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頌·維清

鎖定
《周頌·維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在祭祀儀式現場所誦唱的詩歌。此詩是周成王歌頌周文王之德的。而文王之德,就是正確地描述出了上天的運行規律,從而破除了殷商朝的“宿命論”。從文王始,祭祀的權力也從商紂王轉到諸侯君主手裏,人們再也不必只是在商王祭祀時參與配祭。人們能夠自己舉行祭祀儀式,表明了人們渴望自由的思想,渴望自己能夠自由地向上天祈福。這在使用宗主神嚴密統治的古代是一件極大的事情。全詩一章,共五句,篇幅短小而意旨深遠。
作品名稱
周頌·維清
作品別名
維清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西周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周頌·維清作品原文

周頌·維清
維清緝熙
文王之典
肇禋
迄用有成
維周之禎 [1] 

周頌·維清註釋譯文

周頌·維清詞句註釋

⑴周頌:《詩經》中“頌”部分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頌是祭祀宗廟的樂歌,不僅配樂,而且還有舞蹈。周頌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維:語助詞。清:清明。
⑶緝熙:光明的樣子。
⑷典:法,規章制度。
⑸肇(zhào):開始。禋(yīn):原指祭天,這裏泛指祭祀。
⑹迄:至。用:語助詞。有成:有天下。一説大功告成,指祭祀完成。維:是,此。
⑺禎:吉祥。 [2]  [3]  [4]  [5]  [6] 

周頌·維清白話譯文

只有清明才光明,
文王典章指路燈。
偉功開始於西土,
最終基業開創成。
這是周家的祥禎。 [4]  [5] 

周頌·維清創作背景

此詩是周成王歌頌周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據《禮記·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載:“子曰:‘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按《毛詩序》雲:“《維清》,奏象舞也。”鄭箋雲:“《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武王制焉。”蔡邕《獨斷》雲:“《維清》一章五句,奏《象武(武、舞古通)》之所歌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雲:“武王受命作《象樂》,繼文以奉天。”漢儒之説如此。
陳奐詩毛氏傳疏》考雲:“《象》,文王樂,象文王之武功曰《象》,象武王之武功曰《武》。《象》有舞,故云《象舞》。……胡承珙《(毛詩)後箋》雲:‘鄭謂武王所制者,武王之作象舞,其時似但有舞耳。考古人制樂,聲容固宜兼備,然亦有徒歌徒舞者,《三百篇》皆可歌,不必皆有舞。則武王制象舞時,殆未必有詩。成王、周公乃作《維清》以為《象舞》之節,歌以奏之。’案胡氏説詩周公作,是矣。襄二十九年《左傳》,吳公子札觀周樂,見舞《象》箾《南》籥者,……此《象》謂舞,不謂詩也。《禮記·文王世子、明堂位、祭統、仲尼燕居》,皆言下管《象》,……此《象》謂詩,不謂舞也。制《象舞》在武王時,周公乃作《維清》,以節下管之樂,故《維清》亦名《象》。”
據以上所述可知,周公、周成王在祭祀周文王時,於宗廟裏表演《象舞》,演奏的樂歌就是這首《周頌·維清》。 [2]  [3]  [4]  [5] 

周頌·維清作品鑑賞

周頌·維清整體賞析

這是《詩經》中最簡短的篇章之一,文句雖簡單,但在《周頌》中地位卻較重要:它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通過模仿(所謂“象”)其外在的征戰姿態來表現其內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頌》之詩,稱揚文王多以文德,此詩讚美其武功,就顯得意義非同一般。
詩首句感嘆當時天下清平光明,無敗亂穢濁之政,次句道出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為文王有徵伐的良法。據《尚書大傳》等記載,文王七年五伐,擊破或消滅了邘、密須、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紂的枝黨,為武王克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對“文王之典”無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鄭箋解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討伐紂的枝黨(如崇國)以削弱其勢力。鄭説有《尚書中候》、《春秋繁露》等書證,“肇禋”即始創出師祭天之典,自確鑿無疑。《大雅·皇矣》敍文王伐崇,有“是類是禡”之句,“類”是出師前祭天,“禡”是在出徵之地祭天,與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證。最後兩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鄭箋);又以“用”字帶出用文王之法,暗應“文王之典”。“維周之禎”則與第一句“維清緝熙”首尾呼應,用虛字“維”引出讚歎感慨之辭,再次強調“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這樣的文字處理,未必是刻意為之,而在結構上自有迴環吞吐的天然妙趣。
這樣的一首古詩,因其內容感情距當代讀者的生活過於遙遠,在接受過程中要產生審美快感,是比較困難的,但通過上文的分析,當能使讀者對此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如果此詩的樂舞能夠復原,那麼,欣賞這一武舞,觀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師的舞蹈家表演攻戰之狀,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應是一大藝術享受。
清代有的學者(如李光地)將此詩與前二首(《周頌·清廟》和《周頌·維天之命》)聯繫起來,認為《清廟》是始祭文王時所歌,《維天之命》是祭而受福之詩,而這首《維清》祭畢送神的結束之作,認為三首同時而用,相連為義。 [2]  [3] 

周頌·維清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言所當清明而緝熙者,文王之典也。故自始祀至今有成,實維周之禎祥也。然此詩疑有闕文焉。”
清代戴震詩經補註》:“辭彌少而意旨極深遠。” [1]  [2]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2-153
  • 2.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48-649
  • 3.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831-832
  • 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45-746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501-502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