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綠鸚嘴鵯

鎖定
綠鸚嘴鵯俗稱青冠雀、綠孬、黃爪鳥、白環鸚嘴鵯等,是雀形目鵯科鸚嘴鵯屬鳥類。 [5]  體長約20釐米,體重約45克;嘴短厚,呈灰黃色;上嘴向下彎曲似鸚鵡嘴,額基部為石板灰色;上體為暗橄欖綠色,喉及頭側呈黑褐色;上胸有一半圓形白環,繞到頸的兩側,上胸和體側呈橄欖綠色,腹部為黃綠色;尾羽橄欖黃色,有一黑褐色寬端;尾下覆羽鮮黃色,腳褐色。 [6]  因體羽多呈綠色,嘴形短似鸚鵡,故名。 [7] 
綠鸚嘴鵯分佈於中國河南、陝西、甘肅和長江流域以南的華南大陸,西抵四川、雲南、東至沿海各地區,常棲息於平原、山地的樹林、灌叢中,在山間河谷的樹叢中也很常見。喜集羣,有時也成對或單獨活動。善鳴叫,鳴聲婉轉。綠鸚嘴鵯屬雜食性鳥類,以植物的種子、草籽、野果、花芽、葉芽等為食,動物性食物有昆蟲及其它小型動物等。每年5-6月開始繁殖,巢築在樹叢的枝條上,每窩產卵2-4枚,最多可產6枚,孵卵期約12-14天。 [8] 
綠鸚嘴鵯的食物以植物性物質為主,又多為野生種類,與人類的經濟關係不大;但也兼食部分的農林害蟲,有一定益處。 [9]  綠鸚嘴鵯形態特殊,鳴聲婉轉似笛,是籠鳥中的珍品之一。 [10] 
別    名
藍頭公
青冠
中文學名
綠鸚嘴鵯
動物界
雀形目
鵯科
鸚嘴鵯屬
分佈區域
我國華中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廣大地區
體    長
約20釐米
體    重
約 45 g

綠鸚嘴鵯形態特徵

綠鸚嘴鵯體長約20釐米,體重約45克。嘴短厚,呈灰黃色,上嘴向下彎曲似鸚鵡嘴,額基部為石板灰色。上體為暗橄欖綠色,喉及頭側呈黑褐色,上胸有一半圓形白環,繞到頸的兩側,上胸和體側呈橄欖綠色,腹部為黃綠色。尾羽橄欖黃色,有一黑褐色寬端.尾下覆羽鮮黃色。腳褐色 [1] 

綠鸚嘴鵯種羣分佈

主要分佈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四川、雲南,北達甘肅、陝西及河南等省的南部。
全省丘陵、山地均有分佈。標本採自杭州、富陽、臨安、桐廬、德清、定海、寧海、金華、衢州、開化、天台、泰順、麗水、景寧、遂昌、龍泉等。國內分佈於河南、陝西、甘肅和長江流域以南的華南大陸,西抵四川、雲南、東至沿海各省 [2] 

綠鸚嘴鵯生活習性

綠鸚嘴鵯常棲息於平原、山地的樹林、灌叢中.在山間河谷的樹叢中也很常見。喜集羣,有時也成對或單獨活動。善嗚叫,嗚聲婉轉。屬雜食性鳥類,以植物的種子、草籽、野果、花芽、葉芽等為食,動物性食物有昆蟲及其它小型動物等。

綠鸚嘴鵯生長繁殖

綠鸚嘴鵯每年5-6月開始繁殖。巢築在樹叢的枝條上,由樹枝、草莖等組成,高約11釐米,深約4釐米。每窩產卵2-4枚,最多可產6枚。卵灰白色或淺黃色,雜以紅褐色或淺灰紫色斑點。孵卵期約12-14天。該鳥人工繁殖較難,有待於專業和業餘鳥類工作者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3]  。卵淺棕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被有大小不一的紅褐色和淡紫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25-26mm × 18-19mm。

綠鸚嘴鵯飼養方法

綠鸚嘴鵯又名青冠、黃爪烏、青翠鳥、綠孬。綠鸚嘴鵯羽色雖不十分華麗,但色澤深濃。清脆響亮的鳴聲只有雄鳥才有。此鳥分佈在我國的南部。它生活在較温暖地區的山地或平原地帶,常小羣活動。食物主要以植物為主.如種子、果實、嫩芽等。每年繁殖二次,飼養綠鸚嘴鵯不困難。飼料以蛋米為主,輔以青菜、瓜果,如能經常喂些小蟲則更好。定期給其水浴。冬季注意保暖並減少水浴 [4] 

綠鸚嘴鵯其他種類

綠鸚嘴鵯慄背短腳鵯

慄背短腳鵯屬雀形目,鵯科,主要分佈於我國南方各省區。
形態:頭頂、羽冠暗慄近黑,Hypsipetes flavala canipen
顏色:額、頭側、頸側、上體以至腰部羽毛均栗色,尾上覆羽暗褐色。頦褐黑色,胸和兩脅淡灰色,下體其餘部分灰白色。眼褐色,嘴黑色,腳深褐色。
生態:常棲於高山茂林中,成大羣在樹冠間活動。鳴聲多變而洪亮,往往雜有特別尖鋭的音調。
繁殖:4-5月間繁殖。巢以苔蘚構成,呈杯狀,懸於樹間。每窩產卵3-4枚。卵粉紅色,而雜以洋紅色斑點。

綠鸚嘴鵯黑鵯

黑鵯亦稱“白頭黑鵯”。屬雀“ Weenk”,如貓叫一般。形目,鵯科。廣泛分佈於我國長江地區。
形態:頭、頸白色,其餘羽毛色的斑點或條紋。均為黑色,翕部羽緣具有暗藍色。
繁殖:繁殖通常在4-7月,以南廣大地區。它的亞種分化很間,每窩產卵3-5枚。卵白色而多帶粉紅,並具有淡紫、紫紅和紅褐色斑點。
生態:平時棲於高山喬木林不十分冷的天氣,常在樹冠上活動,罕有落至下浴。冬季要注意保温,晚上罩上籠枝間。冬季成大羣向山麓或平原衣。冬季日照短的地區,補充光照1-2小時,傍晚要適遷徙。性雜食,主要以果實和昆蟲當食物。叫聲洪亮,鳴聲似利它的健康。

綠鸚嘴鵯黃臀鵯

黃臀鵯屬雀形目,鵯科。該鳥見於甘肅、陝西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黃臀鵯鳴聲悦耳,是著名的籠養鳴禽。
形態:額、眼先、頭、頰和顴紋黑色,下嘴基部有一個深紅色小斑,上體土褐色,翅和尾羽暗褐色,翼羽的外緣赭褐色,尾羽的先端有時略呈白色,頦和喉純白色,胸有淺褐色橫帶,胸的其餘部分和腹均白色而帶黃,兩脅淺褐,尾下覆羽呈鮮明的淺黃色。眼褐色,嘴黑色,腳黑褐色。
生態:該鳥棲息在山地、丘陵灌叢和人工林中。食物為漿果和昆蟲等。
繁殖:該鳥的巢與紅耳鵯相似,營巢於竹叢或灌叢中,距地面不高。每窩產卵3-4枚。其它習性與紅耳鵯相同。
參考資料
  • 1.    徐先玲主編,新版養鳥指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2.12,第27頁
  • 2.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動物志 鳥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287頁
  • 3.    施澤榮主編,中國籠鳥,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02,第238頁
  • 4.    吳強主編,靚鳥籠鳥養殖與調教,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06月第1版,第58頁
  • 5.    袁德松等編著,益鳥保護與招引,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08,第56頁
  • 6.    綠鸚嘴鵯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30]
  • 7.    峨眉山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峨眉山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第157頁
  • 8.    綠鸚嘴鵯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30]
  • 9.    四川資源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四川資源動物志,第3卷 鳥類,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08,第184頁
  • 10.    施澤榮主編,中國籠鳥,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02,第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