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絨蟎科

鎖定
絨蟎科(Trombidiidae)是真蟎目輻蟎亞目的1科。鮮紅色,絲絨狀,體相對較大,螯肢動趾短彎,不能縮入,幼蟲寄生於節肢動物,成、若蟲捕食的蟎類。本科蟎類通稱絨蟎。分佈很廣。是一大科,下分11亞科50餘屬304種。
中文學名
絨蟎科
拉丁學名
Trombidiida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螯肢動物亞門
蛛形綱
亞    綱
蜱蟎亞綱
真蟎目
亞    目
輻蟎亞目
絨蟎科

絨蟎科形態

絨蟎大多為鮮豔的紅色,成蟎和幼蟎的形態各異。成蟎體大(1000~1300微米),有的種類在1300微米以上。非洲的染色大絨蟎(Dinothrombium tinctorium)。長圓形,但無恙蟎那樣的“8”字形凹陷,全體密披剛毛。須肢很發達,拇爪複合體顯著,螯肢動趾短而彎曲,以關節與螯肢基部相聯,不能縮入體內,前足體背中央有感覺脊,具感毛1對。足有2爪。
幼蟎長圓形,有1塊以上的背板。前足體具感毛1對,背毛常有裝飾,可着生或不着生於小板上。擬氣門與第1或第2基節相關聯。第1、2基節相連或接近,組成2個側組。有肛門。足3對。有爪1~2個。
絨蟎生活史包括卵、幼蟎、若蟎、成蟎4個時期。幼蟎與若蟎之間有一個前靜止期,稱為第1若蟎或若蛹,若蟎與成蟎之間有一個後靜止期,稱為第3若蟎或成蛹。

絨蟎科宿主

幼蟎多寄生在直翅目、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半翅目以及蜘蛛體上。寄生在半翅目、直翅目和鞘翅目的絨蟎,其部位主要是昆蟲的頸部和胸部,以在體壁柔軟和凹陷處的居多,均以顎體固定於昆蟲體上,非常牢固,不易脱落。若用針輕輕撥動,則蟎體翻轉自如,但並不與蟲體分離,只有用力挑取,方可使其分開。
成蟎與若蟎營自由生活,捕食各種昆蟲的成蟲和幼蟲,以吸取昆蟲體液。白天捕食,夜晚潛伏在土壤縫隙中。

絨蟎科異絨蟎亞科

異絨蟎亞科的蟎類廣泛棲息於棉花、豆類、向日葵等農作物和各種雜草上。異絨蟎屬的幼蟎主要寄生於各種蚜蟲上。內亞波利斯異絨蟎與無視異絨蟎寄生於中國棉蚜上,煙色異絨蟎和蚜異絨蟎在歐美蚜蟲上寄生。此外,在水稻葉蟬上也有異絨蟎寄生。有2種新絨蟎寄生在非洲螻蛄上,有1種微絨蟎寄生在油葫蘆上,有1種梭絨蟎廣泛寄生於捕食性天敵黃足獵蝽、中國曲脛步甲、曲紋虎甲以及散紋虎甲上。

絨蟎科絨蟎

世界上最有名的絨蟎為蝗蟎。非長絨蟎屬和角絨蟎屬的幼蟎也寄生在蝗蟲上,而成蟎和若蟎則捅食螞蟻。此2屬俗稱大紅絨蟎,因為體大而且色澤鮮豔。
內亞波利斯異絨蟎(見圖)幼蟎紅色,橢圓形,長420微米,寬267微米。背部有背盾2塊,前背盾後緣略凸出,長111微米,兩側緣有細枝毛3對和感毛1對。後背盾橢圓形,長54微米,上有羽枝毛1對。背盾後方有小板10對,每板上有細枝毛1根。背毛20根。排成6列,腹部有小板4對,每板有細枝毛1根,腹毛8根,排成4列,顎體有末端分裂的粗短羽緣毛1對。螯肢長61微米,螯鉗強壯,背方有微毛。
絨蟎由於寄生和捕食害蟲,近年來逐漸開展了對它的研究。