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絲棘虎鮋

鎖定
絲棘虎鮋(Minous pusill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3)是毒鮋科虎鮋屬的一種物種。
中文名
絲棘虎鮋
拉丁學名
Minous pusill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鮋形目
亞    目
鮋亞目
毒鮋科
虎鮋屬
絲棘虎鮋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et Schlegel,1843
中文學名
絲棘虎鮋

絲棘虎鮋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0尾,採自集美、海門、汕尾、閘坡;並依陳樂才(1981)標本,採自台灣基隆、大溪、澎湖。背鰭Ⅹ~Ⅺ-9~11;臀鰭Ⅱ-8~9;胸鰭11+i;腹鰭Ⅰ-5;尾鰭12~14。側線黏液孔14~18。鰓耙3~4+10~14。椎骨25~26。幽門盲囊4。體長為體高2.7~3.5倍;為體寬3.7~4.8倍;為頭長2.1~2.8倍;為腹鰭起點至臀鰭3倍。頭長為吻長2.6~3.1倍;為眼徑2.8~3.8倍;為眼間隔5倍;為眼後頭長2.4倍;為上頜長2.4倍;為尾柄長2.8倍;為尾柄高3.8倍;為背第一鰭棘4.7倍、第二鰭棘1.7倍、第三鰭棘2.1倍、第四至第九鰭棘2.2倍、第十至第十一鰭棘1.8倍、最長鰭條1.2倍;為臀鰭第一鰭棘8.3倍、第二鰭棘4.7倍、最長鰭條2.2倍;為胸鰭長0.9倍、基底寬2.5倍、為遊離鰭條1.3倍;為腹鰭長1.4倍、鰭棘2.8倍;為尾鰭長1.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4倍。顏角前段45度,後段35度。體中長,前部粗大,後部側扁,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斜弧形,尾部向後漸狹小;軀幹前半部較高,腹鰭基底處體最高,軀幹長短於尾長,為尾長4/5;尾柄略短,尾柄長為尾柄高1.4倍。頭頗大,粗厚,高寬約相等,吻背略陡斜,眼背隆凸,眼後背緣略低斜,頭腹緣斜凹弧形。吻頗長,吻長約等於眼徑。鼻孔2個,較遠離;前鼻孔較大,距吻端略近於距眼;後鼻孔微小,位於眼稍前。眼較大,圓形,上側位,眼球上部稍突出於頭背緣,距吻端略短於距鰓蓋後緣。眼間隔狹而凹入,為眼徑1/2~1/3。口中大,端位,口裂長為頭長2/5,呈35度斜裂。下頜比上頜長,前端無向下骨突;上頜前端凹入;上頜骨伸達眼前部下方,後端寬截。唇薄。上下頜及犁骨具細牙,齶骨無牙,犁骨牙羣左右分離。舌寬厚,前端扁突,遊離。鰓孔寬大,下端伸達眼前緣下方,上端具1卷孔;第四鰓弓後具1裂孔。鰓蓋膜分離,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第一條細小,後6條基部平扁擴大。鰓耙粗短,最長鰓耙約為鰓絲長1/2;鰓絲長約為眼徑1/3。假鰓發達。鼻棘1個,鈍尖,三稜形,分叉,位於前鼻孔裏側。眼前吻側具1眶前骨,眼下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後方具第四眶下骨,無第三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較小;外側密具細稜;上緣具1尖突;下緣前葉呈指狀突出,中葉狹窄,具1稍大向下棘,後葉三角形,具1較長棘,向後下。第一眶下骨小,三角形,密具細稜;第二眶下骨長方形,向後寬大,寬約為長1/2,約為眶前骨長2倍,後緣平截,伸達前鰓蓋骨前緣,密具細稜;第四眶下骨狹長,下端連第二眶下骨。前鰓蓋骨5~7棘,中等大小,輻射狀排列;第一棘短小,粗鈍;第二棘最尖長,基前常具1副棘;第三和第四棘較短,鈍尖;第五棘端面平截;第六棘寬短,三角形。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和間鰓蓋骨無棘。顱骨不很粗糙,具稀少粒線狀突起。側篩骨具眼前稜多條。額骨具粒線狀突起,眶上稜低平,具鋸齒狀小棘,眼上棘和眼後棘不明顯;無鼓棘;眼間具額稜1對,後端左右相連,無額棘。頂骨無粒突,頂稜低平,頂棘鈍尖。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微小;蝶耳骨無粒突;翼耳棘1個,較長,鈍尖;翼耳骨無粒突;後顳顬棘1個,鈍尖;肩胛棘1個,細尖。無肱棘。前頜骨突高凸;吻背後部具1橫溝;眼間隔狹而深凹;眼後具1橫溝狀頂枕窩;頭部無其他凹窪。前鼻孔具1管狀皮突;後鼻孔微凸;眼前棘前方具1短小皮瓣;眼球上部具1縱行4~6皮突;下頜下方具數短鬚,後須較長大,後方具1較長皮須;頭部其他部位,側線、體和鰭上無明顯皮瓣。體無鱗,皮膚光滑鬆軟。側線高位,斜直,具縱列黏液孔。背鰭起點位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鰭棘部稍長於鰭條部,其間無明顯缺刻;鰭棘細弱,絲狀延長;第一鰭棘較短,略長於第二鰭條1/2;第三至第五鰭棘最長,約為頭長1/2;後部鰭棘稍短;前部鰭棘膜深凹;第三鰭條最長,等於或略長於最長鰭棘;鰭條後端幾伸達尾鰭基底;最後鰭條鰭膜連於尾柄。臀鰭起點位於背鰭第一鰭條下方,鰭長約等於背鰭鰭條部,後端幾伸達或略伸越尾鰭基底;鰭棘短而弱;第一鰭棘短小,約為眼徑1/2;第二鰭棘較長,略短於第二鰭棘2倍;第六鰭條最長,等於或略長於背鰭最長鰭棘;最後鰭條鰭膜連於尾柄。胸鰭寬圓,下側位,伸達臀鰭第二至第三鰭條上方,頭長為其長1~1.1倍;下方具1指狀遊離鰭條,其長約等於吻後頭長。腹鰭胸位,後端幾伸達臀鰭;鰭棘長約為第一鰭條3/4;第三至第四鰭條最長,頭長為其長1.4~1.6倍;第五鰭條3/5鰭膜連於體壁。尾鰭圓形,鰭長約等於體高,頭長為其長1.2~1.4倍。各鰭鰭條均不分枝。體腔較大,腹膜白色。胃大、囊狀。幽門盲囊指狀,4個。腸短於體長,盤曲2次。椎骨25~26。無鰾,外肌帶寬大,後端具5韌帶突起。體褐紅色,腹側白色,具不規則雲狀斑紋。背鰭鰭棘部鰭膜上端黑色,鰭條部具暗色條紋,胸鰭具黑色網狀細紋,臀鰭和腹鰭端部黑色。尾鰭具5~8點列橫紋。眼周緣具輻射狀條紋。

絲棘虎鮋生長習性

暖温性海洋魚類,小型,體長50~7Omm,為一典型的底棲性魚類,行動滯鈍,頭部的棘和稜均較粗突,為禦敵武器。活動範圍不大,無遠距離洄游習性。近海底層棲息。以甲殼動物等為主食,能以胸鰭下部遊離鰭條爬行索餌。卵生。數量少,常為拖網所兼捕,無經濟價值。為一刺毒魚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