現痙攣、貧血、心搏徐緩和虛脱以及乾性落屬性皮炎、肥厚脂肪性皮炎等。
第三,煙酰胺與煙酸(維生素PP)缺乏時,黑舌病是其特徵,即病犬表現食慾不振,口竭,口粘膜潮紅,在唇、頰粘膜和舌尖上形成密集的膿皰,舌苔增厚並呈灰黑色(黑舌),口內發出臭氣,並流出粘稠有臭味的唾液,有的伴有帶血的腹瀉。維生素B族缺乏的治療,應根據病情對症下藥。維生素B1缺乏時,可給犬口服鹽酸硫胺10-25毫克/次,或優硫胺內服10-25毫克/次,維生素B2缺乏時,可內服核黃素10-20毫克/次。維生素PP缺乏時,可內服煙酰胺或煙酸,按0.2-0.6毫克/千克體重給予。
維生素c族缺乏
病因生理
維生素C缺乏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膳食中長期缺乏水果、新鮮蔬菜所致。人體缺乏維生素C後結締組織形成不良,使毛細血管壁不健全,易出血,增加脆性,形成維生素C缺乏病也就是壞血病。發病的特徵是從飲食中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壞血病約需4-7個月。開始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消化不良、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生長遲緩、低熱等,相繼出現壞血病的明顯徵狀,患兒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現程度不同和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較常見為長骨骨膜下出血,股骨下、脛骨近端、牙齦粘膜下經常出血,多見於出牙前後,上門牙部位最為顯著,腫脹光滑而鬆脆,牙齦呈紫紅色,輕微按壓便可溢血,腫脹面積如擴大,可蓋住牙齒,表面有瘀血堆積。
臨牀表現
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母孕期攝入足量維生素C,則生後2-3個月嬰兒體內儲存的維生素C可供生理需要,若孕母患本病,則新生兒出生後即出現症狀。
(一)一般症狀:維生素C缺乏約需3~4個月方出現症狀。早期表現易激惹、厭食、體重不增、面色蒼白、倦怠無力,可伴低熱、嘔吐、腹瀉等,易感染或傷口不易癒合。
(二)出血症狀:常見長骨骨膜下、皮膚及粘膜出血,齒齦腫脹、出血,繼發感染局部可壞死。亦可有鼻衄、眼眶骨膜下出血可引起眼球突出。偶見消化道出血、血尿關節腔內出血、甚至顱內出血。
(三)骨骼症狀:長骨骨膜下出血或骨幹骺端脱位可引起患肢疼痛,尤其當抱起患兒或換尿布時大聲哭叫。因肢痛可致假性癱瘓,患肢呈固定位置,呈“蛙腿”狀。患肢沿長骨幹腫脹、壓痛明顯,微熱而不發紅,也絕不延及關節。肋骨、軟骨交界處,因骨幹骺半脱位可隆起,排列如串珠,稱壞血病串珠,可出現尖鋭突起,內側可捫及凹陷,因而與佝僂病肋骨串珠不同,後者呈鈍圓形,內側無凹陷。因肋骨移動時致疼痛,呼吸可表現淺快。
治療措施
輕症口服維生素C,每次100~150mg,每日3次。重症靜脈注射每日一次500mg,待症狀減輕後改為口服,一般需持續用藥2~3周,其後應保證每日飲食需要量。同時應供給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或蔬菜,如桔汁、西紅柿汁等。有骨骼病變者應固定患肢。本病維生素C療效顯著,治療後24~48小時,症狀改善,一週後症狀消失,一年後骨結構恢復正常。治癒後一般不遺留畸形。如合併貧血,可加大維生素C劑量,並視情況補充鐵劑或葉酸。
維生素D缺乏
形成原因
(一)日光照射不足:人體日常所需的維生素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線照射皮膚而獲得。因陰雨或天氣炎熱不常帶孩子進行户外活動,居室朝陰,窗户緊閉(因玻璃不能透過紫外線而影響紫外線的通過),以及城市高層建築多,空氣塵埃多而阻擋紫外線的通過等,均是使小兒易患佝僂病的因素。
(二)維生素D攝入不足:乳類(包括母乳和牛乳)中維生素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滿足小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鈣、磷比例不當(1.2:1),不利於鈣、磷的吸收,所以牛乳餵養較母乳餵養更易罹患佝僂病。人工餵養多以米糊、稀飯等澱粉類食物為主,因穀類食品含大量植酸和纖維,可與小腸中的鈣、磷結合成不溶性植酸鈣,也可影響鈣、磷的吸收。
(三)生長過速:生長速度快的嬰兒期,骨骼發育快,對鈣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早產兒則因體內鈣和維生素D儲備不足,生後生長速度較快,也易患佝僂病。2歲後生長速度漸慢,且户外活動增多,故佝僂病的患病率和活動性佝僂病較少。重度營養不良患兒因生長遲緩而少患佝僂病。
(四)其他疾病的影響:慢性胃腸道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和利用。肝和腎是羥化維生素D的器官,有病時可影響維生素D的羥化過程,也可影響鈣、磷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長期服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類藥物,可促進肝氧化酶的作用使維生素D3和25-(OH)D3分解失去活性,導致佝僂病。
預防措施
孕婦及乳母要多食富含維生素D、鈣、磷及蛋白質的食物,常到户外活動,多曬太陽。小兒滿月後即可抱出户外活動,並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日10ug(400IU)。早產兒、雙胎及低出生體重兒自生後2周起即可補充,在頭3個月每日給20ug(800IU),以後減至每日10ug(400IU)。一般服至2歲以後可不再用維生素D預防。青春期體格生長加速,如飲食中維生素D不足,且户外活動少,也可考慮服用維生素A、D製劑預防量。肝膽疾病,長期應用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鈉等藥物均可影響維生素D和血鈣、磷的代謝,應同時給予維生素D預防。膽維丁乳用於預防時一次15mg(含維生素D330萬IU)口服,間隔3個月後可酌情再服,一年總量不超過30mg(含維生素D360萬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