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格·別林斯基

鎖定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者,十九世紀上半期的革命民主主義文學批評家。他倡導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學派”(批判現實主義派別),使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俄國文學的主導傾向,促進了文學同解放運動更緊密的結合。
中文名
維·格·別林斯基
國    籍
俄羅斯
出生日期
1811年6月11日
逝世日期
1848年6月7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職    業
文學批評家
代表作品
《亞歷山大.普希金作品集》

維·格·別林斯基簡介

維·格·別林斯基(1811一1848年)他的重要文學評論文章有《給果戈理的一封信》、《論普希金的作品》、《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等。

維·格·別林斯基生平

俄國文學批評家哲學家、政論家。1811年6月11日出生於斯韋阿博爾格城。父親曾任軍醫。182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學習,組織過進步學生文學團體。1832年被校方開除,理由是他長期患病、荒廢學業和“才能低劣”,而真正的原因則是他在1830年底寫的劇本《德米特里·卡里寧》有強烈的反農奴制傾向。1833年起為《望遠鏡》雜誌及其增刊《雜談報》撰稿,並參與編輯,開始文學評論活動。1834年發表著名的第一篇長篇論文《文學的幻想》。1838年起主持《莫斯科觀察家》雜誌。次年雜誌停辦,他遷居彼得堡,負責《祖國紀事》雜誌文學評論欄。在這段時間內,他發表了大量文章,從長篇論文到小書評,對當時俄國文化藝術各個領域的一切新現象幾乎都作出了反應。1847年他轉到涅克拉索夫主辦的《現代人》雜誌,團結文學界進步力量,使這家雜誌成為當時俄國最先進的思想陣地。他一生貧困,積勞成疾。1847年赴國外治病,寫了著名的《給果戈理的一封信》。同年秋天返回彼得堡,繼續評論工作,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和迫害。1848年6月7日在彼得堡病逝。

維·格·別林斯基思想理念

別林斯基是在俄國解放運動中“完全代替貴族的平民知識分子的先驅”(列寧),在思想上經歷了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由啓蒙主義到革命民主主義的轉變過程。30年代參加斯坦凱維奇領導的小組,隨後結識巴枯寧,研究西歐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受謝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是“絕對理念”的體現。1837至1838年,由於自己的抽象理想“絲毫不能應用於生活”而感到絕望,從保守方面接受黑格爾“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現實的”的命題,錯誤地認為專制農奴制度是現實的,也就是合理的,一度與現實妥協〔見《鮑羅金諾週年紀念》(1839)、《閔采爾,歌德的評論家》(1840)、《智慧的痛苦》(1840)等文〕,受到赫爾岑等人的批評。40年代初,在逐漸興起的農民解放運動的影響下,克服了思想上的迷誤,堅定地站到否定專制農奴制度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來。他也曾醉心於空想社會主義,但很快意識到不可能通過和平道路來改造社會。在對俄國前途的估計上,他反對把俄國宗法制度理想化的斯拉夫派,也不同意西歐派盲目崇拜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見解,認為民主革命運動必然會導向一個沒有人剝削人的新社會。同時,在哲學思想上也開始擺脱黑格爾唯心主義影響,肯定思維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認為“精神的東西不是別的,只是生理的東西的活動”,主張“把科學從先驗論和神學的怪影中解放出來”。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同時,發揮了辯證法的思想,認為有運動才有生命,而發展變化的源泉在於新舊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但是在對人類歷史的看法上沒有徹底擺脱唯心主義的束縛,認為社會的發展是取決於啓蒙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傳播,往往用抽象的人性論的觀點來看待社會現象和文藝現象。

維·格·別林斯基歷史成就

別林斯基是俄國現實主義美學和文藝批評的奠基人,畢生以文藝批評活動反對沙皇農奴制度。在美學觀點方面,30年代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影響,認為“藝術是宇宙的偉大理念在它的無數多樣的現象中的表現”,片面強調藝術的客觀性和無目的性。40年代中期開始從唯物主義觀點論述藝術與現實的關係,斷言“一切藝術的內容都是現實”,“生活永遠高於藝術”,但藝術並不機械模仿生活,而是“現實的創造性的再現”;強調藝術的社會教育作用,認為“剝奪藝術為社會利益服務的權利”“是貶低藝術”,會“使藝術失掉它的活力,失掉思想,變成閒人玩樂的對象和消遣的玩物”。與此同時,他又指出“藝術首先必須是藝術,然後才能成為某一時代社會精神和傾向的表現”藝術與科學的區別不在內容,而在“處理特定內容時所用的方法”,“哲學家以三段論法説話,詩人則以形象和圖畫説話,然而他們説的都是同一件事”。在《藝術的觀念》(1841)、《詩的分類和分科》(1841)和《關於批評的講話》(1842)等文章中,闡述了藝術創作和文學批評的一般規律和特徵,首次提出藝術是“寓於形象的思維”的著名論斷,認為在藝術中創造性的想象“起着最積極和主導的作用”,而在科學中,“則是理智和思考力”他以藝術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不同關係作為區分藝術種類(敍事、抒情、戲劇)的基本原則,斷言文學是藝術的最高形式,而中長篇小説則是最適合於反映錯綜複雜的現代生活的文學體裁。在近代美學中,他明確地認為“典型化是創作的一條基本法則,沒有典型化,就沒有創作”。要求人物的塑造“既表現一整個特殊範疇的人,又是一個完整的有個性的人”。主張“內容與形式的生動的有機的結合”,要求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既反對只重形式的“純藝術”,也反對抽象説教的教誨詩。後期強調創作中主觀和客觀因素的統一,提出“激情”説,認為作品的思想傾向不應該是抽象的教條,而應該是“活的熱情或情致”,“如果一件藝術作品只是為描寫生活而描寫生活,而沒有任何由主導的時代精神所激發的巨大熱情……那麼它就是一件沒有生命的藝術品”。
在文學史觀和文學評論方面,別林斯基着重探索總結俄國文學發展的道路,系統論述俄國文學中現實主義的形成過程,把美學理論同文學批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文學的幻想》一文中,系統地考察了俄國文學從18世紀的古典主義、感傷主義到19世紀初期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歷程,認為這是俄國文學逐步擺脱對西歐文學的模仿、形成自己的“民族獨創性”的過程。強調真正的民族性不在於對民族習俗、地方色彩的摹擬,而在於“為某一民族所特有的思想和感情方式”,在於“對俄國生活場景的忠實描繪”,從而確立了文學的民族性與現實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繫。《論俄國中篇小説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説》(1835)初步提出了現實主義理論。他認為文學自古以來就分為“理想的詩”和“現實的詩”兩大類,而“現實的詩”由於“在全部赤裸裸的真實中再現生活”,因而“更符合我們時代精神的需要”。他肯定果戈理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吸取詩意,用對生活的忠實描繪來震撼心靈”的創作傾向,也就是説代表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方向。這一時期,俄國文學經歷了由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過渡,別林斯基第一個從理論上論證了這一過程的必然性。
40年代,他的文學批評活動進入成熟時期,密切結合現實鬥爭的需要,對文學現象的概括、分析更為廣泛,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主要著作《亞歷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分為11章,以對普希金創作的精闢分析為中心,系統論述了俄國文學從羅蒙諾索夫到普希金的發展過程,確認普希金在俄國文學中承先啓後的歷史地位,認為在詩人創作中匯合了俄國文學的兩個基本潮流:理想的詩和嘲諷的詩,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開拓了真正民族的真實的文學;揭示以普希金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深刻社會歷史原因,認為普希金“不單是一個詩人,而且首先是甦醒了的社會自覺的代表”他的創作反映了1812年衞國戰爭和十二月黨人起義所激發的民族意識和社會意識的覺醒;肯定《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和高度人民性的作品”;同時也指出了詩人在思想上“平民與貴族的傾向奇怪地結合在一起”的侷限性。從1840年起,他每年都發表對俄國文學現狀的綜合評論,全面總結和評述當年文學創作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起了指導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作用。《1846年俄國文學一瞥》(1847)和《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1848)等,論述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的形成過程及其特徵,從理論上論證並捍衞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方向;肯定“自然派在今天站在俄國文學的最前哨”,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諷刺文學,並直接繼承和發展了普希金所奠定的“現實的詩歌”的傳統;斷言果戈理的功績在於“完全使藝術面向現實”,着重“描寫普通人”,促進了俄國文學的民主化和現實主義的深化;他進一步區分文學的民族性與人民性的概念,認為人民性不僅要求忠實地再現生活,而且要求批判農奴制現實,表現人民的覺醒。他還在《乞乞科夫的經歷或死魂靈》(1842)和《答〈莫斯科人〉》(1847)等文中有力地批駁了斯拉夫派和自由派對果戈理及“自然派”的攻擊和污衊,指出《死魂靈》等作品“無情地揭開現實的外衣”的暴露傾向,“既是真實的,又是愛國主義的”;強調農民也是人,理應在文學中佔有一席地位。他對新起的“自然派”作家赫爾岑、屠格涅夫、岡察洛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創作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精確的評價,指出他們對俄國黑暗現實的無情揭露和對普通人充滿同情的描寫,促進了俄國人民的覺醒,發展和加深了批判現實主義傾向。《給果戈理的一封信》提出了俄國革命民主派的戰鬥綱領,是他一生革命文學活動的總結。信中批駁了果戈理《與友人書簡選》的錯誤觀點,指出俄國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廢除農奴制度,推進文明和啓蒙,在人民中間喚醒“人類尊嚴感”;強調在當時沙皇統治的俄國,“只有文學能表現生命和進步的運動”,作家的神聖職責乃是成為人民自學和社會進步的喉舌。這封信在當時俄國進步知識界秘密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列寧稱它是“一篇沒有經過審查的民主出版界的優秀作品”。別林斯基的文學批評以高度的原則性、敏鋭的洞察力和細緻精確的藝術分析見長,把政治激情和哲理思考科學分析和富於詩意的想象力融為一體,在俄國和世界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別林斯基的文學遺產十分豐富十月革命前後,除多次編輯出版了別林斯基的全集和文集外,並開展對他的文學理論遺產的研究。普列漢諾夫首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聯學者尼·列·勃羅茨基、阿·拉夫列茨基、帕·伊·列別捷夫—波梁斯基、維·斯·涅恰耶娃、尤·格·奧克斯曼、鮑·布爾索夫等各自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別林斯基的著作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介紹到中國,50年代初出版了《別林斯基選集》兩卷本。近年來正在陸續出版《別林斯基選集》 6卷本。

維·格·別林斯基名言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愛情需要合理的內容,正像熊熊烈火要油來維持一樣;愛情是兩個相似的天性在無限感覺中的和諧的交融。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頭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相互要求一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
●種種痛苦的經驗證明,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淵博的學識同公正和正義不是一回事。
●只有勞動才能使人變得幸福,使他的心靈變得開朗、和諧、心滿意足。
●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穫而被估價的;才能也是土地,不過它生產的不是糧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話,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鹽池,那上面連小草也長不出來的。
●不好的書告訴你錯誤的概念,使無知者變得更無知。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需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
● 如果我們生活的全部目的僅在於你們個人的幸福,而我們個人的幸福又僅在於一個愛情,那麼生活就會變成一片遍荒塋枯冢和破碎心靈的真正陰暗的荒原,變成一座可怕的地獄,……
●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閲讀的書,比不閲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必須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閲讀的書,比不閲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學生如果把先生當作一個範本,而不是一個敵手,他就永遠不能青出於藍。
●我學習了一生,現在我還在學習,而將來,只要我還有精力,我還要學習下去。
●作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應該成為時代的青年,每個青年具有新的思想,準備更替舊的思想。這也是人類進步和人類進程的條件。
●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我不能不熱愛祖國,但是這種愛不應當消極地滿足於現狀,而應當是生氣勃勃地希望改進現狀,並儘自己力量來促進這一點。
●創造人的是自然界,啓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
●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時期比任何時期最強盛美好。因此,千萬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永遠。
●幸福,假如它只是屬於我,成千上萬人當中的一個人的財產,那就快從我這兒滾開吧!
●不能不熱愛祖國……但是這種愛不應該消極地滿足於現狀,而應該是生氣勃勃地希望改進現狀,……並儘自己的力量來促進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