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

鎖定
在新疆的各民族手工藝當中制花氈可以説是最普遍的,其制氈工藝歷史悠久。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羅布泊樓蘭遺址中出土文物中有約公元1世紀至3世紀時的氈帽,而在以後新疆出土的氈片、氈靴等更是不計其數。
中文名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
非遺級別
國家級
保護單位
柯坪縣文化館 [1] 
類    別
傳統技藝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製作種類

新疆花氈的製作種類有補花氈、印花氈、繡花氈、擀花氈四種。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
補花氈維吾爾族稱“西爾達克”,是生活在牧區的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至今使用最多的品種。它是用色布或色氈套剪,正反對補,虛實相映。紋樣多用羊角、樹枝、捲雲、水紋等樣式,圖案基調粗獷豪放,色彩對比強烈。
印花氈維吾爾語稱“巴斯瑪古麗克依克孜”。印製方法與土印花基布本相同。製作時先將素氈鋪平,打上線,根據需要,在不同的面積上鋪一層不同的底色,勾出邊線,多用黑色,也稱“黑色皮”,然後用不同的色料印出不同的紋樣圖案,紋樣細膩、豔麗,花色品種多。但此類花氈的圖案耐久性差,使用時氈子本身還好,花樣則早已面目全非,所以此類花氈不算怎樣流行。
繡花氈維吾爾語稱為“凱西坦克依克孜”,它是用彩色的絲線鎖盤針法將各種紋樣圖案對稱地繡在花氈上,製作精良,且費工費時。這種花氈主要鋪在客廳主位上,是舊時貴族用品之一,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田、墨玉、策勒、于田等地區最為流行。
擀花氈維吾爾語稱“坦力瑪特”。這種擀制的花氈製作過程費工,但牢固耐用,紋樣清晰,美觀大方。此類花氈一直在新疆廣為流傳。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程序

(一)彈毛。選定上好的羊毛,最好是當年的羔毛。仔細檢去雜髒的毛,將羊毛攤在乾淨的席簾上手工彈制三遍,使毛鬆軟,絨全部散開。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
(二)將事先染織好的較薄的彩氈,剪出所需要的形狀,在草簾上擺拼各類圖案紋樣。根據紋樣要求還要在圖案中間填充彈好的彩色羊毛,在四邊補不同的彩色羊毛做流梳紋。這是擀氈中最複雜的一項手工活,工匠不用圖紙完全憑經驗擺拼,有的工匠頭腦中有百餘種圖案,根據人們的要求拼擺並不斷有新花樣。彩圖擺好後,上面開始鋪彈好的羊毛,鋪羊毛要勻、要虛——這層毛實際是花氈的底色——鋪好毛後灑一遍熱水。
(三)將灑好水、鋪好毛和圖案的草簾捲起,綁好繩子捆緊,開始擀制。四至六人踏着節奏將卷好的氈簾用腳來回滾踏。約1小時解開草簾,取出初步成形的花氈。
(四)將拿出的花氈在鋪平的草簾上拽直拉平再灑一次熱水,使羊毛的角質完全溶解,然後經過滾動使其完全交織為一體。為了使花氈更平實,人們還將花氈胎坯捲成筒狀,幾個人在草簾上用雙肘再三滾擀,邊擀邊不斷的扯開、平拉,反覆多次直到匠人認可方罷。
(五)晾曬。把擀好的花氈扯平、拉正,晾曬在木杆上,但要防止曝曬。晾乾之後一件漂亮的花氈就做成了。
維吾爾花氈製作的圖案紋樣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主要是植物花卉提煉概括而成的圖案,一般沒有動物、人物出現。有阿不都瓦紋、阿娜古麗紋、牡丹紋、桑椹紋、塔吉紋、芝麻紋、團花紋、菊花紋、紅花紋、爪牙紋、窗格紋、梳子紋、巴達姆紋、薔薇紋、回形紋、雙回形紋等幾十個品種。

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柯坪縣文化館獲得“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