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絲絃道

鎖定
絲絃道是清末民國時期發源於河南省平輿縣、流傳在汝南縣新蔡縣正陽縣上蔡縣確山縣駐馬店市信陽市安徽省山東省湖北省江西省河北省湖南省等地區的一個地方性的稀有的戲曲劇種。
中文名
絲絃道
遺產編號
Ⅵ-5
遺產類別
曲藝
所屬地區
河南駐馬店平輿縣

絲絃道基本信息

絲絃道 絲絃道
文化遺產名稱:絲絃道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駐馬店市平輿縣
遺產級別: 省 [1] 

絲絃道歷史淵源

絲絃道發源於平輿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一戲曲劇種以絲絃伴奏,坐唱為主,並在發展的過程中與鼓子曲互有借鑑和滲透。

絲絃道曲目介紹

絲絃道的演唱曲段有150多篇。以思想性藝術性而論分為四類:
(一)揭露階級矛盾,抨擊社會黑暗。
(二)反對封建禮教,主張婚姻自由。
(三)鞭撻社會醜惡現象,奉勸世人戒惡從善。
(四)描寫風俗人情,反映文人的逸興雅緻。唱腔音樂形式,近於鼓子曲,為聯曲體,演唱者圍桌而坐,各執樂器,並奏八角鼓、手板,有時單唱眾和,有時眾唱單接。其曲目、板式,與當地民歌、小調,方言俚語有着密切關係,洪、汝河水系的民歌、小調是絲絃道曲牌的重要樂匯來源。音樂由唱腔、伴奏、擊樂三部分組成,抒情細膩。

絲絃道音樂組成

絲線道音樂由唱腔伴奏、擊樂三部分組成;其曲目、板式,與平輿當地民歌小調方言俚語有着密切關係,唱起來如拉家常,朗朗上口。

絲絃道藝術特點

絲絃道由於其演出形式輕便靈活、演出場所大小皆易,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深受羣眾青睞。曲調古樸優雅柔美悠揚,類似昆蟲之行腔,具有低沉、柔緩哀婉、抒情的特徵,但也不乏朗爽明快的曲牌。絲絃道作品深刻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豫南人民的現實生活,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勸善勸賭勸吸毒,歌頌真善美,鞭撻假醜惡,具有鮮明的羣眾性。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