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統籌區域發展

鎖定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在“五個統籌”中,統籌區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理論發展的結果,又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1] 
中文名
統籌區域發展
類    型
基本思路
指    導
地區政府
基本要求
發展與樹立科學發展觀

統籌區域發展概念

統籌區域發展,是政府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從全局出發全面綜合地考慮區域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以政府資源為基礎,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整合社會資源,逐步協調區域關係並促進各種類型區域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動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其要點如:
第一,全面綜合地考慮——體現科學發展觀;
第二,區域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體現區域統籌的層次;
第五,動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體現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在這裏,把鼓勵發展、控制差距、重點治理和協調關係定義為統籌區域發展的四大主題。

統籌區域發展基本思路

統籌區域發展是在中國區域差距不斷擴大、區域經濟衝突頻繁發生以及各種區域病同時併發的背景下提出的。統籌區域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市場經濟制度下政府區域管理的重要內容。統籌區域發展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長期的戰略過程。統籌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是:明確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確定統籌區域發展的內容、選擇統籌區域發展的途徑。
1、明確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
統籌區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可具體表述為:綜合治理區域經濟領域中已經存在的落後病、衰退病和防治潛在的膨脹與蕭條病,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形成區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統籌區域發展的具體目標對於不同的發展時期和不同的區域是不相同的。就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來説,控制區域差距是一個近期的具體目標,而縮小區域差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從統籌區域發展的四大區域來説,各自的目標重點也不同:西部地區主要是落後問題,東北地區主要是蕭條問題,東部地區主要是膨脹問題,中部地區主要是經濟地位下滑問題。
2、確定統籌區域發展的內容
統籌區域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區域發展問題;二是區域關係問題。統籌區域發展的內容只能在全面、科學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歷程與現狀的基礎上,並結合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才能確定。統籌區域發展內容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3、選擇統籌區域發展的途徑
選擇統籌區域發展的途徑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區域制度基礎建設;二是區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但是選擇統籌區域發展的途徑必須要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明確區域戰略。中國完整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已經形成,即:通過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格局。能否實現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還取決於區域管理的制度基礎是否完善和區域政策是否合理。
(1)加快建設區域管理的制度基礎。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都是政府區域管理的工具,而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的制定、實施和效用評價,都需要一定的機構來負責。鑑於中國的情況,區域管理機構的設置顯得非常緊迫和重要。
(2)完善與落實區域政策。區域政策是統籌區域發展的主要工具,其重點與方向隨着區域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調整,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區域政策的價值取向和作用強度都是制定區域政策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效率與平等是中央區域政策需要解決的兩個目標,區域政策必須具有規範性、系統性和權威性。區域政策必須由負責區域管理的職能部門負責制定,並經過法律上的認可程序,使其具有法律效率。

統籌區域發展指導思想

統籌區域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説,全面發展就是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等各種地區都要得到發展;協調發展就是各種區域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區域關係融洽、區域處於良性互動的發展狀態;可持續發展就是區域發展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重點是加強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注重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區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在區域層面的戰略要求。通過統籌區域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目標,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從區域的層面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打好堅實的基礎。

統籌區域發展基本要求

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我們提出以下統籌區域發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統籌區域發展與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結合起來,從區域的層面為和諧社會建設做出貢獻。
第二,設立專門的區域管理機構,明確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區域管理機構的職能和任務。
第三,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研究標準區域與問題區域的劃分框架,建立中國標準區域與問題區域的劃分與識別體系。
第四,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區的發展戰略,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完善的區域政策工具與程序。
第五,建立區域利益協調機制,打破地方保護和封鎖,建立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市場。
第六,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由政府主導型向企業主導型轉換,協調企業跨區域行為。
第七,進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促進東部地區東北地區傳統產業轉移,實現各區域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四要素

第一,統籌區域發展的主體是政府。區域發展的統籌是對社會關係中區域關係的統籌,它的主體是政府,目標是國家經濟整體實現平穩、持續和協調地發展。突出政府也是統籌區域發展區別於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特徵之一,是對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思考的進一步深入。
第二,統籌區域發展的客體是區域經濟活動和區域經濟關係。統籌區域發展的客體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各區域的經濟活動,另一個則是中央政府與各區域之間以及各區域彼此之間構成的區域經濟關係。
第三,統籌區域發展的關鍵在於發揮政府的槓桿作用。在統籌區域發展中,政府應當利用好槓桿作用,充分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功效,整合和綜合利用龐大的社會資源,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
第四,統籌區域發展的層次涉及標準區域和問題區域的劃分。區域統籌的層次應該在兩種區域劃分框架基礎上展開討論:第一種是標準區域劃分。標準區域的劃分從空間上看是覆蓋全部國土的,中國標準區域的分類還只是停留在戰略區域的層次上;第二種是問題區域劃分。這是針對特殊區域問題所設計的,不需要覆蓋全部國土,它會隨着老問題的解決和新問題的出現而不斷調整變動。標準區域與問題區域劃分相結合,區域劃分以標準區域為基本框架,以問題區域為重點作用對象。
其要點如下:
第一,全面綜合地考慮——體現科學發展觀
第二,區域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體現區域統籌的層次;
第三,以政府資源為基礎,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整合社會資源——體現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第四,鼓勵各區域在發揮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發展,合理控制區域間發展差距,有重點地治理區域問題,逐步協調區域關係並促進各種類型區域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體現統籌區域發展的四大主題;
第五,動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體現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在這裏,我們把鼓勵發展、控制差距、重點治理和協調關係定義作為統籌區域發展的四大主題。

統籌區域發展四階段

區域開放:就是指打破區域間的界限,按照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使區域相互開放,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向一體化方向邁進。區域開放是統籌區域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統籌區域發展的最基本要求。離開區域開放,統籌區域發展就成了一句空話。
區域合作:區域開放僅僅是統籌區域發展的第一步,區域開放只是為統籌區域發展創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統籌區域發展還必須全面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應該是在遵循經濟規律和體現區域經濟主體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效益為核心,自願地平等地進行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合作。從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看,區域之間的合作具有必然性,從區域發展的現狀看,區域之間的合作又具有必要性。
區域平衡:區域平衡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為一種狀態的描述,即區域發展過程中各個層面所表現出來的相對均衡狀態,這種相對均衡狀態集中體現在區域從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出發,相互取長補短、合理分工、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它是一種行為,即政府為實現區域發展的相對均衡所進行的調節、引導,通過調節和引導,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有序、高效地運行。
區域融合:也叫空間一體化,這是統籌區域發展的一個根本任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它是指區域之間十分密切、非常協調、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新型關係。區域之間相互支撐和依託,一方的存在和發展以其他方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是區域繁榮的真諦。區域融合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從根本上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有利於加快區域發展速度並提高效益;二是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國民經濟的整體協調、健康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含義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統籌區域發展、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目標和任務。深刻理解統籌區域發展的含義,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發展。也就是説,要使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不同區域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相互銜接、相互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相互配合。這裏所講的統籌,是要實行非均衡與均衡相結合的發展戰略,或者稱為“適度”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這是從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區實際存在非均衡格局的國情出發,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尋求最有利於東中西部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的措施。也就是説,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戰略重點和政策傾斜的“度”,從而以適度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
我國東部地區掌握着較先進的技術,有着較強的經濟實力;西部地區技術力量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資源比較豐富;中部地區落後於東部地區但比西部地區先進。這種梯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統籌區域發展,努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首先需要協調好地區之間的發展關係。從總體上來説,就是要考慮東中西部的資源稟賦,從全國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着眼於地區優勢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實現東中西部地區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應在相互開放和平等交流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把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優勢與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其次需要協調好地區內部的發展。既要有重點地推進生產力空間佈局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又要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協調主導產業同其他產業的關係;既要推進第二產業的發展,也要推進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使經濟比例關係趨於合理;既要推進經濟的發展,也要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取得成就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説,2018年,統籌城鄉區域發展,良性互動格局加快形成。
鄉村振興戰略有力實施,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新型城鎮化紮實推進,近1400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户。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出台一批改革創新舉措。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格局不斷鞏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革發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鐵路運營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農村公路30多萬公里。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持續增強。 [1] 

統籌區域發展習近平講話

(一)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性部署
2019年8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問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問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2] 
會議聽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上海市、廣東省、遼寧省關於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問題的彙報,聽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關於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問題的彙報。 [2]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羣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要保障民生底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發展中營造平衡。 [2] 
會議強調,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要在省級統籌基礎上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進度,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制度統一和區域間互助共濟。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要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和縱向生態補償機制。要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困難地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東北地區要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幹部正向激勵,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實現全面振興。 [2] 
會議指出,我國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以企業和企業家為主體,以政策協同為保障,堅持應用牽引、問題導向,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2] 
會議強調,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程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增強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要建立共性技術平台,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2] 
(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2018年4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3] 
習近平強調,總體上看,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要加大力度。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3] 
習近平指出,兩年多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做了大量工作,在強化頂層設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轉型發展、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同時,也要清醒看到面臨的困難挑戰和突出問題,如對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認識,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有關方面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 [3] 
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5個關係。 [3] 
第一,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全面做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着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要堅持整體推進,增強各項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要堅持重點突破,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3] 
第二,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這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 [3] 
第三,正確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堅定不移將一張藍圖幹到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做好頂層設計,以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抓成效。要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結合實施情況及國內外發展環境新變化,組織開展《規劃綱要》中期評估,按照新形勢新要求調整完善規劃內容。要對實現既定目標制定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穩紮穩打,分步推進。 [3] 
第四,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係,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要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3] 
第五,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等多個方面,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長江經濟帶的各個地區、每個城市在各自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 [3] 
習近平強調,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體部署和工作安排,加強組織領導,調動各方力量,強化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堅定信心,勇於擔當,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把工作抓實抓好,為實施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而共同奮鬥。 [3] 
(三)東北振興
2018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東北三省考察,在瀋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 [4] 
習近平強調,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要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角度去把握,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擼起袖子加油幹,重塑環境、重振雄風,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撐。 [4] 
習近平就深入推進東北振興提出6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要堅定改革信心,在謀劃地區改革發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決突出矛盾問題上下功夫,在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上下功夫。要重點從有利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有利於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有利於調動保護廣大幹部羣眾積極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實改革舉措,釋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要多方面採取措施,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二是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要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堅持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儘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合作,形成東北地區協同開放合力。要以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為依託,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動起來。四是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和深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監管、國家公園、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改革舉措,加快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使東北地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要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五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要加快落實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任務,完善重點邊境口岸基礎設施,發展優勢產業羣,實現多邊合作、多方共贏。六是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羣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要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確保按時完成脱貧任務,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好城鄉生活困難人員基本生活。要加大東北地區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力度,支持東北地區軌道交通、集中供熱、網絡寬帶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4] 
習近平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東北振興的堅強保證。要加強東北地區黨的政治建設,全面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正、昂揚向上的社會氛圍。要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幹部隊伍,提高領導能力專業化水平。領導幹部要帶頭轉變作風、真抓實幹,出真招、辦實事、求實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政治生態同自然生態一樣,污染容易,治理不易。要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決查處各類腐敗案件,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 [4] 
(四)京津冀協調發展
2019年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從全局的高度和更長遠的考慮來認識和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增強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穩紮穩打,勇於擔當,敢於創新,善作善成,下更大氣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6] 
習近平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過去的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上處於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的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需要下更大氣力推進工作。 [5] 
習近平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6個方面的要求。第一,緊緊抓住“牛鼻子”不放鬆,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更加講究方式方法,堅持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穩妥有序推進實施。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採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制定有針對性的引導政策,同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合力。要立足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不斷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第二,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高質量高標準推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要把設計成果充分吸收體現到控制性詳細規劃中,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約束性,用法律法規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要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標誌性工程項目,新開工建設一批交通、水利、公共服務等重大基礎配套設施,讓社會各界和新區百姓看到變化。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專業過硬、能吃苦、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幹部隊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第三,以北京市級機關搬遷為契機,高質量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要充分考慮搬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研究出台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解決幹部職工的後顧之憂。要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配置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功能,提高副中心的承載力和吸引力。要推進北京中心城區“老城重組”,優化北京空間佈局和經濟結構,提升北京市行政管理效率和為中央政務服務的職能。第四,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發揮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創新資源,積極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發合作,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要立足於推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場一體化,推動交通一體化。要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構建促進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第五,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要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持之以恆推進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第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要着力解決百姓關心、涉及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優化教育醫療資源佈局。要加大力度推進河北省貧困地區脱貧攻堅工作,發揮好京津對口幫扶機制的作用,確保2020年京津冀地區貧困縣全部摘帽。要堅持就業優先,做好當地百姓就業這篇文章。 [5] 
(五)中部崛起
2019年5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西考察時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更大功夫,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中部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7] 
習近平強調,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做好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開啓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中部地區發展大有可為。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乘勢而上,紮實工作,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再上新台階。 [7] 
習近平指出,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際形勢日趨錯綜複雜。我們要清醒認識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複雜性,妥善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局面的準備。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統籌研究部署,協同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謀定而後動,厚積而薄發。 [7] 
習近平就做好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提出8點意見。一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推動製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二是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支持政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更多鼓勵原創技術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三是優化營商環境,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四是積極承接新興產業佈局和轉移,加強同東部沿海和國際上相關地區的對接,吸引承接一批先進製造業企業。五是擴大高水平開放,把握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動優質產能和裝備走向世界大舞台、國際大市場,把品牌和技術打出去。六是堅持綠色發展,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強化環境建設和治理,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七是做好民生領域重點工作,做好脱貧攻堅工作,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新社會治理。八是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加大對中部地區崛起的支持力度,研究提出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加強統籌協調。 [7] 
習近平強調,黨中央即將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作出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抓好落實、抓出成效。今年是基層減負年,各地區各部門要將此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強真抓實幹的作風建設,讓廣大幹部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中部地區崛起的偉大事業中來。 [7] 
習近平強調,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快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要聚焦主導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要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走出一條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鍊深度融合的路子。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7] 
習近平指出,要推進改革開放走深走實,統籌推進各項改革任務,確保幹一件成一件。要結合自身實際,突出改革重點,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農業農村改革、社會民生領域改革上抓創新、抓落實。要充分利用毗鄰長珠閩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7] 
習近平強調,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要構建新型城鄉關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融合發展。 [7] 
習近平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羣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要對就業困難人員及時提供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確保他們就業有門路、生活有保障。要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理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7] 
習近平強調,江西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恆心。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着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教育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增進羣眾感情,踐行羣眾路線,錘鍊忠誠乾淨擔當政治品格,當好人民勤務員,為完成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而努力奮鬥。要把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繼承和發揚好,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7] 
(六)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着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羣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8] 
習近平強調,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脱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羣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羣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8] 
習近平指出,“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黃軍民和黃河建設者開展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流域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三江源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實施,上游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中游黃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蹟,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羣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加快推進,百姓生活得到顯著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着眼於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8] 
習近平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8] 
第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對污染嚴重的支流,要下大氣力推進治理。下游的黃河三角洲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8] 
第二,保障黃河長治久安。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儘管黃河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絲毫不能放鬆警惕。要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機制,解決九龍治水、分頭管理問題,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淤積,確保黃河沿岸安全。 [8] 
第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黃河水資源量就這麼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8] 
第四,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8] 
第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藴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8] 
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領導,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越性,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尊重規律,更加註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抓緊開展頂層設計,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着力創新體制機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更大步伐。 [8] 
習近平強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幹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讓黃河造福人民。 [8] 
(七)成渝經濟帶
2020年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9] 
會議指出,要把握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原則,編好規劃、加強落實。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立足於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9] 
會議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高度重視解決突出重大問題。要實施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等工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要實施水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加大黃河流域污染治理。要堅持節水優先,還水於河,先上游後下遊,先支流後幹流,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要推進蘭州-西寧城市羣發展,推進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強化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羣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羣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產,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要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開展黃河文化宣傳,大力弘揚黃河文化。 [9] 
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9] 
會議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9] 
(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0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