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也納分離派

鎖定
分離派新藝術運動德國奧地利的稱呼,其中奧地利的部分稱為維也納分離派。1897年克里姆特在維也納創立。這是一個反對學院派的畫家集團,繪畫上追去高度裝飾性效果。發行期刊《狂飆》(Der Sturm)。除繪畫外,還包括實用藝術和建築。 [1] 
中文名
維也納分離派
外文名
Vienna Secession
成立時間
1897年

維也納分離派歷史沿革

1897年4月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批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聲稱要與傳統美學決裂而成立 的團體,自稱分離派。O.K.瓦格納是該組織的先驅和理論方面的代表人物。G.克里姆特擔任第一屆主席。J.M.奧爾布里希設計的維也納分離派展覽館,成為該組織的建築宣言和標誌。維也納分離派的口號是“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維也納分離派運動在繪畫、建築、工藝設計、招貼畫、插圖藝術等諸多領域均有體現。
1898年,維也納分離派展覽館建成,出版會刊《神聖之春》,舉辦首次分離派畫展。1900年,出版設計期刊《室內》,進入興盛期。1902年,J・霍夫曼策劃的致敬貝多芬的第14次分離派展覽尤為著名,M.克林格爾創作了貝多芬雕像,克里姆特繪製了長達34米的貝多芬雕像裝飾壁畫。1903年霍夫曼在銀行家的幫助下創立維也納工坊,與K.莫謝擔任藝術指導,並得到C.R.麥金託什的指導。工藝坊主要採用精練的幾何形式設計生產各種傢俱、金屬製品和裝飾品,與傳統裝飾差異明顯。1918年之後,隨着瓦格納和幾位重要領導人物的先後離世,維也納分離派逐漸分化和衰落。

維也納分離派風格特徵

維也納分離派追求表現功能的實用性和合理性,既強調在風格上發揚個性,又努力探索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力圖創造出一種新的樣式。在設計方面,表現出與當時在歐美各國盛行的新藝術運動相一致的時代特徵,但其反對新藝術運動對植物紋樣的過度使用,注重功能性,加入了新藝術運動風格中較少見的幾何形,特別是正方形和矩形相結合的造型與裝飾設計,並注重產品的功能所引發的現代思潮與現代藝術的結合。維也納分離派的根本精神在於反對傳統規範藝術,主張與現代文化、現代生活的接觸和融合,與新藝術運動所追求的自然主義有機形態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又獨具特色。 維也納分離派體現出歐洲設計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渡風格,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藝術的高潮之一,其藝術主張和藝術風格展示出當時的歐洲設計從擺脱傳統向現代的過渡,影響極為深遠。 [6] 

維也納分離派代表人物

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人物有瓦格納(Otto Wagnar)、克里姆特席勒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莫謝(Koloman Moser)、約瑟夫·奧爾布里希、M.柯茲威爾(Max Kurzweil)、O.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等。

維也納分離派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吻》 《吻》
生於鮑姆加滕,卒於維也納。為青年風格和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人物。曾就學於維也納奧地利博物館的藝術和工藝學校,受到H.馬卡爾特學院派象徵性裝飾歷史畫的影響。1890年加入維也納美術家協會。19世紀90年代前期,吸收埃及壁畫、希臘陶繪、中世紀金地板畫、拜佔廷鑲嵌畫諸要素,將強調輪廊線的、肢體的古典主義表現方式和服裝的鑲嵌畫風格的平面裝飾手法結合起來,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樣式,如《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維也納美術家協會,與同道創立維也納分離派,成為社團的 第一位主席和早期代表畫家,作品中的象徵性和裝飾性日益增強。1902年創作的《貝多芬飾帶》是為第14屆分離派畫展中的克林格的貝多芬雕像展所作的裝飾。在此期間,他還為維也納大學大廳的天花板做 裝飾設計,有“哲學”“醫學”“法學”等。這些作品採用了幾何形的構圖,色彩具有強烈的裝飾功能,並含有性愛的內容,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評。1907年以後,與E.席勒結為至交。他的代表作有《女人的三個階段》(1905,羅馬國家現代藝術館藏)、《吻》(1907〜1908,維也納國立奧地利美術館藏)。他的點彩風景畫和描繪裸婦的素描也很出名。 他打破傳統的繪畫形式,以金屬般絢麗輝煌的色彩和一維平面效果,運用富有象徵意義的形式語言,表現出強烈的華麗風格與工藝化的精美,人體扭曲變形,色彩和諧,達到一種略帶頹廢和矯揉造作的美感, 呈現強烈的裝飾性。 [2] 
《埃赫特男爵夫人》 《埃赫特男爵夫人》
《女人的三個階段》 《女人的三個階段》

維也納分離派奧托·瓦格納

奧地利郵政儲蓄銀行 奧地利郵政儲蓄銀行
瓦格納(Otto Wagner. 1841-1918)是奧地利著名的建築師。他在1899年時加入維也納分離派.一直以這種新風格進行沒計.同時帶有明顯的新古典主義色彩。瓦格納的代表作奧地利郵政儲蓄銀行(Osterreichische Postsparkasse),是一個“總體藝術”式的項目,其特別設計的鋁質固定件、其他建築配套設施及室內的曲木傢俱等,帶有強烈的功能主義美感。這個新建築項目內部呈拱形的玻璃天頂,以及外部直線條的立面.展示出超越時代、令人讚歎的革新性,即便在今天,它的採光和通風都堪稱卓越,體現着瓦格納的沒計信條:“唯有實用才是美。” 他認為,設計應該做到“最方便、最簡潔”,“任何設計如果不考慮這些特徵.都是沒有價值的;任何怍品如果不能遵循這些準則。都是失敗的”瓦格納在維也納美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ianste)任教,他明確主張的商業風格(nutzstil)和實用主義原則,去除一切形式的表面裝飾,影響了他年輕一代的學生。瓦格納的設計方法是反歷史主義的,他歸納自己的設計理念是“所有現代形式都必須符合時代的新需求”這深刻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追求客觀設計方法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和設計師。 [3] 

維也納分離派約瑟夫·霍夫曼

約瑟夫·霍夫曼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今屬捷克),卒於奧地利維也納。1887年開始在布爾諾高級工藝學校學習,之後在德國維茨堡的軍事規劃局工作,後來又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今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學習。1895年遊歷意大利後回到維也納,進入H.瓦格納的設計事務所工作。1897年,與J.M.奧爾布里希、G.克里姆特等人創建維也納分離派。次年,參加維也納分離派的第一次展覽,並設計了其中的主要展廳。1899年,與奧爾布里希等人一同組織定期舉辦的學術沙龍,同年被任命為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建築設計教授。1905年,因藝術觀念上的分歧,離開維也納分離派。之後,與K.莫澤建立了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工坊設計了許多作品,其中的椅子、燈具、眼鏡等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工坊一直持續到1932年。1906年,在維也納郊區設計了自己的第一個代表性作品——普克斯多特療養院。這個設計 遠離了傳統藝術和工藝,是抽象設計的進步。後受金融家A.斯托克萊的委託,為當地的金融家設計住宅,代表作品有斯托克萊宅邸。斯托克萊公館是維也納分離派運動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14年,參加德意志製造聯盟展覽。1925年,參加巴黎藝術設計展覽會。1930年,參加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世界博覽會。1941年,從維也納美術學院退休。霍夫曼一生在建築設計、傢俱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均有 成就。其他代表作品還有為普克斯多特療養院設計的“座椅”。
斯托克萊公館 斯托克萊公館
霍夫曼是19世紀末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為機械化大生產與優秀設計的結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倡新藝術運動中無意義的裝飾,主張幾何造型、功能與審美相結合,強調設計的總體性,設計作品體現出超於時代的現代感。此外,他還首創了黑白方格的設計手法。 [4] 

維也納分離派埃貢·席勒

埃貢•席勒(Egon Shiele, 1890—1918)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表現力。他曾經在維也納美術學院學習,參加過克里姆特組織的維也納分離派畫展。受到凡·高、蒙克等藝術家的影響。他把克里姆特的色情變得更有挑釁性和悲劇性。像其他許多表現主義藝術家一樣,席勒敏鋭地預感到歐洲即將到來的災難。對他來説,生活就是面對死亡地活着。他坦白地描繪性和難以滿足的情慾,表現與性相關的痛苦,用誇張、變形的方法表現人們生理和心理上所受的折磨。
席勒1910年裸體自畫像 席勒1910年裸體自畫像
在1910年的裸體自畫像中,席勒表現自己痛苦呻吟的樣子。這是一幅沒有背景的裸體自畫像。他的身體瘦弱畸形,姿態古怪地扭曲着,顯示出疼痛而又無力的模樣。與古典的男性裸體畫的英雄主義姿態正相反,席勒以聖經畫中基督教徒受難的模式表現出現實生活中的痛苦。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