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綖環錢

鎖定
綖環錢,指錢幣的內圈被剪去,只剩下肉和外輪。此樣錢在“五銖”身上屢有發現。 五銖鏨去錢心後所剩邊環,叫綖(音延)環錢。
中文名
綖環錢
錢幣的內圈被剪去
只    剩
肉和外輪
叫    綖
音延

目錄

綖環錢簡介

綖環錢 綖環錢
一般多用利刃圓鏨切割,將錢一分為二:內為剪邊(對文)五銖,外即為綖環。由殘餘錢文可見,綖環錢多以東漢中晚期五銖鏨切,故應出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初。大量出土考察表明,與東漢五銖、剪邊五銖同時出土的綖環錢數量甚少,比例極低,遂有錢幣研究者推斷:鏨取綖環同磨邊取屑一樣,主要用作回爐重新鑄錢,而非為流通行用,故傳世綖環錢甚少。

綖環錢代表錢幣

早期東漢五銖
綖環錢 綖環錢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復漢,建元光武,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於光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的建議鑄五銖錢,史稱東漢五銖或建武五銖。直徑2.5釐米,重3—3.4克,邊郭較窄,銅色赭紅,“五”字交筆彎曲;“朱”字頭圓折,中豎兩頭變細;“金”字四點變長。
早期東漢五銖
形制較規整,錢文端正,面、背有橫劃後星點;中期後製作粗糙,錢體輕而大,直徑增致2.6釐米,而重量減至2.8 —3克左右,錢面出現平淺橫劃;晚期東漢五銖更劣。銅色略黃,錢文筆畫粗淺,常見錯範或暈文、重文,重量減至2 —2.5克,除星紋、橫劃紋外,穿上另有“丁”紋,或數道短線紋,如無豎紋等。
綖環錢 綖環錢
剪邊五銖剪邊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