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新常態

鎖定
經濟新常態(New normal of economy)是經濟學的一個定義概念,指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穩定增長。 [1] 
中文名
經濟新常態
外文名
New normal of economy
所屬學科
經濟學
類    型
定義概念

目錄

經濟新常態定義

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以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之一,從而使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擴大是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2] 

經濟新常態性質

一個國家在經歷了經濟危機、經濟調整之後出現的一個過渡階段經濟運行態勢稱之為經濟新常態。舊常態説穿了就是粗放型、數量型、擴張的一種狀態,它靠低成本來驅動的。經濟“新常態”就是要轉到一個集約型、質量型來進行發展,這就是經濟“新常態”和經濟舊常態的差別。 [3] 
全球經濟危機的大爆發宣告了世界經濟步入“大調整”與“大過渡”的時期。這種大時代背景與中國階段性因素的疊加決定了中國經濟進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並呈現出與週期性調整不一樣的新現象和新規律。 [4] 

經濟新常態起源

經濟新常態提出

習近平提及“新常態” 習近平提及“新常態”
習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説:“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着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5] 

經濟新常態起因

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4]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5]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週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給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4] 
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
所謂經濟的“常態”是一個經濟體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顯然,這裏隱含了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概念,即所謂經濟的“常態”應該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內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 [6] 

經濟新常態特點介紹

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具體特徵體現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
3、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經濟轉型中的四大陣痛決定了中國正面臨着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四大陣痛:
1、鋼鐵、水泥、造船電解鋁等製造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製造業要“去產能化”;
2、中國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金融要“去槓桿化”;
3、房地產調整陣痛;
4、環境的要求,環境要“去污染化”。 [4] 

經濟新常態速度

  • 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仍將保持在7%—8%的中高速。與中國改革開放前32年年均增長9.9%的高速增長階段相比較,年均增長速度大概回落2—3個百分點。但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這一增長速度仍處於領跑狀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預測,2014—2019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將為3.9%,其中發達國家為2.3%,新興經濟體為5%。

經濟新常態結構

  •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
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正在讓位於以轉型升級、生產率提高、創新驅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可持續、包容性發展。中國經過前一個階段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社會保障問題的制約日趨嚴重,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一是資源消耗大,資源約束日緊。2013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為12.3%,但能源消費總量佔20%,粗鋼佔44%,水泥佔57%。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均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均可再生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開採儲量、人均天然氣可開採儲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鐵礦石等主要能源、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逼近60%。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中國現有近3億農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飲用水,近6000萬城鎮人口飲用水水源水質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積大,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污染較重。據第二次中國土地調查資料顯示,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達到5000萬畝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嚴重,霧霾等極端天氣增多,已成百姓的切膚之痛。三是生態系統退化。中國近80%以上的草原出現退化,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37%,生物多樣性鋭減,瀕危動物達250多種,瀕危植物達350多種,生態系統緩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四是温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速快,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排放大國。五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雖然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已經普及城鄉,但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平衡,保障體系分割較嚴重,距“兜住底、易流動”等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總之,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被迫展開,告別不顧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採的粗放型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污染性發展,透支人口紅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的透支性發展,正在逐步轉入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發展的主要動力正在逐步轉向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開拓創新。 [7] 

經濟新常態動力

  •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服務業發展及創新驅動
經濟增長結構發生變化。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和製造業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前三個季度,這一比例繼續上升到46.7%。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內需與外需結構發生變化,內需佔比增加。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從2014年前三個季度數據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8.5%,又比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

經濟新常態發展

中國
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習近平説,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習近平説,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中國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習近平以前三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等數據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習近平舉例説,由於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