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摩寺

鎖定
維摩寺,在江蘇常熟虞山北部高處,常被輕雲籠罩,清曠幽絕。寺東園內有“望海樓”,登樓可遠眺長江。凌晨觀看日出氣勢磅礴,十分壯觀。“維摩旭日”也是“虞山十八景”之一。 [1] 
中文名
維摩寺
外文名
D the temple
地理位置
江蘇常熟虞山北部高處
門票價格
維摩山莊
發展歷史
維摩寺,位於虞山辛峯亭以西約1.5公里之箬帽峯,建於宋隆興元年(1163年)。初名石屋維摩庵,中有石井名“湧泉”。 1982年11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維摩山莊系在昔日維摩寺遺址所建而得名。地處虞山中部山巔的維摩寺,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維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澗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時,右丞相兼樞密使、邑人曾懷(字欽道)奏請為功德院,孝宗賜“顯親資福禪院”額。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維摩寺”。因寺院佈局坐西朝東,每當日出,層林盡染,景色絢麗。明嘉靖時貢生、邑人陳儒曾有“滿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楓畫可評”的詩句贊之。寺中有“望海樓”,又稱望江樓,迴廊曲折,頗具幽趣,昔時文人雅士常結伴夜宿於此,清晨登樓觀日出,雲蒸霞蔚,極其壯觀,向有“維摩旭日”美稱,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樓中昔懸有明清之際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聯:“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資重修寺宇,並於寺后辟建園林,營建泉池台榭。山門懸楹聯“大觀江海合,傑構宋梁餘”,原為曾懷撰書,清末由陸懋宗重書。清咸豐十年(1860年),因太平軍與清兵在虞山激戰,寺毀於戰火。清光緒時重建,屈氏後人亦助修望海樓等,並於樓內塑有屈成霖像,懸長聯曰:“鍾磐定山聲,昔有白雲投刺史;欞欄接海氣,遠持紅日照維摩”。1949年建國前後,乏人管理,寺院荒蕪,殿宇房屋逐漸破敗。
1982年,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建設委員會,將虞山風景名勝區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總體包括蘇州、無錫兩市與吳縣、常熟、吳江、無錫、宜興五縣)十個景區之一。同年3月,根據省太建委部署,由縣基建局組織編制虞山風景名勝區(1982--2000年)規劃,規劃中將維摩旭日景點列為規劃建設的景點之一。總體規劃經向縣長辦公會議和縣委、縣政府聯席會議彙報審定,並經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常委會審議通過,即上報省政府與省太建委。1982年12月,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4處,其中江蘇為太湖與南京鐘山兩處。次年,經省太建委辦公室會同我市市政府及市基建局研究確定先行建設“維摩旭日”景點,並確定利用維摩寺遺蹟興建維摩山莊,以改變該寺長期無人管理而荒廢的現狀,充分發揮其風景資源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