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

鎖定
《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是2012年8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世明。
中文名
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
作    者
張世明
劉亞叢
王濟東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8月
頁    數
654 頁
定    價
62 元
ISBN
9787511836434

目錄

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內容簡介

張世明、劉亞叢、王濟東主編的《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編纂的目的就在於反映世界經濟法學最新的前沿研究,為經濟法學科發展奠定比較厚實的基礎做出一些貢獻,為經濟法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具有世界視野的“專業主文獻”。 [1] 

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目錄

導論
推參闡述在經濟法中的應用:兼論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研究策略/張世明
一、經濟的理想類型
二、中國學術界經濟法定義的方法論偏頗
三、推參闡述方法與經濟法問題的研究
四、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經濟法研究策略
基礎理論與方法
推參闡述和法律的推參闡述性定義
一、推參闡述難題
(一)一個例證
(二)推參闡述的目的
(三)與“批判理性主義”的比較以及與近代哲學經驗主義的關係
二、推參闡述的設問
(一)推參闡述的關聯性
(二)法律體系的“開放性”問題
(三)近邊緣、個性及人權
(四)國際經濟新秩序
(五)小結
三、思想方法的規劃
(一)一個提議
(二)二分法:分裂型一組織有序型
(三)無政府事例
(四)特定社會中分裂的和組織有序的混合層
四、推參闡述學説,一個元理論
(一)如何考慮他者的思想:“引號”的方法
(二)系統的雙重功能
(三)作為元理論的誠實信用
(四)進一步探究稱作元理論的推參闡述學説的可能性主題
(五)小結
五、推參闡述意義中法律概念的考察
(一)法律的推參闡述任務:法律的定義
(二)法律的定義
(三)建構法律定義的嘗試
(四)比較學説
(五)對四項標準的批判
(六)法律概念的推參闡述定義的要求
(七)作為一種(推參闡述意義上)應然的法律
(八)小結
六、正義的概念--推參闡述定義中的某些考察
(一)出發點:相異思維方式中不同的正義概念
(二)趨向於對立的歷史嘗試:胡果·格老秀斯的誠信概念
(三)卡爾·拉倫茨“互相尊重的基本準則”
(四)追求價值(元理論意義上的誠信概念)的互相尊重權,社會之個人的價值行為能力
(五)國際公法中的某些結果以及相關法律規則
(六)小結
法律概念系統學簡論--法律概念形成研究
一、引論
二、法律陳述的功能和司法操作的功能
三、法律陳述功能概念的進一步區分
四、具有司法操作功能概念的進一步區分
五、JL-Concept
六、法律思維的一般框架
法律事實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操作、經驗工作、法律事實研究與法社會學
一、引論
(一)需要方法學説的法律事實研究?
(二)法學家必須懂得法律事實研究的方法?
二、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一)RTF與法社會學的關係
(二)現代RTF佔統治地位的方法學説導引
(三)不確定因素及其控制問題詳論
三、結語
(一)研究者人格與經驗研究
(二)研究競合與方法評論
經濟法歷史與本體
尤斯圖斯·威廉·黑德曼與“經濟法”學科的發展
一、引言:一項科學學科的基本要素
二、耶拿作為經濟法的中心
三、“經濟法”定義上的困難
四、關於19世紀潘德克頓法學和國民經濟學的關係
(一)國民經濟學角度的觀點
(二)法學角度的觀點
五、戰後的覺醒:耶拿研究所
六、經濟法的材料及其系統化和學科化嘗試
七、黑德曼和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法
八、題外話:1936年起的柏林經濟法研究所
九、結語
經濟法本源論--“社會基本矛盾論”是解釋和解決經濟法系列問題的理論基礎/劉文華
一、現代社會的兩大系列矛盾
(一)兩大系列矛盾的構成
(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兩個極端
(三)經濟法應運而生
二、運用社會基本矛盾論探索經濟法的形成
(一)經濟法形成和產生的根本原因
(二)經濟法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產物
三、社會基本矛盾論是揭示經濟法法律本質的科學武器
(一)經濟法的主要責任是平衡與協調兩大系列矛盾
(二)經濟法是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對立統一的法
(三)經濟法的法律本質是“以公為主,公私兼顧”
四、經濟法調整的範圍
關於禁止壟斷法在經濟法中位置的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二、擺正禁壟法在經濟法諸理論中的位置
(一)經濟干涉法説
(二)禁壟法=經濟法説
三、禁壟法與經濟法體系的再探討
(一)禁壟政策在經濟政策中的位置
(二)關於經濟法的對象領域
(三)關於經濟的從屬關係
(四)禁壟法的本質把握與經濟法
四、經濟法中的理論法學和實用法學--結語
經濟法與相關領域
一個沒有法律的法律理論:波斯納與哈耶克關於法律經濟分析的爭論
一、問題
二、波斯納“從外部”的法律經濟學理論
三、新經濟和舊的歐洲啓蒙運動
四、法和經濟學透視
(一)效用與幸福
(二)法的有形之手
五、效率:法律規則的目的或競爭的產物(波斯納與哈耶克)
(一)兩個著名的想法
(二)法律淵源
(三)恰當行為的規則
(四)誰的普通法?
(五)抽象的社會
(六)法治
六、法律科學或規範性經驗的關聯
七、理性選擇的限制
八、關於波斯納的法律理論的前沿
(一)日常實用主義
(二)實證主義
(三)法律史的終結?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與傳統法律部門劃分理論批判/史際春
一、傳統法律部門劃分理論之悖謬
二、經濟法地位之爭與法律部門的劃分理論
三、社會活動領域和法律調整宗旨:確定法律部門和經濟法獨立性的標準
現代日本的經濟政策與法
一、緒論
二、關於戰後改革、經濟重建期的經濟政策與法律制度
三、安保體制下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式發展和法律制度
四、1965年後到20世紀70年代的政策和法律制度的演進--增長政策各種矛盾的暴露和國民運動的開展
憲法與經濟法--經濟法的憲法學基礎構造
一、前言
二、財產權論
(一)起點
(二)“社會權的經濟基本權”
(三)“作為人權的財產權”與“不屬人權的財產權”
(四)職業權論與股份公司制度
(五)自律人格的財產權論
(六)財產的人格理論
(七)小結
三、規制二分論與規制緩和論
(一)規制二分論
(二)與規制緩和論的關係
(三)對於規制二分論的批判
(四)對於規制改革、規制緩和的理想狀態的啓示
四、規制改革的若干方法
(一)經濟法學中一貫的討論
(二)規制改革的公理
(三)小結
經濟競爭法
再論公平競爭阻礙性
一、壟斷禁止法的目的
二、公平競爭阻礙性的理論構成
(一)不公平交易方法的本義
(二)有關公平競爭阻礙性的兩種觀點--三條件説和濫用説
(三)力的濫用
(四)作為實質概念的交易自由
三、對競爭者的濫用行為
(一)“競爭的扼殺”和相對市場力的濫用
(二)公平競爭阻礙的“危險”和民法上的權利侵害、違法性
(三)保護法益=“交易自由”
四、對交易對方的濫用--優勢地位的濫用
(一)與競爭者關係的有利、不利
(二)“虧損”
競爭法的有效實施
一、序言
二、競爭法有效實施的命題
(一)競爭機關的組織和程序
(二)競爭機關的專業知識
(三)競爭機關的獨立
(四)競爭機關的信譽
三、韓國的經驗
(一)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的組織和活動
(二)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的專門知識
(三)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的獨立性
(四)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的可信性
四、對中國的啓迪
美國、歐洲、日本有關不當廉賣的法律規制
一、不當廉賣規制強化的要求
二、不當廉賣在美國
(一)不當廉賣在美國概要
(二)聯邦反托拉斯法
(三)依據各州法律的不當廉賣規制
(四)競爭的保護還是競爭者的保護?
(五)成本的定義
(六)舉證責任的轉換
(七)對於違犯的罰則
(八)在美國的價格歧視規制法
三、EU/EC以及歐洲各國不當廉賣規制
(一)EU/EC
(二)德國
(三)瑞士
(四)法國
四、日本關於不當廉賣的規制(以“成本”的意義為中心)
(一)關於不當廉賣法執行概要
(二)不當廉賣規制的法律目的
(三)公正交易委員會的《指定案》和《思考》
(四)判例以及學説
(五)關税定率法所規定不當廉賣中“成本”的含義
(六)作為歐美不當廉賣規制基準的成本
(七)結論
卡特爾行為犯罪化:關於含混不清的商業控制行為的案例研究
一、卡特爾犯罪化的模糊性
(一)經濟
(二)道德
(三)法律
二、案例研究的結構和資料來源
三、卡特爾規制的歷史
四、卡特爾行為犯罪化運動
五、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保護運動的反應
六、立法設計的過程
七、工黨的承諾
八、更廣泛的透視和反思
雙邊和區域一體化的做法:土耳其的經驗
一、引言
二、土耳其一歐盟關税同盟協定
(一)處理反競爭行為的條款(實質性規則)
(二)協調和合作條款
(三)實施細則
(四)土耳其關於執行第1/95(關税同盟)號決議中競爭規則的經驗
三、土耳其的自由貿易協定
(一)在自由貿易協定中競爭條款的一般特徵
(二)土耳其關於自由貿易協定中競爭規則執行方面的經驗
四、機構之間的協議
(一)與韓國公平競爭委員會的關係
(二)與羅馬尼亞競爭委員會的關係
五、結論
金融法
信用評估機構的規制與責任
一、引言
二、基本原理
(一)研究主題要點
(二)評估市場
(三)外部評估的應用與意義
(四)信任危機
三、規制
(一)現行評估法律框架
(二)未來規制的發展
(三)評論
四、結論
經濟訴訟法
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張守文
一、“責任的客觀性”問題
二、對傳統責任理論的超越
三、歸責基礎:成本補償角度的解説
四、責任理論與主體結構的關聯性分析
五、對具體責任形態的典型性分析
(一)賠償性責任問題
(二)懲罰性責任問題
(三)具體責任的內在關聯:再論國家賠償
六、基本結論
從位合主義到律師暴政?論自由化和法治化
一、緒論
二、荷蘭:傳統上“同意或非正式的實用主義”
(一)法律官員
(二)訴訟
三、替代性階級合作爭議解決機制
(一)在司法中的過濾器
(二)文化
四、自1970年以來的變化:走向對抗法律主義?
(一)司法官員和律師
(二)訴訟
(三)侵權
(四)集體訴訟
(五)替代性糾紛解決的機構
(六)爬行式司法審查
(七)變化的訴訟風格和法律文化
五、路徑依賴:既存機構的影響和文化價值觀上的變化
六、變化的原因
(一)人口和經濟增長?
(二)供應推動:律師造成乎?
(三)需求拉動
(四)社會自由化:權利革命
(五)經濟自由化
(六)背景:全球化與歐化
(七)定量分析
七、結論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