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產關係

鎖定
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係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標誌歷史唯物主義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生產關係概念。
根據馬克思的闡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即“一定歷史發展形態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係和人們之間的交往關係”。 [1]  恩格斯言簡意賅地指明瞭馬克思這一發現的過程:“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 [2] 
中文名
生產關係
外文名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Produktionsverhältnisse
別    名
社會生產關係
經濟關係
提出者
馬克思,恩格斯

生產關係詞源

它第一次出現在馬克思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但其實馬克思生前未發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已有這個概念。
馬克思定義説:
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是隨着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係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係,構成為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為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徵的社會。

生產關係基本解釋

勞動者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產品生產創造過程中,形成的勞動互助、合作關係就是生產關係。適用國家法律、政策、制度、勞動分配等關係解釋。生產工具標誌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發展的形式,生產關係會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的生產“表現為雙重關係:一方面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面是社會關係”, “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着社會狀況”。 [3] 
生產關係有兩種基本類型:
一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二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揭示的是經濟形態社會的內在邏輯,運用的方法是發生學。發生的過程揭示了從本質到現象的運動和發生原理;批判的過程形成的是辯證的認識論。這是科學意義的歷史研究方法。而依照《保衞資本論》的界定,發生學即中國人的“辯證法”。因而需要結合學科領域來深入具體説明。 [4]  中國人民大學衞興華教授進一步認為,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中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一 人們為了生活就需要進行生產。生產是社會生產,包括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係,前者是“自然關係”,後者是“社會關係”。
二 社會生產關係並不是永恆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因為生產力是不斷髮展變化的。
三 生產力決定着生產關係。生產力是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的社會形式。因此,生產關係一定要與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相適合,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四 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運動和發展的,發展到一定階段便與生產關係發生矛盾,原有的生產關係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就會產生革命性變革,由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生產關係取代舊的生產關係。 [5] 

生產關係主要內容

1 生產關係是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基本範疇。主要內容: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和產品分配方式三項內容。
2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具體表現:物質利益即經濟利益是生產關係的具體表現,它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人們在社會生產體系中所佔的地位決定的。物質利益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物質動因。動物進行生產活動,物種內進行等級鬥爭,這和人類的階級鬥爭不同。物種間進行生存鬥爭。物種間的生存鬥爭當然不屬於社會範疇,而屬於羣落範疇。
3 狹義的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生產中個體間的關係和產品分配關係
4 廣義的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當然,消費系人類特有)等諸多關係在內的生產關係體系
5 生產關係的三層次解讀關係及其意藴。生產關係一名“生產方式”、二名“生產關係”、三名“交換關係”,無論如何,這和“形式邏輯”明顯相牴牾。顯然,解決的辦法是找到“名”、“可名”、“非恆名”的範疇統一性,即以“財產關係”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定義域。亦即是説,在研究對象結構中,馬克思實際是規定了財產的三層次的關係發生狀態:分別依託“生產方式”、“生產關係”、“交換關係”進行。這樣即得到財產關係I、財產關係II、財產關係III。換言之,得到了:
(1)“生產方式態”的財產關係,
(2)“生產關係態”的財產關係,
(3)“交換關係態”的財產關係。一言以蔽之,財產關係一名生產方式、二名生產關係、三名交換關係,財產關係的規定被大寫化、運動化、生長化了。所以,問題的解決蓋因統一的對象規定使然。 [6] 

生產關係性質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 馬克思《資本論》
生產關係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具體表現形式。就拿人類的生產關係來説,人類歷史上從總體上講,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將經歷原始共產主義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5種生產關係,作為共產主義生產關係低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關係,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它將逐漸成長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概念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所決定、不以動物的意識為轉移的物質的社會關係,它決定着思想的社會關係,即通過動物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中國理論界對生產關係包括的內容存在不同看法。
歸根結底,生產關係的定名規範不過存乎於生產方式概念的規範化之上。因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7]  這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出發點直接是物質生產方式,而不再像工藝學那樣是對物質生產本身進行研究的物質生產力的種種要素。 [8]  也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生產方式不過是一定社會生產關係的生長底座,它作為歷史實體關係——實體的生產關係或歷史財產的生成和運動關係,在本質規定上是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是相一致的。這就是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域的“生產方式範疇”:由矛盾規定所限制的歷史規定性的“生產關係”。這樣,我們可以建立關於發生論與矛盾論統一性的生產關係描述。 [6] 

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關係

馬克思認為,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着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着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 [9]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認為,從兩極世界進程的總體上看,自然實踐(生產力)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社會實踐(生產關係)的統一範圍;從每代進程及每代進程內部宏觀的整合上看,東西方在社會實踐上和自然實踐上呈交互促進關係;從每代進程內部整合微觀機制上看,一國的社會實踐變革和自然實踐變革要受到每代兩極世界秩序的大格局決定;社會實踐越來越先進,社會實踐差別越來越小直到社會實踐消亡;自然實踐越來越先進,自然實踐差別越來越小;兩極進程中間環節越來越少,週期越來越短,地理上越來越整合;秩序斷裂帶條數越來越少,斷裂層次越來越低,斷裂帶逐漸長合。 [10-11] 

生產關係不同觀點

研究生產關係學術著作《保衞資本論》封底 研究生產關係學術著作《保衞資本論》封底
對於生產關係的具體內容,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指出,它包括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方面的關係,“它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 [12] 
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指出,生產關係包括:“(一)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二)由此產生的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他們的相互關係,或如馬克思所説的,互相交換其活動;(三)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
以上所説的對生產關係具體內容的表述,顯然完全不一致。這就引起了人們認識上的分歧和爭論。人們習慣上馬克思的表述概括為生產關係的“四環節”,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為“三分法”。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經濟學界就有人對“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後展開了激烈討論,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觀點。 [13] 
語言的回家回曆史,要求重新檢視“定義法”。由發生學工作邏輯出發,《資本論》界説的研究對象應區分成“歷史的研究對象”和“邏輯的研究對象”。該處理完成了對歷史和邏輯統一關係的內在性把握,活化了馬克思的“科學思維”。這些內容包括:
(1)政治經濟學對象“生產關係”在研究-敍述的意義上之所以一分為三,蓋因歷史生成運動(規定)使然;
(2)財產關係I、財產關係II、財產關係III整體反映着生產關係在構造上的不同的生長狀態,它們共同完結了存在上的總體性(規定);
(3)用財產關係作為生產關係的“定義域”,有利於整體看待統一生長過程的“階段”和“環節”,把握住母子相扣的繼承發展關係;
(4)資本主義的財產生長和自我批判的諸規定是高度統一的,而工作的一統性正是定格化特殊邏輯範疇的根據。發生的,同時是批判的,經由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之實踐規定,歷史科學的統一性得以凸顯出來。 [6] 
參考資料
  • 1.    許光偉 .《保衞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303 .
  • 2.    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恩全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2002 :733 .
  • 3.    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32-533 .
  • 4.    許光偉 .《保衞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
  • 5.    衞興華 .《科學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研究中的唯物史觀——兼評“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論”和“唯生產力標準論”》 .《清華政治經濟學報》2014年第2卷 .
  • 6.    許光偉. 《生產關係的三層次解讀關係及其意藴》. 《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10期.
  • 7.    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恩選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2 .
  • 8.    許光偉等. 《國內學者的資本研究:流派、述評及理論演進》. 《海派經濟學》2015年第4期.
  • 9.    馬克思恩格斯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中國幹部學習網[引用日期2017-01-01]
  • 10.    一帶一路應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中國幹部學習網[引用日期2017-01-01]
  • 11.    《兩極世界理論》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網[引用日期2017-01-01]
  • 12.    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恩選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7 .
  • 13.    張卓元.《政治經濟學大詞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23-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