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鎖定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約翰·施特勞斯作曲,1868年完成。樂曲描繪維也納郊區森林的景色。初夏的早晨,高枝啼鳥,林陰遍地,姑娘們在森林嬉戲、歌舞,恍若置身仙境。 [1] 
全曲由一個引子和五首圓舞曲組成(引子、F大調第一圓舞曲、降B大調第二圓舞曲,降E大調第三圓舞曲,降B大調第四圓舞曲、降E大調第五圓舞曲結尾。)後來又有人改編成管絃樂曲和混聲合唱。 [1] 
中文名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外文名
Tales from the Vienna Woods
創作時間
1868年
譜    曲
約翰·施特勞斯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有一片美麗的茂密的的森林,它離城市不遠,歷來吸引着千千萬萬的遊人。這片森林也是許多居住在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們的靈感。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獻給故鄉的讚歌。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絃樂隊裏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原文為Zither,是一種撥奏絃樂器)。
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
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圓號的旋律描繪了優美動人的風景,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鐘聲的響起,使音樂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後,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構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雅動人。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輕柔而華美,彷彿晨曦透過濃霧照進維也納森林,還伴隨着鳥兒們婉轉的鳴叫。
第一圓舞曲為F大調,描繪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們輕歌曼舞的場面。
第二圓舞曲為降B大調,由大提琴呈示出來。這段主旋律與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題幾乎完全相同,但節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極強。
第三圓舞曲為降E大調,三部曲式。描繪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圓舞曲在降B大調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輕快、流暢,旋律充滿跳躍性;後半部分活潑、優雅,伴奏部分引人入勝。
第五圓舞曲為降E大調,這一部分不僅活潑,而且節奏性非常強,使得整個樂曲達了最高潮。
樂曲的結尾部分很長,在這裏依次出現了第四圓舞曲、第一圓舞曲和第二圓舞曲的主題;之後,序奏時的“齊特爾琴”動人的旋律重新出現;終止部分採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
參考資料
  • 1.    志敏,國華 編.簡明音樂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第4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