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韌性

鎖定
所謂經濟韌性,指的是一個經濟體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有效應對內外部干擾、抵禦衝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決定一個經濟體在遭受衝擊之後是“成功復甦並重新實現經濟穩步增長”,還是“從此步入經濟下行軌道”的關鍵所在。經濟韌性有多方面的具體體現,包括宏觀經濟韌性、制度韌性、區域發展韌性、城市發展韌性、產業發展韌性以及微觀的企業韌性等內容。 [2] 
中文名
經濟韌性
類    型
經濟術語

目錄

經濟韌性提出

從2014年起,李克強多次提及“經濟韌性”,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分析中國經濟形勢後表示,“這幾年每年都有困難,但年年都順利闖過來了,每一年面對困難,更要激發韌性和鬥志。”
2016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峯會時曾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表示,中國經濟未來會更好,中國經濟有巨大潛力和內在韌性。面對全球經濟下滑的大環境,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中國經濟韌性好,對中國未來經濟表示樂觀。對此,2016年博鰲論壇更專設有“經濟的韌性”分論壇,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亞洲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明等經濟學家將出席論壇,共同探討中國經濟的“韌性”。

經濟韌性例子

中國的經濟韌性
縱觀近十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金融危機,中國每次都能“獨善其身”平穩度過, 法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巴韋雷認為其中關鍵的王牌就是這個人口大國能以驚人的靈活性實施改革。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俄羅斯高級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布圖漢諾夫,他認為中國經濟始終以“穩健”著稱。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不僅沒有陷入衰退,還保持了增長,足以證明中國經濟的抗壓和抗風險能力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軍在2014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上指出,一個有韌性的經濟就是政策和體制,總能在關鍵的時候做出適應性的改變,去激勵一輪一輪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經濟活動,在價值上來沖銷上一輪增長擴張可能留下的代價。
在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經歷平穩實現速度變化、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和新的動能快速成長。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撐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中國經濟韌性的原因
中國經濟具有“韌性”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看:
從客觀條件看,中國物質基礎穩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程中,將提供巨大而持久的發展能量。
從主觀努力看,中國前期出台的宏觀調控措施效果正在逐步顯現,並且,由於沒有實施強刺激,當前中國財政赤字政府債務餘額均處於安全線內,遠低於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為下一步宏觀調控留下了空間。中國經濟決不會出現“硬著陸”。再者,中國決策層保留了很多“彈藥”,以防止受到極端尾部風險的衝擊。
全球信用保險巨頭科法斯集團經濟學家沙爾利·卡蕾認為,面對產能過剩、部分企業負債過高等風險,中國政府有足夠的手段應對,認為中國經濟改革正走在正確軌道上。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金融學家斯蒂芬·格倫維爾亦曾表示,中國政府有防止嚴重經濟金融危機的資源和行政能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