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絲光椋鳥

鎖定
絲光椋鳥是雀形目椋鳥科椋鳥屬鳥類。 [7]  身長23釐米左右。羽長而尖細。頭頂和後頸均白色而沾棕灰色;背、肩、腰和上覆羽銀灰色,並有藍綠色和紫色的金屬光澤;上胸白色之下有深灰色環,胸部中央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鳥帶灰褐色,光澤較差。 [8] 
絲光椋鳥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華南及華東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陝西南部等地區。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和稀樹草坡等地帶,尤以農田、道旁和村落附近的稀疏林間常見,也出現於河谷和海岸。遷徙時成大羣。喜結羣於地面覓食,取食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樹洞和屋頂洞穴中,巢由枯草莖葉構成。每窩產卵3-5枚,每年2-3窩。 [9]  卵為長卵圓形,淡藍色、光滑無斑。
絲光椋鳥是中國特產鳥類,種羣數量以前較豐富,分佈也較廣。由於捕獵和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分佈區域和種羣數量都明顯減少。 [7]  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外文名
Red-billed Starling
別    名
牛屎八哥
絲毛椋鳥
中文學名
絲光椋鳥
拉丁學名
Spodiopsar sericeus [1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椋鳥科
椋鳥屬
絲光椋鳥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絲光椋鳥形態特徵

絲光椋鳥
絲光椋鳥(19張)
絲光椋鳥雄鳥整個頭和頸白色微綴有灰色,有時還沾有皮黃色,這些羽毛狹窄而尖長呈矛狀,披散至上頸,懸垂於上胸。背灰色,頸基處較暗,往後逐漸變淺,到腰和尾上覆羽為淡灰色。肩外緣白色。兩翅和尾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小覆羽具寬的灰色羽緣,初級飛羽基部有顯著白斑,外側大覆羽具白色羽緣。頭側、頦、喉和頸側白色,上胸暗灰色,有的向頸側延伸至後頸,形成一個不甚明顯的暗灰色環。下胸和兩脅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為白色。 [3]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頭頂棕白色,頭頂後部至後頸暗灰色,其餘上體灰褐色,往後變淡。腰和尾上覆羽灰色,額、頦、喉、眉紋和耳羽灰白色,胸淡皮黃灰色,其餘下體灰白色,兩翅和尾似雄鳥。 [3] 
虹膜黑色,嘴硃紅色,尖端黑色,腳桔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65-82克,♀70-83克;體長♂200-232毫米,♀206-222毫米;嘴峯♂23-26毫米,♀24-26.5毫米;翅♂116-126毫米,♀118-120毫米;尾♂66.7-78毫米,♀67-75毫米;跗蹠♂28-33毫米,♀27-31毫米。 [3] 

絲光椋鳥近種區別


絲光椋鳥
體量
體重♂65-82克,♀70-83克;體長♂200-232毫米,♀206-222毫米
體重♂74-95克,♀65-105克;體長♂183-241毫米,♀200-240毫米
體長250毫米
特徵
羽長而尖細。頭頂和後頸均白色而沾棕灰色;背、肩、腰和上覆羽銀灰色,並有藍綠色和紫色的金屬光澤;上胸白色之下有深灰色環,胸部中央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體羽大部分灰褐色;頭頂和後頸黑色,前額和頭側白色,帶有黑紋;喉和上胸灰黑色,雄鳥羽色較雌鳥深,頭部黑色,頭側白色雜以黑紋,頭頂具銅綠色光澤,並有一道白斑,除中央尾羽外,其餘羽毛先端均具有白斑
整個頭、頸白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黑色。上體暗褐色,下體粉棕色,尾黑褐色具黃褐色端斑。野外特徵明顯,容易識別。虹膜淡黃色至暗褐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鉛色或黑褐色。嘴紅色,下嘴基部黑色,腳黃色或橙黃色
圖片
絲光椋鳥 絲光椋鳥
灰椋鳥 灰椋鳥
紅嘴椋鳥 紅嘴椋鳥

絲光椋鳥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小塊叢林和稀樹草坡等開闊地帶,尤以闊葉叢林、針闊混交林、果園及農耕區附近的稀疏林間較常見,也出現於河谷和海岸。在遷徙時可結成大羣,取食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築巢於洞穴中。 [3] 

絲光椋鳥生活習性

留鳥,部分在巢後期遊蕩。喜結羣,絲光椋鳥喜結羣於地面覓食,取食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愛棲息於電線、叢林、果園及農耕區,築巢於洞穴中。冬季聚大羣活動,夏季數量少,遷徙時成大羣。繁殖方式 卵生 習性遷徙成大羣。灰色及黑白色椋鳥。 [3]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蟲、蝗蟲等農林業害蟲,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常成3-5只的小羣活動,偶爾亦見10多隻的大羣。常在地上覓食,有時亦見和其他鳥類一起在農田和草地上覓食。性較膽怯,見人即飛,鳴聲清甜、響亮。 [3] 

絲光椋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日本和越南;韓國和菲律賓為旅鳥 [2] 
分佈於中國重慶、四川南充、達縣、萬源、鄰水、屏山、峨眉、雅安、寶興、康定,貴州貴定、羅甸、江口、松桃,雲南寧蒗、勐海、箇舊,北至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南部和河北省雄安新區,東至江蘇鎮江、上海等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一直到海南島等中國南部地區。 [3]  [5] 
絲光椋鳥分佈圖 絲光椋鳥分佈圖

絲光椋鳥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闊葉樹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中,也在水泥電柱頂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營巢。通常成羣到達繁殖地,4月末5月初開始分散成對,5月初至5月中旬即開始尋找巢位築巢。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成小羣在一起營巢繁殖的,未見有明顯佔區和種內競爭現象。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羽毛和細草莖。雌雄鳥共同築巢,每窩產卵通常5-7枚,1天產1枚卵。卵為長卵圓形,淡藍色、光滑無斑,大小為28.5毫米×20.4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有時雄鳥亦參與孵卵,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3] 

絲光椋鳥保護現狀

絲光椋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成為“三有”動物。
2022年11月,“華北明珠”白洋淀最新發現並經專家鑑定確認新增4種國家“三有”保護鳥類,絲光椋鳥在列。 [6] 

絲光椋鳥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絲光椋鳥在中國種羣數量曾經較為豐富,而且分佈也較廣,在海南屬於候鳥,也有部分留鳥。絲光椋鳥常在農田和村落等人類居住的區域活動和覓食,一方面易受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為捕捉,作為籠養觀賞鳥出售。正因如此,絲光椋鳥無論是分佈區域還是種羣數量,都已呈現明顯減少。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