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加獎

鎖定
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是著名地理學家和北冰洋航道開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諾登舍爾德在1878至1880年間,率領“維加號”首次通過大西洋和太平洋東北部,完成環繞歐亞大陸的歷史性航行之後設立的。維加獎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分支, [1]  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傑出的地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教授。
中文名
維加獎
外文名
Vega Medal
創辦時間
1881年
設立者
阿道夫·艾瑞克·諾登舍爾德
頒發單位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

維加獎獲獎名單

維加獎著名得主

維加獎設立135年來共有65位獲獎者,其中有四次考察青藏高原以及周邊地區並寫出“從極地到極地”鉅著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有創造了“地理循環理論”的戴維斯(Davis),有創造了“阿爾斯冰期理論”的彭克(Penck),有證實了“米蘭科維奇理論”的英柏瑞(Imbrie),有“古海洋學之父”稱號的埃米利亞尼(Emiliani),有創造了“穩定同位素温度理論”的丹斯果(Dansgaard),以及開拓了山地冰芯氣候研究的湯姆森(Thompson)等著名科學家。

維加獎中國得主

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左二)與姚檀棟(右一) 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左二)與姚檀棟(右一)
2016年12月26日,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鑑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教授。 [2] 
在頒獎儀式上,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主席斯滕·哈格貝里宣讀了姚檀棟的獲獎成就。隨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姚檀棟頒發了維加獎獎章,並對他表示祝賀。哈格貝里介紹,維加獎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分支,均為每三年評選一次,姚檀棟獲得的是自然地理的維加獎章。 [1] 

維加獎獲獎得主

2023年4月21日,來自加拿大的約翰·斯莫爾獲得此獎。
約翰·斯莫爾(John Smol)加入了世界上最具冒險精神、功勳卓著的科學家行列。女王的教授,前加拿大環境變化研究主席,現在是探險家、海洋學家、地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精英團體的成員,被授予維加獎章。被稱為“地理學諾貝爾獎”的“維加獎”是由瑞典人類學與地理學會(SSAG)每2 ~ 3年頒發給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傑出地理學家或人類學家的獎項。4月21日,斯莫爾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手中領獎,他是該協會的主要贊助人。在宣佈今年的獲獎者時,SSAG將斯莫爾博士描述為“毫無疑問是古湖泊學領域最多產的科學家之一,當然也是北部湖泊系統領域最多產的科學家之一。”
副校長(研究)南希·羅斯説:“這是女王大學和加拿大值得驕傲的時刻。”“在長達40年的職業生涯中,斯莫爾博士繼續推進研究,改變我們理解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方式。織女星是對他不懈致力於研究和保護地球的傑出認可。” [3] 

維加獎中國獲獎

維加獎得主簡介

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姚檀棟頒獎 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姚檀棟頒獎
姚檀棟是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獲此殊榮的首位亞洲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 [2] 

維加獎科研成果

過去二十年中,姚檀棟領導的科研項目與美國、法國、德國、瑞士、荷蘭、冰島、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幾十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取得了重要科學發現。姚檀棟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冰芯記錄、冰川變化實地觀測、衞星遙感數據分析、模型模擬等不同方法的綜合集成研究發現,現在是過去2000年來最温暖的時段,當今的全球氣候變暖和印度季風與西風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縮及其區域差異的重要原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