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克多·格林尼亞

鎖定
維克多·格林尼亞,全稱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維克多·格林尼亞(法語:Francois Auguste Victor Grignard,1871年5月6日-1935年12月13日),法國化學家,因發明了格氏試劑與他的同事保羅·薩巴捷一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於1871年5月6日出生於法國瑟堡,1935年12月13日逝世於法國里昂,一生之中著有科學論文6000多篇,對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傳格林尼亞年輕時候是個浪蕩公子。
中文名
維克多·格林尼亞
外文名
Victor Grignard
出生日期
1871年5月6日
逝世日期
1935年12月13日
畢業院校
里昂大學
主要成就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出生地
法國瑟堡

維克多·格林尼亞生平概述

格林尼亞出身於一個造船師的家庭中。他早年曾在里昂攻讀數學,後來轉為化學,並於1910年在南希大學任教授。一戰中他曾參與過化學武器的研究,主要為光氣的製造和芥子氣的檢測。戰時他的“對手”則是德國化學家,另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裏茨·哈伯
格林尼亞最著名的科學貢獻是他發現了一種增長碳鏈的有機合成方法。這種方法被後人稱為“格林尼亞反應”,反應中用到的烴基鹵化鎂則被後人稱為“格氏試劑”。格氏反應分為兩步:
格氏試劑的合成::鹵代烴(簡式R-X,其中R代表烷基或芳基;X 是鹵素,通常為溴或碘)與金屬鎂在乙醚中反應,製得格氏試劑R-Mg-X.
羰基的進攻:反應的第二步,向格氏試劑中加入醛,酮或酯等羰基化合物。格氏試劑中的碳負離子羰基碳進行親核加成,生成的化合物為一個醇。
格氏反應是用有機小分子合成大分子的重要方法。如果選擇合適的起始反應物,格氏反應可以被用來合成很多不同的化合物。1912年,格林尼亞與他的同事法國化學家保羅·薩巴捷一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 

維克多·格林尼亞人物故事

功成名就
格林尼亞離家出走來到里昂,他本想入里昂大學就讀,但是他從來就沒有認真讀過書,中、小學的學業荒廢得太多了,這樣的基礎如何考得上大學呀,格林尼亞只好一切從頭開始。幸好有一個叫路易·波爾韋的教授很同情他的遭遇,願意幫助他補習功課。經過老教授的精心輔導和他自己的刻苦努力,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把耽誤的功課補習完了。 這樣,格林尼亞進入了里昂大學插班讀書。他深知得到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眼前只有一條路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發奮、發奮、再發奮。當時學校有機化學巴比爾看中了他的刻苦精神和才能,於是,格林尼亞在巴比爾教授的指導下,學習和從事研究工作。1901年由於格林尼亞發現了格氏試劑而被授予博士學位。
離家出走8年之後,格林尼亞實現了出走時留下的諾言。離開家鄉時,他是一個人人討厭的紈絝子弟,而他已成為傑出的化學家了。家鄉的父老為之歡呼,決定為他舉行慶祝大會,並曾邀請他回家鄉。但他不願出席這樣的大會,他無法原諒自己青少年時所做出的種種惡劣行為,無顏面對家鄉的父老鄉親。
191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鑑於格林尼亞發明了格氏試劑,對當時有機化學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決定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
當格林尼亞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心情難以平靜,他知道自己取得的成績是與老師巴比爾分不開的。是巴比爾老師把自己已經開創的課題交給格林尼亞去繼續研究,在巴比爾老師垢指導之下,格林尼亞發現了格氏試劑——一種金屬鎂與滷代烷乙醚溶液中反應生成的鎂的有機化合物——通常稱為烷基鹵化鎂。為此,格林尼亞上書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基金委員會,誠懇地請求把諾貝爾化學獎發給巴比爾老師,此時的格林尼亞不僅是一位勤奮好學、成果累累的學者,也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當格林尼亞獲獎的消息傳開之後,一天,他收到了一封賀信。信裏只有一句話:“我永遠敬愛你!”這是波多麗女伯爵寫給他的賀信。多少年來,格林尼亞始終牢記女伯爵對自己的教育和嚴厲訓斥。女伯爵當年的神情又浮現在他的腦海裏,假使沒有當年女伯爵的逆耳忠言,格林尼亞也不會有今天。她又寫信表示祝賀,一往深情,實在難得。格林尼亞永記女伯爵的“一罵”深情,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一個人犯錯誤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自尊,不知羞恥。波多麗女伯爵罵倒了一個紈絝子弟,罵出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維克多·格林尼亞發現格氏試劑

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他發現了金屬鎂與許多鹵代烴的醚溶液反應,生成了一類有機合成的中間體——有機金屬鎂化合物,即格氏試劑
有機金屬有機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烴基,X代表鹵素)。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鹵代烴RX與鎂在醚類溶液中反應制得。又稱格利雅試劑。格氏試劑廣泛用於有機合成中,從RMgX可以製得RH、R—COOH、R—CHO、R—CH2OH、R—OH、CROHRR′、CRR′O和RnM(n為金屬的化合價,M為其他金屬)。在合適的情況下,RMgX還能與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發生共軛的加成反應
格氏試劑 格氏試劑
格林尼亞製作格氏試劑的方法是:將鹵代烴(常用氯代烷或溴代烷)乙醚溶液緩緩加入被乙醚浸泡着的鎂屑中,加料速度應能維持乙醚微沸,直至鎂屑消失,即得格氏試劑。反應是放熱的,如果反應起動遲鈍,可加一小粒碘來啓動,一旦反應開始,乙醚發生沸騰後,乙醚的蒸氣足以排除系統內空氣的氧化作用,但不允許有水。格氏試劑易與空氣或水反應,故製得後應就近在容器中反應。反應的第二步,向格氏試劑中加入醛,酮或酯等羰基化合物。格氏試劑中的碳負離子羰基碳進行親核加成,生成的化合物為一個醇。氯乙烯和結合在烯碳上的氯不能在乙醚中與鎂反應,如用四氫呋喃代替乙醚,可製得氯化乙烯基鎂試劑。這種試劑有人稱為諾曼試劑。為了更好地啓動鎂與鹵代烴的反應,可用少量1,2-二溴乙烷代替碘,特別是乙醚中如有少量水時,二溴乙烷與鎂很快反應,生成溴化鎂乙烯,溴化鎂有去水乾燥作用,新鮮的鎂與給定的鹵代烴就可反應生成需要的格氏試劑
格氏試劑在醚的稀溶液中以單體形式存在,並與兩分子醚絡合,濃溶液中以二聚體存在。
191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鑑於格林尼亞發明了格氏試劑,對當時有機化學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決定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