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

鎖定
1956年,IBM公司開發了現代硬盤的原型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for Accounting Control,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體積相當於兩個冰箱,具有兩個30MB的存儲單元。1973年,該公司又開發了IBM 3340硬盤,確定了現代硬盤的基本架構。 [1] 
中文名
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
外文名
Random Access Method for Accounting Control
體    積
兩個冰箱
存儲單元
30MB
發明時間
1956年
發明公司
IBM公司

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硬盤發展之路

硬盤發展至今已經有50餘年的歷史,在這幾十年的歷程裏,硬盤的體積越來越小而容量則越來越大.硬盤的轉速與接口也在與時俱進。第一款硬盤面世的時候,它有兩個冰箱那麼寬,內部安裝了50個直徑兩英尺的磁盤,重量約1t,而現在微硬盤、CF硬盤僅僅才為硬幣般大小,這種變化真是太驚人了。硬盤的進化史可想象成與人類進化史相反方向變化的——由大變小。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雖然之前人們已經在使用打孔卡和磁帶進行數據的存儲,但是要想在上述存儲介質上查找某個數據卻非常困難,往往需要數小時的時間,就是因為這些存儲產品採用的是順序存取技術。而那些被暱稱為“造反派”“牛仔”的IBM實驗室的技術人員一個十分單純的想法就是,找到一種隨機存取的方法,加快數據的存取速度。Hoagland是當時18個參與此項產品研發的人員之一.他當時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他回憶説:“當時的氣氛真有點像火箭發射,在達到最後目的地之前,準也不知道能否成功,新的產品又會是什麼樣子”。4年之後,他們終於宣佈開發出了一種將對全球計算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產品.那就是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RAMAC,RandomAccess Method for Accounting Contr01)。這款商用磁盤存儲系統就是RAMAC 305,外觀大小有兩個冰箱那麼寬,內部安裝了50個直徑兩英尺的磁盤,重量約1t,當時可以存儲“驚人”的500萬個字符(5MB)。 [2] 

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硬盤分類

硬盤是計算機最主要的數據載體,按照內部結構的不同,硬盤可以分為機械硬盤(HDD)、同態硬盤(SSD)和混合硬盤(HHD)3種。

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機械硬盤

HDD(Hard Disk Drive)是裝在磁盤驅動器當中的磁盤或磁盤組。
機械硬盤的尺寸和用途主要包括:
0.85英寸,Hitachi(日立)公司獨有的硬盤尺寸,用於手機和便攜沒備中。
1英寸(微型硬盤,MicroDrive),多用於數碼相機。
1.3英寸:Samsung(i星)公司獨有的硬盤尺寸,僅用於該公司的移動硬盤。
1.8英寸,用於超薄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盤及Apple iPod播放器。
2.5英寸,用於筆記本電腦、桌面一體機、移動硬盤及便攜式硬盤播放器。
3.5英寸,用於台式機及外置硬盤盒(需單獨供電)中。
5.25英寸,多為早期台式機使用,現已停產。
機械硬盤轉速主要包括4200rpm、5400rpm、5900rpm、7200rpm、10000rpm、15000rpm等幾種規格。

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SSD.Solid State Disk)也稱固態驅動器(Solid Slate Drive),是用同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盤,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閃存芯片或DRAM芯片)組成,目前主要採用SATA接口

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混合硬盤

混合硬盤(HHD,Hybrid Hard Disk)是把機械硬盤和閃存芯片集成到一起的一種硬盤。這種硬盤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應對機械硬盤容量大但速度慢,而固態硬盤速度快但容量小的現狀。混合硬盤將機械硬盤和固態硬盤的優點進行了結合,而且成本上升不多,它可以被視為固態硬盤體積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之前的過渡產品。 [1] 
參考資料
  • 1.    雷偉著,數字音頻工作站原理,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04,74-76
  • 2.    段謨意編著,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