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脈

鎖定
經脈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1] 
中文名
經脈
別    名
十二正經
解    釋
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
分    類
正經和奇經
功    效
氣血運行
記    載
靈樞·本藏

經脈經脈簡介

經脈圖
經脈圖(3張)
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經是直線和主幹之意,與絡相對而言。《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説,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裏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週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表1: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佈規律是:凡屬六髒(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佈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佈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佈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佈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佈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裏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裏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裏,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裏,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裏。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裏,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裏,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裏。

經脈奇經八脈

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説。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週,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經脈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裏的陽經。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繫;2、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繫;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經脈: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經是直線和主幹之意,與絡相對而言。《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行於體表,不入內臟。
其中,足三陽經筋起始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胸。

經脈探索簡史

1996年“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説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温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位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説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經脈理論革命

經脈概念延伸:氣脈、血脈、氣血脈
(脈為路徑脈絡之意)
氣概念的革命:
氣="信息,能量,物質"流
氣是流動着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質"混合流統一體.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羣(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
藏象分形五系統
心繫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
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
結締組織論
經脈走向分佈的物質幾乎全都是緻密結締組織,其基本成分就是膠原纖維。例如:1.任脈行經在頸白線胸骨和腹白線上,它們均屬緻密結締組織,當手術中切割時,可清楚地觀察到廢粒子的運行狀況。2.督脈的頸、胸、腰、腹段就在棘上韌帶,也是緻密結締組織。3.足少陰腎經上起胸鎖關節沿胸肋軟骨下行,延伸於腹直肌鞘內緣下續於下肢內側肌間隙至足底拓腱膜,所行之處全為緻密結締組織,其上端又以胸鎖乳突肌腥膜聯於耳後乳突部,氣功態中明顯內省到該經收納耳部和頸胸部甲狀腺、甲狀旁腺和胸腺區域的廢粒子,所以中醫經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開竅於耳”絕非妄詞,是實實在在的科學,是西醫望之項背的科學。其餘經脈不須贅述。經脈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結締組織,其已膠原纖維由以碳原子為骨架的長鏈氨基酸組成光導纖維由以硅原子為骨架的纖維組成,碳和硅為週期相鄰的同族元素,故膠原纖維和光導纖維間可能有相似之處。膠原纖維能傳遞電子(β-)已為實驗證實,傳遞光子(γ)則早為人類熟知,眼球角膜就是由膠原纖維平行排列而成的,它的導光性有目共睹。β-和γ均為太陽能粒子中的重要成分,所以膠原纖維作為粒子通道順理成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