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希政府

鎖定
維希法國政府(法語:Régime de Vichy),正式名稱為法蘭西國政府(法語:État français),是二戰期間在德國攻入法國並迫使法國投降後,由德國佔領軍扶持法國政府要員組建的傀儡政府,存在於1940年7月到1945年間。因其實際首都在法國南部小城維希,而日後的法國政府又不認可該政府合法性,故稱之為維希法國、維希政權或簡稱維希。
維希政府在被德國國防軍佔領的法國北部領土(即佔領區)還保有一些權力;但是它主要統治包括維希在內的非佔領區,也就是自由區,約佔法國本土領土面積的五分之二。
中文名
維希政府
外文名
Régime de Vichy
簡    稱
維希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巴黎(法定)、維希(實際)
主要城市
里昂馬賽
國    歌
馬賽曲
國家代碼
FRA
官方語言
法語
貨    幣
法國法郎
時    區
UTC+1
政治體制
共和制
國家領袖
亨利·菲利浦·貝當
主要民族
法蘭西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阿爾薩斯人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面積
約 300000 km²(實際控制)
水域率
0.26%
國際域名縮寫
.fr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維希政府建立原因

貝當 貝當
法國戰役後,法國即將戰敗時,總理保羅·雷諾辭職,一戰英雄貝當繼任總理,向德國求和。
1940年6月22日,德法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1940年7月,法國國會在維希舉行富有爭議性的投票,授予貝當一切立法、司法、行政及外交權力,選舉他為元首。貝當政府改國號,實行法西斯獨裁,國會僅成為諮詢機構。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貝當與德國佔領當局合作,以換取軸心國不瓜分法國的承諾。維希當局協助抓捕猶太人和其它“不良分子”,有時,其軍隊也積極地與盟國對抗。最初,儘管新政府(即維希政府)支持納粹主義,但是其仍然贏得了很多法國民眾的支持,因為他們把支持納粹主義看作是保持法國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必要手段。
維希法國的合法性與貝當的領導權一直受到流亡的戴高樂將軍的挑戰,他宣稱自己是法國合法政府的代表。民意逐漸地轉向反對維希政府和德國佔領當局,抵抗運動也在蓬勃發展。
在1944年6月盟國攻入法國之後,戴高樂宣佈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在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都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維希政府首腦之一的賴伐爾戰後被處死刑,貝當原本也要求處死刑,但是貝當因其一戰戰功之故改判無期徒刑,而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維希政府戰敗求和

維希政府建立政權

維希政權在法國向德國投降之後,於1940年6月22日成立,因其行政中心在維希而得名。其法定首都仍為巴黎,貝當一直試圖在時機適宜的時候回遷。
維希法國“國徽” 維希法國“國徽”
停戰協定簽訂以後,德國佔領者憑藉刺刀維持佔領區的法西斯統治,建立“封鎖區”,各區之間的往來受到嚴格管理,與非佔領區的往來受嚴密限制,甚至連維希部長的往來也得有德軍當局的“通行證”;佔領當局解散了一切政黨、工會。7月4日,命令禁止聚集街頭、印刷和散發傳單、組織公共集會和一切示威,禁止收聽外國廣播,對共產黨人實行死刑;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大批猶太人被關押在德國集中營;1941年,實行了人質制度,凡殺死一個德國兵,要用50至300個法國居民抵償。
“自由區”名義上由貝當統治,實際上卻受到納粹德國的控制。法國投降後,1940年6月28日,貝當政府由波爾多遷到克勒蒙菲朗。然而,這個城市缺乏供政府各部使用的房屋。
於是,1940年7月1日又遷到温泉療養勝地維希。維希成為“自由區”的實際首都,史稱“維希政府”。貝當一夥十分厭惡議會民主制,認為議會應對這場失敗的“大災難”負責,有的人甚至説,戰敗比勝利更為有利,因為戰敗摧毀了一個“不光彩的議會制度”
1940年10月24日貝當元帥與希特勒進行了會面 1940年10月24日貝當元帥與希特勒進行了會面
1940年7月10日,在賴伐爾的建議下,舉行了參眾兩院的聯席會議,以569票對80票的絕對多數,通過了制憲法令,賦予貝當以全權起草新憲法。從7月11日起,貝當連續頒佈三個制憲法令。第一項法令宣佈貝當為“法蘭西國家”元首;第二項法令規定,在新議會組成之前,貝當擁有立法權,擁有任命一切軍政職位的大權和國家元首的全部權力;第三項法令規定,原來的參、眾兩院一律休會,聽候進一步的通知。兩天之內,共和國總統、總理被廢除,國會的活動被停止,一切行政、立法、司法大權集國家元首貝當身上,甚至連“共和國”一詞也被“法蘭西國”所代替。存在70年的第三共和國就此終結。

維希政府維希80人

維希80人是一羣在1940年7月10日投票反對解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並建立專制政體(後被稱為維希法國)的法國國會議員。
納粹德國在1940年5月14日侵入法國,巴黎一個月後淪陷。當時的法國總理保羅·雷諾不願向德國求和,在失去閣員的支持後辭職,因此總統阿爾貝·勒布倫任命貝當元帥接任總理一職。隨後,法國在1940年6月22日向德國求和。根據停戰協定,法國被分割為兩塊:北方的領土將被德國佔領,至於剩下的部分,將被一個定都於維希的由貝當領導的傀儡政府所統治。
貝當開始着手修改第三共和國的憲法。憲法修正案最終由1940年7月10日的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投票通過。依據憲法修正案,一個新的政體——維希法國隨之建立。這80位對憲法修正案投了反對票的眾議員和參議員被稱為“維希80人”(法語:"les quatre-vingts"),他們因他們勇敢的決定而成名。
此外,還有27位眾議員和參議員並沒有參加這次投票。他們在6月21日乘坐馬賽號輪船逃離法國本土,被稱為“馬賽號的缺席者”。他們被維希政府視為叛徒。
貝當政府一直依據那場投票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進行統治,而沒有制定一部新的憲法。直到戰爭末期,才制定了一部憲法草案,但是一直未予生效。在貝當政權被推翻後,自由法國認為貝當政府是非法的,並廢除了後者制定的絕大多數法案。

維希政府政權架構

維希法國實際控制區(藍色區域) 維希法國實際控制區(藍色區域)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崩潰之後,代之而起的是“元首”貝當的個人專政。貝當是在法國大潰敗的形勢下登台執政的,而且他又是凡爾登戰役的勝利者,在法國有很大威望。因此,貝當的個人專政,是維希政府的重要支柱。當時,維希政府的一切文件都是以君主政體的格式開始的:“本人,菲利普·貝當,以法國元帥,法蘭西國家元首名義宣佈,”這句話明顯地表明瞭貝當政權的個人性質。他為加強個人權力,實行了效忠宣誓制,從1941年1月至10月,一切軍政大小官員都分批實行宣誓,效忠貝當。
根據1940年7月12日頒佈的第四號制憲法令,賴伐爾成為貝當的第一繼承人。
維希法國發行的貨幣 維希法國發行的貨幣
維希政權於1940年10月11日發出了建立“新秩序”的文告,打着“民族革命”的旗號,宣稱他們的目的就是“保衞勞動、家庭和祖國”,以此代替了自由、平等和博愛。“民族革命”的主要內容是:解散一些企業家的組織,在所謂“反資本主義”基礎上成立管理經濟的各種委員會;提出“反托拉斯的鬥爭”、“消滅階級鬥爭”、“回到農業去”等蠱惑人心的口號;進行道德和精神上的革新,號召人們回到敬重上帝、祖國和家庭的觀念上去。所謂“民族革命”不過是欺騙輿論、掩蓋維希制度反動實質的騙局。
賴伐爾與一位黨衞隊將軍在一起 賴伐爾與一位黨衞隊將軍在一起
實際上,維希政府反映了法國財政寡頭和反動軍人集團的利益,尤其反映了與希特勒德國有密切聯繫的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許多大壟斷資本家直接參加了貝當政府,當了部長。如印度支那銀行總裁蓬杜埃為外交部長,冶金工業巨頭皮舍為工業部長,公共運輸公司經理布第埃為財政部長,等等。維希政權受到了“法蘭西行動”、天主教神職人員等極右派和右派的廣泛支持。
維希政權的一切政策措施,都是為維護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鞏固其反動的獨裁統治。政治上,消滅一切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停止從國民議會到地方市政局的選舉,解散了一切政黨,對共產黨人進行殘酷鎮壓,對猶太人進行瘋狂迫害;經濟政策上,解散了企業主聯合會,成立了各種組織委員會,由大壟斷資本家控制工業、商業各組織委員會的領導權;農業上,由大農業主領導“農民聯合會”,加緊對農民剝削;勞工政策上,解散一切工會組織,制定“勞動憲章”,把資本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統一於“勞資協會”的組織;在文化教育上,規定青年有義務在“勞動營”勞動,進行法西斯教育,併為德國提供勞動力。教會又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保護,成了維希政權的重要支柱之一。

維希政府軍事組織

維希政府空軍

維希空軍的戰機 維希空軍的戰機
1940年7月1日開始的停戰磋商中,法國以維持治安為理由向德國要求配置1060架作戰飛機和約3萬名空軍人員。但是德國方面只允諾了法國民航的繼續存在,並不同意法國空軍的重建。 [1] 
德國向法國提出了開放法國在卡薩布蘭卡附近的機場供德國空軍使用,以此為交換條件允許法國空軍的重建。對於法國來説,若真的踏出這一步協助德國的話,法國將無法回頭了。對此,法國政府也是有所顧忌的,為了不被捲入德國的戰爭,一度試圖努力地拒絕德國的建議。但是迫於德國的壓力,於8月5日接受了德國的條件,法國各空軍作戰部隊立刻被配備到了對付英國的各條戰線上。能夠自由自在,不受德國干涉地在北非展開軍事行動,對法國來説也許是掙回面子的好事。 [1] 

維希政府海軍

法國海軍為保住實力,所以追隨維希政府撤到了法國南部港口。由於德國忌憚法國海軍,生怕法國海軍投降英國,所以沒有過分為難法國海軍,讓其幫助維希法國維持在海外的龐大殖民地。
停泊在港口內的維希海軍 停泊在港口內的維希海軍
英國人對實力強勁的法國海軍非常忌憚,害怕德國獲得法國海軍力量。如果德國獲得了法國海軍,對於英國人而言,後果不堪設想,德國人登陸英國本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英國人文的不行乾脆來武的,很快制定了奪取和控制法國海軍主力的“弩炮計劃”。英國人向法國人發動了進攻,但卻遭到了法國海軍的激烈反抗,雙方在北非海岸的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軍港等地展開激戰。一場大戰打下來,雖然法國海軍遭到重創,但英國人也同樣傷亡慘重,雙方誰都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只有西印度羣島和停泊在英國港口的部分船隻解除了武裝,和英國達成了協議,投靠了自由法國。而法國本土海軍仍然負隅頑抗,絲毫不給英國人機會。
1942年,英軍試圖在北非登陸,遭到當地的法國艦隊攻擊,雙方均傷亡慘重。這時掌握維希法國軍事統治權的投機分子達爾朗決定和盟軍和解,趁機撈足政治資本。他命令北非法軍停止抵抗,並命令法國本土的法國艦隊前往北非接受英國人的收編。但法國本土艦隊對英國非常怨恨,不願意投靠英國人,也不願意讓德國得到法國海軍,所以法國本土艦隊拒絕達爾朗的命令,土倫港內的上百條戰艦悲壯自沉,世界第四的海軍就這樣煙消雲散。

維希政府民兵

1942年4月,由於貝當在鎮壓抵抗運動上與德國貌合神離,在希特勒的支持下,賣國賊賴伐爾出任維希政府總理,貝當成了徒有虛名的國家元首。賴伐爾掌權後,維安團加緊了向準軍事組織的變革。1943年1月5日,維安團改名為“法蘭西民兵”,由達納德掌握實際領導權。
加入法蘭西民兵的人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法國出生;非猶太籍人;沒參加其他秘密組織;自願加入原則。民兵組織採取了兩種組織方式,一種是常備軍,這些人全職參與軍事行動,成員的年齡在18~45之間;一種是後備軍,他們不是全職的,但有義務在緊急情況下入隊。
在民兵組織裏,混雜着理想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冒險分子和罪犯。他們大多數對空洞的政治理想不感興趣,他們能夠肯定的是,加入這個組織則可以獲得一份收入穩定的職業,以及一點配給的食物。
戰後,法國的歷史學家莫尼克·盧拉德對一部分倖存下來的民兵組織人員進行過統計,在165名人員當中,70%的人出身工廠工人和僱員,17%的人是無業遊民,6%的人是工匠、農民,還有其他一些社會各類人員。

維希政府“內戰”

法國地下抵抗組織人員 法國地下抵抗組織人員
與兩種陣營的暗戰相比,雙方的在軍事上更是發生了大規模衝突。
阿爾卑斯山的格里耶高地成了兩種勢力對壘極為尖鋭的地區。格里耶的地形便於開展遊擊行動,這裏有一大塊平地,可以在未來為盟軍傘降提供便利。格里耶高地活躍着500名游擊隊戰士,他們受SOE(二戰期間英國間諜機構特別行動處)領導,武器裝備精良,但主要是輕武器
一名維希法國的警察正在看守抵抗組織成員 一名維希法國的警察正在看守抵抗組織成員
1944年初,11名維希政府的警察被游擊隊抓住後處決,他們的屍體後來被找到,這件事情觸發了維希政權的怒火。
為了復仇,法蘭西民兵進攻格里耶高地,但很快受挫。他們便請來德國正規軍。
1944年3月,1200名法蘭西民兵,外加德國國防軍157預備師三個營、德國警察兩個營共4000人展開了對格里耶的大掃蕩。游擊隊的輕武器在強大的正規軍面前不堪一擊,155名游擊隊員犧牲,數百名遭到逮捕,整個游擊隊活動區被蕩平。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維科爾。維爾科爾是阿爾卑斯山旁的一個三角形地帶,丘巒起伏、樹木葱蘢。1942年開始,這裏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一個根據地。
1944年,這裏活躍着400人的游擊隊伍,隨着諾曼底登陸計劃的展開,有4000志願者加入游擊隊。
1944年7月3日,游擊隊宣告成立維科爾共和國。14日,游擊隊得到了盟軍空降傘兵的大量物資支持。但同時,德軍和法蘭西民兵展開了聯合清剿。經過3天抵抗,游擊隊下達了撤退的命令,許多抵抗者試圖藏身到濃密的森林裏。但德國人展開了大規模報復行動,750名抵抗運動者被殺死。
正因為法國內部的兩股勢力戰爭不斷,法國曆史學家後來乾脆把這段時期稱為“法國內戰”時期。

維希政府合作政策

維希法國時期的巴黎
維希法國時期的巴黎(16張)
同德國佔領者的合作,是維希政府的基本政策。
1940年10月24日,貝當和希特勒在盧瓦河畔蒙都瓦會談,確定了法德的“合作政策”。會談在賴伐爾、裏賓特洛甫陪同下進行,雙方起草了一份議定書,一致承認迅速擊敗英國是符合法國和軸心國的共同利益。希特勒向貝當提出,如法國參加對英戰爭,就可以在北非維持超出停戰協定規定的軍隊。保證法國擁有它在大戰開始時同等的殖民地。貝當答應在經濟上同德合作,並同意討論反英的聯合軍事行動。12月10日,在貝當的指示下,由賴伐爾簽訂了進攻西非的英國殖民地與拒絕承認維希政權的法殖民地計劃,由賴伐爾和德軍最高司令部共同執行。這一計劃遭到了一部分同殖民地、英美利益有密切關係的大資本家的反對。貝當於12月13日把賴伐爾免職,1941年2月,由海軍上將達爾朗代替。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維希政府斷絕同蘇聯的外交關係,批准建立“反布爾什維克軍團”,實行“強迫勞動”制,為德國提供勞動力,進一步加強了同德國佔領者的合作。
維希法國的警察正在檢查猶太人 維希法國的警察正在檢查猶太人
1942年4月,在德國的建議下,賴伐爾重新執政,成為維希政權內外政策的領導者。6月22日,賴伐爾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聲明,他説:“我衷心祝願德軍勝利,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勝利,此後布爾什維克主義就會到處氾濫。”維希政府的“合作”政策充分證明它不過是希特勒的傀儡,明顯暴露出它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本質。11月的火炬行動,整個法屬北非殖民地都被英美聯軍佔領,使維希法國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德國害怕法國南部成為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理想缺口,於是派遣部隊南下,佔領了全部的維繫控制區。意大利軍隊也向西控制了更多地方。至此,維希政府徹底名存實亡。
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宣告了維希政權和法蘭西民兵的末日到來。
8月末,法國很多地方已經解放。曾經遭到德國鐵蹄蹂躪的法國人在屈辱、害怕中迎來了復仇的時刻,他們瘋狂搜尋法蘭西民兵和各式賣國賊。法蘭西民兵和形形色色的法奸們不得不逃亡德國。許多人在路上遭到了抵抗組織的獵殺。在法國東南部的上薩瓦省的大波爾南市,一批企圖越境逃亡的法蘭西民兵成了甕中之鱉。96名士兵被送上軍事法庭,其中76人被宣判死刑。
那些逃往德國的“倖存者”們日子並不好過,納粹政府將這些曾經的盟友組成了流亡政府,駐地設在辛馬廷根城堡。來自於各個利益集團的法國賣國者們在新政府裏為了下一步如何行動整天吵吵嚷嚷。而對於那些身強力壯的法蘭西民兵來説,他們將要充當炮灰,成為第三帝國最後的殉葬品。
達納德逃亡德國後,又率領800名法蘭西民兵跑到了意大利。在戰鬥中,達納德被俘,1945年6月他被押解到了法國,10月被執行死刑。同月,賴伐爾也被處以死刑。而那個在里昂殘殺了7名猶太人的法蘭西民兵里昂分部頭子鮑爾·杜維耶,在1944年9月里昂解放時不知所終。兩年後,杜維耶在里昂以叛國罪被缺席審判死刑。數年後,他被人檢舉揭發落入法網,1949年4月,經過法庭的多次庭審,最終杜維耶以“反人類罪”被判處終身監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