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綠錦蛇

鎖定
綠錦蛇又叫灰腹綠錦蛇,是有鱗目遊蛇科 [3]  錦蛇屬動物。 [4]  綠錦蛇體較大,最大者體長可達1100餘毫米;吻鱗寬超於高,由上面稍可看到,鼻間鱗寬過於長,前額鱗長度約倍於鼻間,其外緣包向頭側與第3、4上唇鱗相接;額鱗長略短於其與吻鱗的距離,惟短於頂鱗;前顛鱗2或1,後顛鱗2或3,頰鱗缺;眼前鱗1;眼後鱗2;上唇鱗8或9,背鱗有弱稜19-19-15行,腹鱗214-224;肛鱗2枚,尾下鱗雙列。 [5]  雄性尾部長於雌性。 [6] 
綠錦蛇分佈於中國河南、四川、貴州、安徽、浙江、福建、廣西、廣東等地, [7]  生活於海拔700-2000米的山區,常見於樹木茂盛的林中。綠錦蛇具攀援上樹的能力,但低海拔地區也有發現, [8]  性情較温順,幼蛇常在潮濕的石塊下發現。綠錦蛇主要以鼠類、鳥類和蜥蜴為食。綠錦蛇卵生,懷卵5枚。 [7] 
綠錦蛇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254項)。 [9] 
中文名
綠錦蛇
拉丁學名
Elaphe prasin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亞    目
蛇亞目
遊蛇科
錦蛇屬
綠錦蛇

綠錦蛇形態特徵

綠錦蛇
綠錦蛇(5張)
全長1m左右,長者可達1.3m。頭較長,略寬扁,吻鈍圓。上唇鱗9(3—3—3),個別10(4—3—3);頰鱗1;眶前鱗1,眶後鱗2;顳鱗2(1)+2(3,4)。背鱗19—19—15,中央13—17行弱稜,其餘光滑;腹鱗182—225;肛鱗2或1片;尾下鱗78—128對。背面綠或翠綠色;上唇及腹面黃白或綠白色;兩側自頸至尾各有1條白縱紋;幼體背面可見“V”形黑斑,體前部的較明顯。 [1] 

綠錦蛇生長環境

生活於海拔900—1620m的山區及丘陵地帶。食鼠類。 [1] 

綠錦蛇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河南、四川、貴州、安徽、浙江、福建、廣西、廣東等地 [7]  ;國外分佈於越南、緬甸、印度、馬來半島。 [1] 

綠錦蛇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參考資料
  • 1.    劉明玉,解玉浩,季達明主編;高忠信,李思忠,高瑋等副主編.中國脊椎動物大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04
  • 2.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國林業網[引用日期2018-10-09]
  • 3.    李軍德,黃璐琦,李春義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 下,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798頁
  • 4.    喻理飛主編,貴州佛頂山生物多樣性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武陵山 苗嶺結點保護區研究,貴州科技出版社,2016.08,第202頁
  • 5.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第1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08,第194頁
  • 6.    董聿茂主編;黃美華等編著,浙江動物志 兩棲類 爬行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06,第180頁
  • 7.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176頁
  • 8.    李軍德,黃璐琦,李春義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 下,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799頁
  • 9.    綠錦蛇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