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絹蒿屬

鎖定
絹蒿屬(拉丁學名:Seriphidium (Besser ex Less.) Fourr.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狀,小灌木狀植物。常有濃烈的香味。根粗大,木質,葉互生,稀為穗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全為兩性花,孕育,花冠管狀,黃色,花葯線形或披針形,瘦果小,略扁,果壁上具不明顯的細縱紋。
中文名
絹蒿屬
拉丁學名
Seriphidium (Besser ex Less.) Four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絹蒿屬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春黃菊族

絹蒿屬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或小灌木狀,稀一、二年生草本;常有濃烈的香味。根通常粗大,木質,稀少細,垂直;根狀莖通常粗,短,木質,常有多年生、木質或一年生的營養枝。莖、枝、葉與總苞片初時通常被絨毛或蛛絲狀柔毛或綿毛,宿存或以後部分脱落或全脱落。莖直立或斜上長,少數至多數,常與營養枝共組成疏鬆或密集的小叢,稀莖單生。葉互生,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通常二至三(至四)回羽狀全裂,稀淺裂或近於櫛齒狀的細裂,或葉一至二回掌狀或三出全裂,小裂片多為狹線形、狹線狀披針形,稀細短線形、橢圓形或櫛齒形;莖中部與上部葉二至三回或一回羽狀分裂或3裂,稀不分裂;苞片葉分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小,橢圓形、長圓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稀卵形、卵鐘形或近球形,無梗或有短梗,在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疏鬆或密集的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復穗狀或復總狀花序,或密集成近於復頭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開展或狹窄約總狀或圓錐花序,稀為穗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6(-7)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最小,卵形,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長卵形或披針形,稀總苞片頂端合生,背面常被宿存或脱落性的柔毛或蛛絲狀毛,有時背面成龍骨狀突起,邊緣具狹或寬膜質;花序託小,無託毛;全為兩性花,孕育,(1-)3-12(-15)朵,花冠管狀,黃色,檐部具5裂齒,黃色或紅色,花葯線形或披針形,先端附屬物線狀披針形、線形或錐形,基部圓鈍,稀少有短尖頭,花柱線形,通常較雄蕊短,稀少近等長,花期不伸長或略伸長,先端稍叉開或不叉開,叉端具睫毛或不明顯。瘦果小,卵形或倒卵形,略扁,果壁上具不明顯的細縱紋。 [1]  本屬植物多為閉花授粉。花粉粒通常圓形,三孔溝型,外壁三層略明顯。

絹蒿屬生長特性

具耐旱、抗寒、抗鹽鹼的特性,多生長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區,此外在礫質的灘地、鹽漬化地區及亞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礫質坡地、階地、林緣、幹河谷、幹荒坡、洪積扇、山脊等地區也有。 [1]  少數種在牧區作牲畜飼料;分佈在荒漠地區的種類可作防風固沙的輔助性植物。

絹蒿屬地理分佈

約100種,主產蘇聯中亞及我國西北的乾旱地區,北美洲的西部及中部次之,少數種還分佈到蒙古,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及亞洲西部、西南部國家與地區;蘇聯(西伯利亞、歐洲部分)及歐洲東部、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也有。我國有31種,3變種,隸屬於3組中,新疆最多,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西北部)也有。 [1] 

絹蒿屬屬模式種

海濱絹蒿S.Maritimum(Linn.)Poljak

絹蒿屬主要作用

多數種類含揮發油及生物鹼。許多種類的揮發油中含α 或β-山道年(α-, β-santonin, C15H1803)成分,為內脂類化合物,是驅蛔蟲藥的重要原料。 [1] 

絹蒿屬本屬研究

本屬又稱“蛔蒿屬”,原是蒿屬的一個組 Artemisia Linn. Sect. Seriphidium Bess.(或亞屬 Artemisia Linn. Subgen. Seriphidium (Bess.) Peterm.)。P. Poljakov (1961) 另立為屬。本屬與蒿屬(狹義)Artemisia Linn. sensu stricto 的主要區別在於總苞片多層,通常(3-)4-6(-7)層,內含(1-)3-12(-15)朵同型的兩性花,而且花離心開放;花葯先端附屬物線狀披針形、線形或錐形;多閉花受粉。
本屬植物的起源、演化、親緣關係及區系特點和概要等,見《植物研究》,2(2): 1—60. 1982及8(3): 111—123. 1988.

絹蒿屬下級分類

三裂葉絹蒿組Sect. Juncea (Poljak.) Y. R. Ling
民勤絹組Sect. Minchunensa Y. R. Ling
絹蒿組Sect. Seriphidium.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