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綠瘦蛇

鎖定
綠瘦蛇是有鱗目遊蛇科瘦蛇屬爬行動物, [14-15]  又稱蘭鞭蛇、麥頭蛇。 [16]  中等大小。頭窄長,與頸區分明顯,眼大,瞳孔呈一道橫線;身形細長,尾細長;身體兩側的鱗片窄長,呈傾斜排列。體色較為多變,背面顏色常見綠色、藍綠色、黃色、黃褐色等,腹面顏色略淺;鱗間皮膚白色並雜有黑色斑紋。 [15] 
綠瘦蛇國外分佈於中南半島各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在中國見於西藏、雲南、貴州、福建、廣東(海南島)和廣西。生活于山區、丘陵及平原。常棲息於灌木叢上。樹棲。 [17]  白天活動。 [18]  以小型脊椎動物、蜥蜴、齧齒動物為食,甚至還捕食其他蛇類。卵胎生,懷卵3-9枚。 [19] 
綠瘦蛇是中國貴州極為稀少的毒蛇,僅1963年7月30日在黔南地區羅甸縣八羊(海拔340米)捕獲一雄蛇,以後未再發現。 [17] 
拉丁學名
Ahaetulla prasina
別    名
藍鞭蛇
鶴蛇
瘦綠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遊蛇科
瘦蛇屬
綠瘦蛇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分佈區域
中國,越南,印度,菲律賓,柬埔寨
命名者及年代
Boie, 1827
中文學名
綠瘦蛇

綠瘦蛇形態特徵

綠瘦蛇 綠瘦蛇
體型極細而長,全長雄性(775+435)毫米,雌性(1055+595)毫米。頭較窄長,與頸區分極明顯;吻端略圓而平扁,超出下領;眼大,瞳孔呈一橫縫;頰區呈一凹槽;軀幹瘦長側扁,尾甚長而細。
背面鮮綠色,腹面淡綠色,腹鱗及尾下鱗前段側稜白色,呈二縱線紋。
吻鱗上緣略高出於鼻間鱗,色白,其上有5-8個縱脊;鼻間鱗及前額鱗均較長;額鱗前寬後窄;眶上鱗甚寬大;頰鱗前後2枚,個別為3枚;眶前鱗1,甚大,伸達頭背與額鱗相切;眶後鱗2或3;顳鱗2(1)+2(3、1);上唇鱗9,3-3-3式,個別為4-2-3式,或極少為8或10枚,3-2-3式或3-3-4式;下唇鱗8-10枚,前4(或5)對切前額片。
背鱗15-15-13(11)行,平滑,僅尾基部中央9-11行起稜,脊鱗顯著擴大,兩側的背鱗排成明顯的斜行;腹鱗具側稜,雄性(n=8)186-200,平均195.5,雌性(n=6)191-204,平均197.3;肛鱗二分;尾下鱗亦具側稜,雄性(n=8)162-176,平均168對,雌性(n=6)157-169,平均165.2對。 [2] 
有白色、橙黃色2種變體。 [1] 
綠瘦蛇白色變體 綠瘦蛇白色變體 [1]
綠瘦蛇橙黃色變體 綠瘦蛇橙黃色變體 [1]

綠瘦蛇棲息環境

該種棲息地包含低地、山地林、次生林、旱疏林、灌叢林、季雨林、耕地、路旁、農場、公園及城市花園。主要生活於灌木、樹林及草叢中。也會在農場等地生活,如在菲律賓,椰子園和農業林被指為是綠瘦蛇的棲息點。 [3] 
該種垂直分佈海拔為900-1620米。 [2] 
綠瘦蛇 綠瘦蛇

綠瘦蛇生活習性

多為白天活動,常棲息於灌木叢上,尾長,軀尾纏繞在樹枝上,在樹上行動迅速,但在地面上的時候行動十分緩慢,屬於樹棲蛇。在盤付物上時,該種經常會進入紋絲不動的狀態。受驚時,綠瘦蛇頸部豎起,將前體呈曲線形甩出,同時令頸部變寬,並吐出白色的舌頭以示威懾,但不主動攻擊。當收到粗暴對待的時候會噬咬攻擊者。 [4-5] 
綠瘦蛇視力極其發達,有複眼及立體視覺,一般認為是由其橫向的瞳孔及吻兩側的凹槽導致的,該種還具有中心視網膜敏感點,這在蛇類中是極度罕見的情況。此性徵對其逃跑和捕獵的幫助很大。 [6-7] 
捕食蛙、蜥蜴及小鳥。捕食時,尾部會將身體支起,前身頭部呈“S”形彎曲,看清食物後迅速進行攻擊,有輕微毒性。 [7] 
綠瘦蛇 綠瘦蛇
綠瘦蛇捕食蜥蜴 綠瘦蛇捕食蜥蜴

綠瘦蛇分佈範圍

該種於亞洲廣泛存在,分佈於印度中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特爾納特島)。 [3] 

綠瘦蛇種羣現狀

綠瘦蛇 綠瘦蛇
截止至2003年,綠瘦蛇在印度仍是“相當常見的”。 據1996年相關報道,在蘇門答臘,該種的分佈也十分普遍,是最常見的蛇種之一。除此之外,綠瘦蛇在印度支那的森林地區以及附近有森林棲息地的村莊附近地區和菲律賓各地也均有種羣分佈(2011年)。
該物種在越南的爬蟲類商店常被作為藥品(2004年)。在越南的蛇酒行業中是常用的原材料之一(2010年),特別是在為旅遊貿易而生產的蛇酒中被廣泛應用(2011年)。 雖然在柬埔寨沒有針對該種的商業貿易,但於該地區一直存在着活躍的寵物交易(2011年)。
綠瘦蛇于越南地區的種羣數量可能會受到來自傳統制藥業的威脅。同時有部分亞種數量正在因棲息地退化或遭到大量破壞而衰減。在柬埔寨,該種似乎已經絕跡。但於其他地理分佈地區的種羣並未受到較嚴重的危害。
該種並不需要特定的保護措施,因其在原有的分佈地已經有多個保護區。且該種種羣數量一直保持穩定。 [3] 

綠瘦蛇保護級別

綠瘦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3]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1] 
綠瘦蛇 綠瘦蛇

綠瘦蛇繁殖方法

卵胎生,一年有2次交配期 [8]  。第一次通常在四月到七月之間,第二次在十二月到一月之間。交配完畢後,雌蛇進入孕期,約為6個月。雌蛇每次產4-10仔,幼蛇出生時帶有棕黃色和黑色的斑點,長約40-50釐米。 [5] 
綠瘦蛇幼蛇 綠瘦蛇幼蛇

綠瘦蛇亞種分化

綠瘦蛇(4亞種)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綠瘦蛇尖齒亞種
Ahaetulla prasina medioxima
Lazell, 2002
綠瘦蛇指名亞種
Ahaetulla prasina prasina
Boie, 1827
綠瘦蛇複眼亞種
Ahaetulla prasina preocularis
Taylor, 1922
綠瘦蛇裸項亞種
Ahaetulla prasina suluensis
Gaulke, 1994
[9-13] 

綠瘦蛇相關報道

2024年1月,深圳中心市級濕地自然公園記錄到綠瘦蛇出沒。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