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拉內拉

鎖定
維拉內拉( villanella) ,意為鄉村歌曲,是一種起源於民間的歌曲體裁,成型於那不勒斯。15世紀至16世紀,維拉內拉流行於意大利,由農民和手藝人演唱 [1] 
維拉內拉通常為三聲部的主調織體,帶有舞蹈特點,運用分節形式;無伴奏演唱或用琉特琴伴奏 [1] 
中文名
維拉內拉
外文名
villanella
別    名
坎佐維拉內斯卡
代表人物
諾拉、費雷蒂、馬倫奇奧

維拉內拉早期發展

維拉內拉,也稱坎佐維拉內斯卡(canzone villanesca)或維拉內斯卡,其詞幹為“villa”,“鄉村”之意。該體裁是一種於30年代源自那不勒斯,也稱“那不勒斯歌曲” [2] 
坎佐維拉內斯卡是該體裁早些時候的稱謂,作形容詞,意為“鄉村風格的”,最早出現於1537年出版的一本名為“Canzoni villanesche alla napoletana”的三聲部匿名作品集。之後一本是1541年出版的諾拉的作品集“Canzoni Villanesche” [2] 

維拉內拉發展歷程

16世紀50年代,作為名詞的維拉內拉開始取代之前的維拉內斯卡,最早出現於羅馬出版的一本作品集的標題 [2] 
寫作維拉內拉的作曲家有諾拉(喬瓦尼·多梅尼科·德·喬瓦內·達,Nola,Giovanni Domenico de Giovane da)是最早運用這一體裁的作曲家;此外還有韋基(奧拉齊奧,Vecchi,Orazzio)、多納託(巴爾達薩雷,Donato,Baldassare),他們均為意大利作曲家 [1] 
諾拉所作的維拉內拉 諾拉所作的維拉內拉 [1]
16世紀末,以三聲部為主、織體簡單的維拉內拉繼續被廣泛創作 [2] 

維拉內拉主要分類

維拉內拉歌詞內容多樣,包括諷刺、戲謔、嬉戲、愛情等主題,相對弗羅托拉,其歌詞多修飾,更典雅,有時於一首歌曲中混用不同語言:依所使用方言、歌詞風格、社會功用等可氛圍不同類型,主要包括格雷蓋斯卡(gregchesca)、朱斯蒂尼亞納(giustiniana)、馬斯凱拉塔(mascherata)、莫雷斯卡(moresca)等。其中,格雷蓋斯卡屬三聲部歌曲,歌詞混用威尼斯語和希臘語;朱斯蒂尼亞納也是三聲部歌曲,篇幅短小,常嘲弄無能、口吃的威尼斯貴族;馬斯凱拉塔則用於化裝舞會和遊行;莫雷斯卡演唱者常扮成摩爾姑娘 [2] 

維拉內拉主要特點

簡單的和絃式織體
維拉內拉與弗羅托拉風格類似,是一種輕快的主調合唱曲,主要為貴族聽眾而作,音樂表現滑稽、幽默,常以短音符寫成,與牧歌的嚴肅音樂風格形成對照,許多是嘲諷鄉村生活及多愁善感的牧歌。維拉內拉字面上譯為“鄉村歌曲”或(“農民短歌”),但其僅有少許民間氣息,通常為三聲部,使用簡單的和絃式織體,主要旋律位於高聲部,具有吟誦性的主調特徵(且吟誦突出詩詞重音),此織體特徵一直到16世紀末依舊盛行 [2] 
維拉內拉為上層社會接受主要源自維拉爾特和拉索的創作。1544年,維拉內拉傳至威尼斯,威尼斯作曲家為其增加了第四聲部,將原位於高聲部的主要曲調移至男高聲部,從而擴大了維拉內拉的表現範圍,如維拉爾特四聲部的坎佐維拉內斯卡與諾拉的三聲部原作的比較 [2] 
諾拉與維拉爾特的對比 諾拉與維拉爾特的對比 [2]
16世紀後期,維拉內拉的聲部數量達到六個,代表作曲家有費雷蒂和馬倫奇奧 [2] 
平行進行之和聲特色
維拉內拉突出的音樂特徵是大量使用連續的平行三和絃,第三聲部在音區、風格上非常清楚常作為和聲低音。此外,三聲部的維拉內拉常使用平行五度 [2] 
維拉內拉中的平行五度可能緣自下述因素:1.平行五度易於普通歌手演唱,最初為使人聯想到“鄉村”風格;2.作曲家創作維拉內拉是對彼特拉克式嚴肅牧歌的故意“冒犯”,是對温文爾雅牧歌的嘲諷;3.可能是模仿隨意彈奏的樂器的音響效果。馬倫奇奧的婚慶牧歌“Scendidal Paradiso”體現了其如何“享受”此連續五度的音響效果,而蒙特威爾第也同樣以舞曲及鮮明節奏來強調五度。值得一提的是,除平行五度外維拉內拉還故意使用其它一些“粗野”的和聲以體現其不雅特色 [2] 
相對稱的音樂組織結構
維拉內拉是一種簡單、通俗的體裁,其詩歌形式類似一系列的短八行詩(strambotti)——西西里民謠,屬含十一個音節的短長格,但相鄰對句間有一疊歌,如abR、abR、abR、ccR,此詩歌特徵使音樂具有勻稱的結構。維拉內拉的音樂輕鬆、活撥,與牧歌的精緻形成鮮明對比,節奏規整、活躍,偶用一些舞蹈式的切分,使用短音符創作,終止式清晰,常在樂器(通常是琉特琴)伴奏下演唱 [2] 

維拉內拉代表人物

時間
作曲家
備註
喬瓦尼·托馬索·迪·馬尤
第一批代表性作曲家
1510/20-1597年
諾拉
第一批代表性作曲家
維拉爾特
後期主要作曲家
拉索
後期主要作曲家
約1530-1603年
巴爾達薩雷·多納託
意大利北方的代表性作曲家
1550-1622年
加斯托爾迪
意大利北方的代表性作曲家
代表人物主要參考資料來源 [2] 

維拉內拉體裁影響

巴塔維諾所作維洛塔 巴塔維諾所作維洛塔
維拉內拉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類似的變體歌曲,如維洛塔、維拉內斯卡和法國維拉內爾 [1] 
19世紀,維拉內拉或維拉內斯卡的稱呼有時用於具有農民舞曲特點的器樂曲,節拍多為6/8拍,柏遼茲、夏布裏埃、杜卡都寫有此類作品 [1] 
維洛塔
維洛塔(Vilota、Vilotta)是15世紀起源地民間的意大利歌曲——舞曲體裁,與維拉內拉有密切聯繫。最初是威尼斯的舞蹈歌曲,節奏與意大利舞曲薩爾塔累羅相接近。迭句通常用比較快的速度表演,有時會採用其他節拍。維洛塔的典型例子是《Dila da l’acquasta》,一般認為是弗·巴塔維諾所作,這是主調風格的四聲部歌曲,其中男高音聲部的旋律為類似復調的短片段 [1] 
此種維洛塔在意大利的牧歌發展中成為重要的環鏈。16世紀中葉,維洛塔從音樂實踐中消失,但是其術語卻保留了下來,主要用作意大利北部維拉內拉變體的稱呼 [1] 
法國維拉內爾
產生於16世紀的牧人生活,是根據維拉內爾體詩歌作的歌曲,通常帶有五段較短的詩節。其中亦運用迭句的形式。維拉內爾與意大利維拉內拉的區別主要在於歌詞的結構。非迭句形式的維拉內爾的例子是柏遼茲聲樂套曲《夏夜》(Op.7),這是為泰奧菲爾·戈蒂埃的詩譜的曲,其中第一首為《維拉內爾》 [1] 
參考資料
  • 1.    錢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12):153-156.
  • 2.    姚紅衞.論16世紀意大利牧歌的產生及主要風格流變-維拉內拉之體裁特徵[D].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